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对比阅读选
(2019-10-03 09:45:12)
标签:
语文教学教学 |
1
【甲】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三姑:地名。幔亭峰:山峰名。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沿溯阻绝
溯:__________ (2)属引凄异
引:__________
(3)不及返顾
顾:__________ (4)岩即幔亭峰后崖也
即:__________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B、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C、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D、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2分)
译文:
(2)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2分)
译文:
9.甲文写“水”,各写了三峡“四时之水”的什么特点?乙文写“山”,作者前往“换骨岩”途中俯瞰到什么“佳致”?请简要概括。(5分)
参考答案
6.(4分)(1)逆流而上
(2)延长 (3)看,回头看
(4)就是
7.(3分)A
8.(4分)(1)这(白帝和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驭着长风,也不觉得(比它)快。
(2)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
9.(5分)第一问:夏水大而湍急;春冬水清而透明;秋水小而清冷。第二问:危壁出泉;疏竹掩映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徐霞客游记(节选)》参考译文:
登山山有一里多路,就见飞流汩汩地往下倾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三 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0.下列语句中朗读节奏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1.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与“春冬之时”中的“之”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何陋之有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C.已而之细柳营
D.策之不以其道
13.下面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文言语句的大意。(4分)
译文:
【答案】
10.D(“高猿”是一个偏正式的语言单位,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不停顿)
11.A(“隐”是“遮蔽”的意思)
13.B(选文第二段先写水之盛,再写水之速)(以上四道选择题均为2分)
(二)
【答案】
9.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10.夏水襄陵沿溯阻绝(1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1分)
11.一是突现了三峡秋季凄清肃杀的环境特点;二是突现三峡山高、峡长、岭连的地形特点。(答对l点得1分,全对得3分)
(三)
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言选段,作6-9题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节选自郦道元《三峡》)
[乙]
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
【注释】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翳:遮盖,这里指云。
6.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思。(2分)
沿溯阻绝。
绝:
或王命急宣。
或:
不以疾也。
疾:
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悉:
7.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4分)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
8.[甲]
[乙]两文都写到“山”,两文段所写的“山”各有着怎样的特点?(4分)
9.[甲]
[乙]两文段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基本相同,这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6.
断有时快全,都
议论的人说泰山、华山、衡山、庐山都没有这种奇异的景象。
8.[甲]文段写群山具有连绵不断、雄奇险拔、遮天蔽日的特点。
[乙]文段描绘的巫山及其神女峰具有高、奇、秀等特点。
[甲]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
江水又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
(选自郦道元的《水经注·江水》)
10.解释加点的词语。(2分)
(1) 沿溯阻绝
(2)
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有的
11.翻译下面句子。(4分)
(1)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 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
12.用原文句子填空。(4分)
甲文中第一段描写三峡夏季的景色,侧面描写水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以船行之快烘托水流之急。
乙文选段说明的对象是人滩,说明其得名的原因的句子是介绍人滩得名原因的句子是“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嶔崯,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
11、6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12、下面是《小石潭记》选段,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有什么异同?(3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答:相同点:都从侧面描写水不同点:《三峡》写出水势大,水流急的特点;《小石潭记》写出水清澈透明的特点。
1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己过万重山。”这是诗人李白在被流放途中遇赦写下的《朝发白帝城》。请说说其中后两句诗与文中“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之间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3分)
(1)描写对象和写法相同:同写三峡、同咏猿鸣,都采用了寓情于景的写法;
(2)表达的情感不同:诗句流露出作者重获自由的喜悦、欢快之情;渔歌则表达了三峡渔民对人生艰辛的悲凉感慨。或语言风格不同:渔歌更口语化、更通俗。(同异各答出一方面即可)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注]五色:形容“石壁”色彩缤纷。
歇:消散。 康乐:指山水诗人谢灵运。
与:参与,引申为赞赏。
10.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1)或王命急宣(
)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3)哀转久绝 (
)
(4)四时俱备(
)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译文: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译文:
答:傍晚的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12.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赞美之情,请从文中各摘录一句直接抒发这种情感的句子。(2分)
13.两文都写到了“猿呜”,请分别说明“猿呜”各渲染了怎样的气氛。(2分)
(甲)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亻叔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0、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C
)(2分)
1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俶而远逝消失斗折蛇行
像北斗一样
12、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3、甲段中描写春冬之水的句子是:
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乙)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袁山松《宜都山川记》
注释:践跻(j):登临。崿(è):山崖。萧森:树木错落耸立的样子。
离离:排列的样子。 习:靠近,亲近。 信宿:连宿两夜。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奔
良多趣味
良
常闻峡中水疾
疾
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
悉
1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
11.两文都写了水“疾”的特点,但写作意图不同,(甲)文意在突出
,(乙)文则是为了
。(2分)
12.两文表达了作者相同的情感,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2分)
答案
9.答案:飞奔的马。确实,实在。 快。
都。
10.答案:那层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怪异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
11.答案:三峡的壮美
引出下文对三峡的独特感受。
12.答案:两文都表达了作者对三峡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从甲文中的“良多趣味”与乙文中的“欣然”“流连信宿,不觉忘返”可以看出。
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 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 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
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 有时朝发白帝, 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 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悬泉瀑布, 飞漱其间, 清荣峻茂,
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 空谷传响, 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 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流千丈,浑洪赑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浮竹,非驷马之追也。
(选自郦道元《河水龙门》)
【注释】经始:开始。禹:治水的大禹。广:开阔。崇深:高深。捍:捍卫。深:深处。
悸:惊动。魄:心魂。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洪:水势浩大。籲(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
鼓:鼓荡。山腾:像山腾起。浚(jCin)波:大的波浪。慎子:慎到,战国时人,著有《慎子》,说:“河下龙门,其流,驶如竹箭,驷马追之不及。”
1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4分)
(1)沿溯阻绝(
) (2)哀转久绝
( )
(3)河中漱广(
)
窥深悸魄 (
)
1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4分)
译文:
(2)水流交冲,素气云浮。
译文:
13.
侧面描写是两文共有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4分)
答:
14.
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4分)
答:
答案:
(三)文言文比较阅读(16分)
11.
(1)逆流而上
(2)消失 (3)冲击,冲荡
(4)看,望
评分标准:4分。每空1分,第(4)空答“偷看”不给分。
12.(1)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
评分樯准:4分。每句2分,第一句扣住“奔”、“疾”翻译,译错一字扣1择,语句通顺即可;第二句扣住“素”、“云”翻译,译错一字扣1分,语句通顺即可。
13.甲文: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作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目沾裳”
乙文:“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
作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
作用:突出水的湍急。
评分标准:4分。例句2分,作用2分。
14.答案示例:相同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
不同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静(清澈)的
特点。
评分标准:4分。相同点2分,扣住“急”“大”两个特点即可;不同点2分,扣住
“清”的特点即可
参考译文:
前一篇:《泰山梁甫行》原文译文及课堂练习
后一篇: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