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里的中国》:董卿为你整理经典中的作文素材
(2019-11-04 13:04:28)
标签:
语文教学语文教学 |
《故事里的中国》:
董卿为你整理经典中的作文素材
让经典照进现实,让世界品味中国。
2019年10月13日晚8点,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全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故事里的中国》。节目一播出,好评如潮。每周一更新,至今已三期,依次为《永不消逝的电波》《平凡的世界》《林海雪原》。学生看完后,感慨良多,收获颇丰。我们发现,在节目中,人物一开口,就是一篇满分作文。从素材积累的角度看,我们更是有“如入宝山”之感。
追剧《故事里的中国》,积累“经典中的素材”。
今天,我们从第二期《平凡的世界》说起。《平凡的世界》是一部百万字的小说,该书以中国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间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为中心,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深刻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的艰难曲折之路。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获中国第三届茅盾文学奖。
因为版权限制,我们无法将视频链接在本文中,您可以搜索“故事中的中国”观赏节目。
http://tv.cctv.com/2019/10/31/VIDErRA4m5HS9GG9Hx5PXH7O
01
董卿导语
节目在路遥的原声朗诵中开始,纯粹的黄土高原口音,一下子把观众拉到故事之中。
主持人董卿走上舞台,说出一段深情的导语,这段导语,是对路遥和《平凡的世界》的极简洁而又极有深度的评论。难怪网友们说:“董卿出口就是满分作文,每一句都值得我们摘抄在笔记本上。”
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
那片苍凉而恢弘的土地,有多么贫瘠,信天游的歌声就有多么嘹亮,那是心灵通往自由的途径。
但也就是在那样一片,艰难但却极具养分的土地上,孕育出了许许多多优秀的作家,路遥就是其中一位的代表!他用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奉献了一篇上百万字的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的社会历史画卷,这也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生命的交响。
一直到今天,三十多年过去了,《平凡的世界》依然是发各大院校借阅量最大的图书之一。为什么?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在孙少安、孙少平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路遥,给一切卑微的人带来了希望、勇气和光亮!他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可以走到多远。
今天,让我们走进平凡的世界,感受那并不平凡的生命!
董卿的主持辞如此优美而深刻,其中原因,也许就在下面这幅照片里,请注意董卿手中的纸条,上面先写了文字,又用红笔划出重点。看来,每一份优雅从容的背后,都是辛勤的付出。
02
自卑与超越
《自卑与超越》是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阿德勒认为,自卑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怎样认识自己的自卑,克服困难,超越自我。
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卑的一面,而对于路遥和他笔下的孙少平而言,少年时的自卑感或许更强烈些。
路遥,原名王卫国。1949年出生于陕北山区一个极端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被过继到伯父家。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二期中,嘉宾《路遥传》的作者厚夫说,路遥上学时,班里同学都会在口袋里装几个钢镚儿,课间无聊可以用来当啷作响取乐,但是路遥没有,他便在口袋里放几个钉子等金属,以此掩饰。此外,课间活动,路遥几乎不出去,因为他的裤子破了洞……
路遥上初中时,交不起每月四五块钱的伙食费,有时甚至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也吃不起。他时常饿得发晕,但他依然坚持上学。
在《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平身上,这种情境得到了再现。孙少平家贫,在学校里,每次中午打饭,他都是最后一个去打,因为他要领走的是两个黑高粱面馍,喝剩下的菜汤,所以怕被人看见。小说对此进行了细节描写,读来令人动容:
他直起身子来,眼睛不由地朝三只空荡荡的菜盆里瞥了一眼。他瞧见乙菜盆的底子上还有一点残汤剩水。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
他扭头瞧了瞧:雨雪迷蒙的大院坝里空无一人。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用勺子把盆底上混合着雨水的剩菜汤往自己的碗里舀。铁勺刮盆底的嘶啦声象炸弹的爆炸声一样令人惊心。血涌上了他黄瘦的脸。一滴很大的檐水落在盆底,溅了他一脸菜汤。
他闭住眼,紧接着,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唉,我们姑且就认为这是他眼中溅进了辣子汤吧!
这是《平凡的世界》第一章的开头部分。这个青年就是孙少平。物质生活的贫乏,肯定极大地伤害了他的自尊心。
孙少平的这种自尊又自卑的性格,在节目中,被演员杜淳表现出来。
令人敬畏的是,无论是路遥还是孙少平,他们都跨越了自卑,实现了超越。小说中的孙少平经历了回乡当教员、务农、进城揽工、成为煤矿工人、爱人的牺牲、自己因事故毁容……但他却在人生苦难的磨砺中,逐渐成长起来,变成了一个坚强、勇敢、有担当的人。
路遥也是如此。他一路走来,诸多不易,但他咬牙坚持,终于成就了《人生》《平凡的世界》这样的经典!
王尔德说:“我们都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路遥和孙少平,都是那个仰望星空的人。
03
平凡,但不能平庸
和小说中的孙少平一样,路遥也是一个平凡的人。然而他却有一颗追求不平凡的内心。
上世纪80年代,各种西方文艺思潮都被引介过来,存在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黑色幽默……这些流派都显得那么时尚,唯独现实主义显得有些守旧。但是路遥用事实证明,现实主义始终有强大的生命力。
为了写作现实主义的《平凡的世界》,路遥涉猎群书:他集中阅读了近百部国内外的重要长篇小说,而且为了解作品所涉的1975至1985年这十年间的各类重要事件,他翻遍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陕西日报》《参考消息》等报刊的全部合订本。
为深入生活,路遥提着装满书籍资料的大箱子,奔波在乡村城镇、工矿企业、学校机关,了解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情况。据说为了塑造好煤矿工人的角色,路遥还专门去煤矿体验生活,和矿工们一起下井工作。
路遥的这些行为,你可以用很多褒奖之词来形容,例如“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而我选择了“平凡却不平庸”这个词。生命的价值,在于生于平凡却敢于追求不凡。平凡的路遥,历经艰辛,终得不凡!
04
重温名句
董卿在节目中说:“人们说作家生命的长度是用他的作品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路遥还活着,并且将继续活着。”我们不妨再重温一下《平凡的世界》里那些经典名句吧。
你能痛苦,说明你对生活还抱有希望!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已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靠自己生活,灵魂都是安宁的。
即使没有月亮,心中也是一片皎洁。
我不啼哭,不哀叹,不悔恨,金黄的落叶堆满心间,我已不再是青春少年。
每个人都有一个觉醒期,但觉醒的早晚决定个人的命运。
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