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笔墨童年

(2020-03-18 09:18:18)
标签:

教学

语文教学

笔墨童年
                      文 / 余秋雨

     在山水萧瑟、岁月荒寒的家乡,我度过了非常美丽的童年。【“萧瑟、荒寒”与“非常美丽”形成对比,引人思考】
千般美丽中,有一半,竟与笔墨有关。【开头两段,引出中心事件】
那个冬天太冷了,河结了冰,湖结了冰,连家里的水缸也结了冰【排比句式,突出天冷,引出下文写字结冰、以酒掺墨的情节】
就在这样的日子,小学要进行期末考试了。破旧的教室里,每个孩子都在用心磨墨。磨得快的,已经把毛笔在砚石上舔来舔去,准备答卷【细节生动,“舔”字妙】
那年月,铅笔、钢笔都还没有传到这个僻远的山村。磨墨要水,教室门口有一个小水桶,孩子们平日上课时要天天取用。但今天,那水桶也结了冰,刚刚还是用半块碎砖砸开了冰,才抖抖索索舀到砚台上的。孩子们都在担心,考试到一半,如果砚台结冰了,怎么办?这时,一位乐呵呵的男老师走进了教室。他从棉衣襟下取出一瓶白酒,给每个孩子的砚台上都倒几滴,说:“这就不会结冰了,放心写吧!”【“乐呵呵”之神态,“从棉衣襟下取出”之动作,生动形象,如在眼前】
于是,教室里酒香阵阵,答卷上也酒香阵阵【实写一笔,酒香阵阵】。我们的毛笔字,从一开始就有了李白余韵【虚写一笔,文化气息浓浓】其实岂止是李白。长大后才知道,就在我们小学的西面,比李白早四百年,一群人已经在蘸酒写字了,领头那个人叫王羲之,写出的答卷叫《兰亭集序》。【以上写第一件事:期末考试,蘸酒墨写字】
我上小学时只有四岁,自然成了老师们的重点保护对象。上课时都用毛笔记录,我太小了,弄得两手都是墨,又沾到了脸上。因此,每次下课,老师就会快速抱起我,冲到校门口的小河边,把我的脸和手都洗干净,然后,再快速抱着我回到座位,让下一节课的老师看着舒服一点。但是,下一节课的老师又会重复做这样的事。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排比】,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含义丰富,这入门课里,不仅有老师教给的书法技巧,更有老师的爱心与期许】。如果我写不好毛笔字,天理不容。【第二件事:老师抱我洗去墨迹】
后来,学校里有了一个图书馆。由于书很少,老师规定,用一页小楷,借一本书。不久又加码,提高为两页小楷借一本书。就在那时,我初次听到老师把毛笔字说成“书法”,因此立即产生误会,以为“书法”就是“借书的方法”。这个误会,倒是不错。【第三件事:用写的小楷作品来图书馆借书。如果中考试题要求概括事件,注意一定围绕主要情节概括,比如这件事,概括为“学校新建了图书馆”就不合适;上一段如果概括为“我年龄小写字弄脏脸”也不好】
学校外面,识字的人很少。但毕竟是王阳明、黄宗羲的家乡,民间有一个规矩,路上见到一片写过字的纸,哪怕只是小小一角,哪怕已经污损,也万不可踩踏。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行为描写,如见】
庙门边上,有一个石炉,上刻四个字:“敬惜字纸。”石炉里还有余烬,把字纸放下去,有时有一朵小火,有时没有火,只见字纸慢慢焦黄,熔入灰烬。我听说,连土匪下山,见到路上字纸,也这样做。家乡近海,有不少渔民。哪一季节,如果发心要到远海打鱼,船主一定会步行几里地,找到一个读书人,用一篮鸡蛋、一捆鱼干,换得一叠字纸。他们相信,天下最重的,是这些黑森森的毛笔字。只有把一叠字纸压在船舱中间底部,才敢破浪远航。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不识字的人尊重文字,就像我们崇拜从未谋面的神明,是为世间之礼、天地之敬。【以上回忆第四件事:不识字的乡人对字纸极为恭敬】
这是我的起点。
【短句结尾,深刻隽永。思考:“这”指什么?“起点”如何理解?】(节选自《中国文脉》)

【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将文章所写的主要事件补充完整。(2分)(1)                  (2)老师抱我洗去墨迹(3)                  (4)乡人敬惜字纸

 


2.结合语境,根据提示,品析下列语句的表达效果。(5分)
(1)于是,那些奔跑的脚步,那些抱持的手臂,那些清亮的河水,加在一起,成了我最隆重的书法入门课。(提示: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过路的农夫见了,都必须弯下腰去,恭恭敬敬捡起来,用手掌捧着,向吴山庙走去。(提示:从词语的角度)

 


3.文中“那些在路上捡字纸的农夫,以及把字纸压在船舱的渔民,都不识字”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4分)

 



4.读了本文,联系作者的成就,谈谈对文章结尾“这是我的起点”这句话的理解。(4分)


 














       1.答案与提示答案:(1)蘸酒墨写字进行期末考试;(2)用写的小楷作品来借书。(2分,每空1分)提示:注意概括情节一定要围绕“主要事件”,如有的同学将(1)概括为“期末考试那天很冷”、(3)概括为“学校新建图书馆”则不得分。

  2.答案与提示答案:(1)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老师对我的关爱,体现了书法对我的文化启蒙和激励作用。(答出修辞手法1分,分析表达效果2分,共3分)(2)用“弯”“捡”“捧”等动词,用“必须”“恭恭敬敬”作状语,形象地写出了乡人对字纸的恭敬之情。(2分)提示:赏析题目要根据要求指出表达技巧,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

  3.答案与提示答案:补充强调农夫和渔民都不识字,突出乡人对字纸及文化的敬重,深化文章主旨,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对作者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留下深刻印象。(4分)提示:单独成段多有“强调什么内容,突出什么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等作用。

      4.答案与提示答案:童年时老师的关爱,激发了“我”对书法的热爱,打下了“我”书法的功底;乡人对字纸的敬惜,以及家乡浓郁的文化氛围,启蒙了我对文学和文化的热爱。这一切为作者日后成为著名的学者和作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4分)提示:这是理解含义的题目。要说清代词“这”指代的内容和“起点”的深刻含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