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复习篇(精选26首)

(2020-07-03 19:08:12)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

备战中考之古诗词复习篇(精选26首)



本资料由市初中语文中心组整编


(一)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B.“过五溪”,可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表达了诗人的悲伤痛惜之情。

C.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D.诗人将主观的意念和感受赋予客观事物,抒情言志,强化感情,诗味醇厚。

2.这首诗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3分)


(二)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人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月只“半轮”写,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B.“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C.“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

D.全诗多处使用地名,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而且全诗境中无人,这在唐诗中是少见的。

2.诗中连用五个地名,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3分)

 

(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

无人送酒来。

怜故园菊,

应傍战场开。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B.首句“登高”二字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字表明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凉境况。

C.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这样写,以个别代表一般,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D.诗人看到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

2.请简要分析诗中“故园菊”所负载的意义。(3分)


(四)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僵卧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写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凄凉情景。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歌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使梦境与壮志融为一体

D.奔放雄沉而又苍凉,爱国之情,感人肺腑,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诗中写风雨梦境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3分)

 

(五)潼关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解不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终古高云簇此城”写高云簇拥古城,不言高而高度自见,异峰突起,令人神往。

B.“秋风吹散马蹄声”写清脆的马蹄声被猎猎秋风吹散,又显出孤城的寂寥与辽远。

C.“河流大野犹嫌束写“河流大野”,不说其奔腾或壮阔,而说其“犹嫌”拘束。

D.“山人潼关不解平”写秦岭山脉入潼关之态势,极言其巍峨险峻,表现其桀骜不驯。

2.诗歌描绘了北方怎样的景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六)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实景。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

B.“双袖龙钟泪不干”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C.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轻描淡写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浓重色彩并不矛盾,都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

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心情?(3分)


(七)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知”“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珍惜。

B. 后两句启示我们“无才思”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

C. 诗人描写花草的灿烂情状,展现了晚春风采,给人满眼风光的印象。

D. 本诗以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来趣味盎然。

3.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3分)

 

(八)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千寻”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塔的高峻;“鸡鸣”能“见日升”,直接描写了峰和塔之高。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

C.《登幽州台歌》四句没有具体的人、事、物的描写,全诗都是作者情感的抒发。

D.《登幽州台歌》中,“怆然而涕下”是诗人对宇宙无穷而人生有限的深刻思考,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共鸣。

2.两首诗都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的感触却不相同。请简要分析。(3分)


(九)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以否定的形式提出论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

B.第二句写行人主观想象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

C.本诗可视为哲理诗,蕴含着判断事物不要仅凭印象,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D.本诗虚实结合,语言朴实平易,灵动活发,让人感到幽默诙谐,意趣横生。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请简要概括。(3分)


(十)野望

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中“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苦闷心境。

B.颔联写远景、静态,侧重宏观描绘;颈联写动态、近景。

C.颈联“返”与“归”两字,暗示了诗人找到内心的归宿。

D.尾联诗人放声高歌,怀念伯夷和叔齐,希望与他们为伍。

2.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3分)


(十一)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联虚中有实,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后写眼前景物的格局。

B.诗中两个“空”字,表现出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惆怅的情感。

C.颈联描写了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上的草木荒芜凄凉。

D.尾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诗人的乡愁。

2.颔联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分)


 (十二)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

B.颈联写诗人在江面上看到海市蜃楼的壮观奇秀景象。

C.诗人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2.诗中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分)


(十三)赠从弟  

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雁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诗中的“亭亭”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青松高耸挺拔的姿态。

B.“一何盛”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一何劲”表现青松的雄健坚韧。

C.这首诗描写了漫天严酷的冰霜,突出凄清的景象,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D.这首诗歌的语言质朴,风骨雄健,气势豪迈,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

2.诗歌的标题是“赠从弟”,而内容却写松,这样拟题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十四)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西楼”点明词人登楼的地点;“清秋”交代当时正值深秋时节,渲染一种静谧的气氛。

B.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

C. 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

D. 词的上片写景,下片抒情,由写景到抒情,表现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情感。

4.“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请加以分析。(3分)


(十五)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是“溪亭”,时间是“日暮”,起笔平淡,自然和谐。

B. “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词人被小洲上的鸥鹭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C. 词人运用白描手法,仅用三十几个字就讲述了少女时代的一次郊游,故事曲折动人。

D. 整首词写词人的日常生活场景,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2.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分)


3.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3分)


(十六)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蒸”字写出湖面的丰厚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湖的滋养哺育。

