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常见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

(2011-12-19 12:29:57)
标签:

教育

常见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

    口语交际中,要注意恰当地使用一些常见的尊称、谦称和文明习惯用语。

    在尊称对方亲属时,多用“令”字冠首:对方的父亲称“令尊”,对方的母亲称“令堂”,对方的兄弟称“令兄”、“令弟”,对方的儿女称“令郎”、“令爱”。

    谦称自己的亲属,比自己大的用“家”字冠首,如: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家尊”、“家君”;比自己小的用“舍”字冠首,如:称自己的弟弟妹妹为“舍弟”、“舍妹”,称自己的侄儿为“舍侄”。

    这就“家”大“舍”小“令”外人。

一些传统的而现在仍在用的文明习惯用语有:

初次见面说“久仰”,        好久未见说“久违”,
对方不适说“欠安”,        请人批评说“指教”,
求人原谅说“包涵”,        请人帮忙说“劳驾”,
请人给方便说“借光”,      麻烦别人说“打扰”,
向人祝贺道“恭喜”,        求人解答用“请问”,
请人指点用“赐教”,        托人办事用“拜托”,
赞人见解用“高见”,        看望别人用“拜访”,
未及迎接说“失迎”,        宾客来到用“光临”,
陪伴朋友用“奉陪”,        中途先走说“失陪”,
等候客人说“恭候”,        请人勿送说“留步”,
欢迎购买说“光顾”,        归还原物说“奉还”,
对方来信叫“惠书”,        读人文作叫“拜读”,
老人年龄称“高寿”,        一般年龄问“贵庚”,
小姐年龄称“芳龄”,        问人姓名说“贵姓”,
答说己姓先“免贵”,        称人住处叫“府上”、“贵府”,
请入修改叫“斧正”,        欢迎咨询用“垂询”,
称己住处叫“敝处”、“寒舍”。

常用敬词与谦词集锦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政权(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托福:客套话,依赖别人的富气使自己幸运。
   外舅:(书)岳父。
   代字:女子尚示定亲,如“代字闺中”
   当轴:旧时指政府领导者
   挡驾:婉辞,谢绝来客访问。
   丁忧:遭到父母的丧事
   鼎力:敬辞,大力(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
   独夫:残暴无道为人民所憎恨的统治者
   方家:“大方之家”的简称,多指精通某种学问、艺术的人。
   父执:父亲的朋友
   付梓:把稿件交付刊印
   高堂:(书)指父母
   割爱:放弃心爱的东西(婉辞)
   割席:指与朋友绝交(典出管宁、华歆)
   阁下:敬辞,称对方,多用于外交场合
   更衣:婉辞,上厕所
   股肱: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书)
   光顾:敬辞,商家多用以欢迎顾客
   光临:敬辞,称宾客来到
   归天、归西:婉辞,人死之称
   归省:(书)回家省亲
   桂冠:光荣的称号
   贵庚:敬辞,问人年龄
   贵恙:敬辞,称对方的病
   过誉:谦辞,过分称赞
   海涵:敬辞,大度包容(多用于请人特别原谅时)
   寒舍:谦辞,称自己的家
   合卺(jǐn):成婚
   红案:厨工的分工上指做菜的工作
   白案:厨工的分工上指蒸饭之类的工作
   候光:敬辞,等候光临
   候教:敬辞,等候指教
   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
   麾下:将帅的部下,也作敬辞,称将帅
   惠存:敬辞,请保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写的上款
   惠顾:惠临,多用于商店对顾客
   惠临:敬辞,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中考习题选:语文综合性学习。(4分)

请你参加九年级举办的以“语文与生活”为主题的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1)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在下列语句的横线上写出与该场合相适应的敬辞谦语。(2分)

①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       。”

②与人初次见面说“       ,好久未见说“久违”。 

2)案例:初三(3)班的方小唐同学,晚上常到网吧玩游戏,导致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班主任召集班干部与小方谈心,让他认识沉迷网游的危害,并请大家都为他题写一句勉词。假如你是该班干部,请你给小方题写一句劝勉的话(必须用上比喻的修辞方法)。(2分)

我的题写:                                                                          

参考答案:1 2 ①包涵(海涵;见谅) ②久仰

2 2 示例一:沉迷游戏好比车陷泥潭,会让人玩物丧志。示例二:沉迷网游正

如沉醉于诱人的罂粟花。(劝诫得1分;比喻得1分。不得体或比喻不当酌扣)