B.颔联中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C.尾联借用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古语,另翻新意,隐含隐居之意。

D.诗歌前四句写景,扣“望洞庭湖”之题;后四句抒情,表“赠张丞相”之意。

2.诗人描绘的洞庭湖具有怎样的特点?诗人描绘这样的景象,意图是什么?(3分)


(十七)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这首诗题咏的是佛寺禅院,描写清幽脱俗的景致,流露出诗人对仕途生活的渴望。

B. 颔联中描写了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构成一种静默祥和的氛围。

C. “悦”字表现了诗人感受到的欢欣;“空”字表现了诗人心中尘世杂念全消的情状。

D.这首诗将自然界的山水花鸟与古寺禅房和谐地融为一体,给人以清幽、脱俗之感。

2.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历来被人们所称道,请试着说出你的理解。(3分)


(十八)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写送别的环境景色,一静一动,相映成趣,透着轻快明丽的气息。

B.颔联写离别的深情,表达诗人对友人漂泊生涯的深切关怀和不舍之情。

C.“孤蓬”表现友人远行后的孤单无依,“浮云”比喻指游子行踪不定。

D.“挥手自兹去”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用潇洒一挥手来对待。

2.“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千古名句,请你作简要赏析。(3分)


(十九)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词中运用“缺月”“疏桐”“孤鸿”“寒枝”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孤独凄凉的意境。

B.“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透露出词人处境的寂寞艰辛,内心的抑郁苦闷。

C.“拣尽寒枝不肯栖”,含有“良禽择木而栖”之意,表现词人急于得到赏识的心理。

D.下阕运用托物寓怀的手法,借写孤鸿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幽人”,把主观感情物象化。

2.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写怀,抒发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十)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驿外断桥边”表明梅花所处的环境十分荒僻,人迹罕至、倍受冷落、自然令人怜惜。

B.“无主”既指无人照管,又指梅花无人赏识,只能孤芳自赏,独自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

C.“无意苦争春”写梅花没有办法与春花争奇斗艳,难以获得别人的欣赏,故内心苦痛。

D.词人以物喻人,巧借饱受摧残、香气不改的梅花,比喻自己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人格。

2.词的上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梅花处境的悲凉?请简要分析。(3分)

 

3.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分)


(二十一)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欲”“又恐”“何似”几个词语,写出了词人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纠结心理,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的逃避。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而词人却无眠,故小序说“欢饮达旦”。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句话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对自然和社会作了高度概括,很有哲理意味。

D.全词情景交融,意境豪放开阔,描写虚实结合,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和浪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简要分析“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在词中的作用。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蕴含了什么哲理?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二十二)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客行悲故乡”中“悲”字,给全诗奠定了悲伤凄凉的氛围,能够引起读者情感共鸣。

B. 颔联纯然写景,用名词连缀成句,形象地勾勒出一幅富有画意的山村“霜月早行图”

C. 颈联中“明”为照亮之意,枳树白花照亮驿墙,意在表现枳树的顽强、枳花的洁白。

D. 尾联虚实相映,眼前的“客行”与心中的“故乡”交织叠加,丰富了诗歌的意蕴。

2.“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3分)



3.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一种感情?请简要分析。


(二十三)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

B.“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三句组成一幅春满小园的图画,绚丽多彩而又生机勃勃。

C.“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写的是春天最活跃的三种虫鸟,以集中表现春的生命力。

D.这首词辞藻华丽,用繁复的修饰使朴质自然的村野春光随着词人的脚步、情绪次第展开。

2.面对大好春光,秦观挥笔写下此词。请结合词句本身,谈谈划线句所展现的景色特点。


二十四)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对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B.“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征人凄婉的愁思。

C.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以“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点,景中含情。

D.词的下片借助多意象,抒发词人惆怅、伤感、自勉、悲慨等情感。

2.从词中选几处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点评。

(1)“四面边声连角起”


(1)“长烟落日孤城闭”


3.说说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十五)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1.下列对词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长沟流月去无声”指的是月光随着流水悄悄不见了,体现了时间流逝之快。

B.“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运用动静结合的写法,组成一幅萧瑟凄凉的画面。

C.“新晴”与“长沟流月”照应,词人巧妙地将回忆中的事与目前处境联系起来。

D.最后两句的意思是,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中包含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3分)


二十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从题目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2.这首诗前后侧重描写的内容有何不同?二者是如何完成过渡的?


3.你认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什么能够流传千古?


4.“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几句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两句细节描写的作用。


6.诗的最后一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体现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这一艺术手法,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