月份称谓考

--------------------------------------------------------------------------------

我国关于月份的称谓何其多,不信请看:

一月:通常称:正月、柳月、端月、初月、嘉月、新月、开岁、陬月。

正月:正阳之月。

柳月:正月银柳插瓶头,又称柳月。

端月:是指农历的正月,一年的开始为“正”。后来,秦始皇当政,“正”和“赢政”的“政”谐音,所以正月便改为端月。端,顶也,仍是开端伊始的意思。秦始皇名“政”,秦人改“正月”为“端月”。

二月:通常称:杏月、仲春、仲阳、如月、丽月、花月、仲月、酣月。

杏月:二月,大地吐绿,万物迎春,杏花含苞欲放,所以二月冠以美丽的名称——杏月。“二月红杏闹枝头”,又称杏月。

三月通常称:桃月、春晚、晚春、暮春、蚕月、上春、春日、绸月、季月、莺月、末春。

桃月:三月桃花粉面羞,又称桃月。到了三月,桃花怒放,绮丽芬芳,自然称“桃月”。

春晚、晚春、暮春:三月春晚,即晚春、暮春。

暮春:即夏历三月,或阴历三月。

蚕月:夏历三月。三月,是养蚕的月份,所以叫“蚕月”。

上春:指孟春正月。

春日:夏历三月。

四月:通常称:槐月、孟夏、首夏、初夏、阳月 麦月 梅月 纯月 清和 余月。

槐月:万物枝长叶茂青翠欲滴,槐树也绽开了黄白色的花瓣儿,有人称四月为“槐月”。四月:四月槐花挂满枝,又称槐月。

五月:通常称:蒲月、仲夏、超夏、榴月、郁月、呜蜩、天中、仲夏、皋月。

蒲月:五月初五端午节,许多人家悬挂菖蒲、艾叶于门上,用以避邪,因此,五月又称“蒲月”。五月:五月榴花红似火,又称榴月。

六月:通常称:荷月、季月、伏月、焦月、署月、精阳、溽暑、季暑、且月。  

荷月、伏月:六月三伏赤日炎炎,许多植物在酷夏的灼烤下无精打采,只有荷塘中的荷花亭亭玉立,精神抖擞,因而,便称之“伏月”或“荷月”。六月:六月荷花满池放,又称荷月。

七月:通常称:巧月、瓜月、兰月、兰秋、肇秋、新秋、首秋、相月、孟秋、初秋。

七月:七月凤仙节节开,又称巧月。巧月:七月七日是我国妇女向天上的织女星“乞巧”的月份,乞求织女使她们心灵手巧。所以,七月就叫“巧月”。

八月:通常称:桂月、壮月、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竹春。

桂月、壮月、仲秋:农历八月,一曰桂月,二曰壮月,因居秋季之中, 又叫“仲秋”。

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又将八月称为仲秋、中秋、仲商、桂秋、正秋、商吕。

桂月:八月桂花遍地香,又称桂月。八月桂花遍地开是人们争相吟颂的佳景,八月美名曰“桂月”,自然是名副其实了。

九月:通常称: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菊月、季秋、晚秋、杪秋、三秋、暮商、霜序、朽月、玄月、青女月、三孟秋。    

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在民间,人们根据节气、农事、花期等将九月称为深秋、暮秋、穷秋、凉秋、霜商、商序。

菊月:九月菊花傲秋霜,又称菊月。到了农历九月,万木萧瑟,落叶纷纷,独有那婀娜多姿、热烈怒放的菊花给人们以活力和温暖,“菊月”被世人看作是九月的代称。

杪秋:暮秋。

三秋:秋季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十月:通常称:阳月、阴月、小阳春、孟冬、初冬、上冬、良月、露月、开冬、冬、飞阴月。

阳月:十月芙蓉显小阳,又称阳月。

阴月:十月叫成“阴月”的理由据说是源自古代阴阳学说,十月要“纯阴用事,嫌于无阳,故以名之。”

小阳春:指农历十月,现在还习惯称夏历十月为“小阳春”。

孟冬:初冬,指农历十月。

十一月:通常称:辜月、冬月、仲冬、中冬、畅月、葭月、龙潜月。

辜月:十一月叫“辜月”,有吐故纳新的意思,正像古人所曰:“十一月阴生,欲革故取新也。”

冬月:冬月葭草吐绿头,又称葭月。

十二月:通常称:腊月、季冬、严冬、残冬、冰月、严月、除月、季冬、残冬、末冬、嘉平、穷节、星回节。

腊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合祭众神叫做腊,因此农历十二月叫腊月。腊月梅花吐幽香,又称腊月。腊月是农历十二月,因在十二月里要摘腊祭,这种称呼在秦朝时就已经家喻户晓了。

 

年龄称谓考

 -------------------------------------------------------------------------------

    古人创制了各式各样的年龄称谓,很多今天还在继续使用。对它进行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古文并加以承传。

0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8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9

九龄:为9岁。

13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十三:为13岁。

15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志学:为15岁。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16

二八:为16岁。

20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30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40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50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54     六九年:即五十四岁。

60

耳顺、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岁。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60岁为“耳顺之年”。

高龄:敬辞,称老人的年龄,多指六十岁以上。

花甲:天干地支配合用来纪年,从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称六十岁为花甲。花甲: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顺序搭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移用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或“花甲之年”来指人到60岁了。花甲:指六十岁,用干支纪年,错综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

花甲之年:指60岁。      还历之年:指60岁。

下寿:古人以六十为下寿,下寿:指60岁以上。

[qi]:古称六十岁的人为“耆”。         [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为耆。

61

还历寿:61岁的寿辰。由于按干支纪年法,60年为一轮,61岁正是新一轮重新算起的时候,故称“还历”。

70

从心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70岁为“从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岁,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多依此诗,称70岁为“古稀之年”。

古稀寿:指70岁寿辰。源于杜甫“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诗句。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围之年:均指70岁。

[dié]:七八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耄[mào][dié]之年。

杖围之年:指70岁。   中寿:七十为中寿。     悬车之年:指70岁。

77

喜寿:指77岁,草书喜字似七十七,故特代指77岁。

80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die]之年:均指八九十岁。

耄:指八九十岁的年纪,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盐铁论·孝养》中写道:“七十曰耄。”《礼记·曲礼》说:“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把上面几种说法合起来,我们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寿,大约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岁的年纪。耄,七八十岁的年纪。耄(mao)(die)指八九十岁。毛传又云:“耋,老也,八十曰耋。”后人因称八九十岁的老人为“耄耋”。

[mao][die]之年:指八九十岁。九十岁也可称耄耋之年。

中寿:指80岁以上。   伞寿 80岁寿辰。因“伞”字的草体形似“八十”,故称“伞寿”。

88

米寿:指88岁。因米字拆开好似八十八,故借指88岁。此外,还含有年事虽高,但食欲旺盛之意。

90     上寿:九十为上寿。

99     白寿:指99岁,百少一为99,故借指99岁。

100

期颐:指百岁高寿。期颐:期,朱熹讲是“周匝之义”,即转过一圈了,“谓百年已周”。颐,朱熹讲是“谓当养而已”。即生活起居诗人养护。期颐就是指百岁之人。期颐指一百岁。“期颐”是人寿至“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至百岁,饮食、居住、动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养,所以“百岁”称作“期颐”。

期颐之年:指百岁。

108

茶寿:指108岁。茶字上面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108岁。

另外称儿童的有:    童孺:儿童。

垂髫[tiao]指儿童。儿童垂发叫髻。垂髫:髫[tiáo],指古代儿童犹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因而就用“垂髫”称幼儿或指人的幼童阶段。也有说“垂发”的,意思相同,如《后汉书·吕强传》就有“垂发服戎,功成皓首”句。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指幼年。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垂髫(tiao)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髫,古代儿童头上下垂的短发)

[tiao]:儿童换牙。龆年:童年。

[tiáo]年:童年。      [tiáo]龄:童年。

稚:称年龄小的为稚。

另外称成人的有: 冠者:指成年人。

另外称老人的有: 斑白:老人。老年人头发斑白,因代指老人。

黄发指老人,老人的头发由白变黄。“黄发”是枯黄的头发。人老了,头发上由黑变白,白发则黄。

皓首:白头,指年老。

久寿:长寿。

眉寿:耄[mao]寿,长寿。人老了眉毛长,所以称眉寿。

[mu]:年老的妇人。

暮齿:晚年,暮年。

暖寿:旧俗在过生日的前一天,家里的人和关系较近的亲友来祝寿。

万寿:大寿,高寿之意。

遐龄:指人长寿高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