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颠沛几春秋
幸逢盛世从头越
—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古籍溯源
【袖手无言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754601380】
2012-9-20
随着古籍普查工作的推进,我院的古籍藏书终于得以有序化的彰世。经过整理发现,我院的古籍不仅数量较多,而且不乏乾隆六十年之前的善本。其种类齐全,卷次较为完整,历史学术资料价值甚高。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这些古籍,是经过数代师范人的传承,得以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虽然商洛师范学校饱经风雨,几度兴衰,已堙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它薪火相传重文献之风气却会彪炳史册。
光绪三十年(1904),于右任、李仪祉在商州中学堂担任教习时,呈请开办师范教育。光绪三十一年(1905),商州师范传习所成立,隶属于商州中学堂。宣统二年(1910)八月,改商州师范传习所为商州初级师范学堂,仍附设于商中,开师范教育之先。
是时商中有藏书楼一座。光绪二十八年(1902)三月,商中曾於武昌选购图书六万余册。光绪二十九年(1903)二月,商中於味经堂添购图书两万余册。但在宣统三年(1911)九月,西安革命,商地哥老会驻扎于商中,学校被迫停办。此后,学校一直驻扎各路防军,学校在战乱中艰难维持,时办时停。停办后,西安学生程景范、阎炳焕等出面交涉,将图书封存。十二月,王天纵部自潼关来商,驻扎于学校,损毁器物甚多,图书亦多散失。民国元年(1912)二月,程景范、邵鼎勋等检出残余图书三万余册,悉送高小封存。民国六年(1918)二月,秦军第二团团长胡景翼驻商,捐赠商中二十四史一部。民国七年(1919)二月,商洛靖国军兴起,兵燹之乱,学校解散,商中教员兼监察程景范收检重要图书,觅地保存。程景范民国元年所藏于高小的图书,多数被偷去,胡景范于其残余中检拾一千余册,一同存藏。民国十一年(1923),商中复办。民国十二年(1924),程景范送交保存的图书千余册,及胡景翼所捐二十四史全部。民国二十三年(1934)十二月,西安绥靖主任杨虎城参观商中,见其简陋,询知经费不足,电省政府主席邵力子救济。民国二十五年(1936)六月,邵力子因举行西荆公路开车典礼来商,莅校视察,购赠商中《四部备要》一部,凡百余册。民国三十一年(1942),三月,程景范送还民国七年所检藏的图书一千二百余册,内有正、续《皇清经解》等,交图书馆保存。民国三十二年(1943)七月,简师秋三二级学生三十八人毕业时,购赠学校《佩文韵府》一部,计六十册。同年学校添购图书一百一十余册。十二月,学校还征购胡景翼民国六年所捐的二十四史二百九十余册,配以《四部备要本》。民国三十三年(1944)七月,高秋三三级毕业生购赠《韦文英文大词典》一部。这是当时藏书的全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八月,陕西省商州师范学校(简称商师)正式成立了,脱离商中,独设校址于商州县城西四皓庙。此时商中奉命将所藏与师范有关的图书及教学用具移交商师,此为我院古籍藏书的最初来源。
1949年5月,商县解放前夕,时任校长、教员离商,学校停办。9月人民政府接管学校。1952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在原址四皓庙复建师范学校,命名为“陕西商县师范学校”。此后直至1968年间,政府多次大量的拨款、投资,不断地对师范学校进行扩建,师范学校规模一时盛况空前。在此期间,学校逐年购进大量图书,其中包含相当数量的线装古籍,使得的古籍数量、品质日臻完善。但在文革开始后图书馆也倍遭洗劫,图书损失严重。
在师范大发展的同时,1956年-1960年,陕西省教育厅在商洛建立了“商洛师范学院”。当时该学院的教师由陕西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下派。在省政府的安排下,当时陕西师范学院、陕西省图书馆支援了该院的图书建设,由这几家搬迁来一些古籍图书。在该学院被撤销之后,所有教师回原单位,但图书则留了下来,转给了陕西商县师范学校。
1968年,陕西商县师范学校校址被卖,学校被撤销,校产被多家单位瓜分。但古籍却奇迹般的被留下,并于后来被转至商洛地区师范学校。
1970年,商洛地方政府又于商州城东东龙山重建“商洛地区师范学校”。
1976年,商洛地委与陕西师范大学党委联合成立“陕西师大商洛教育革命基地”(后又更名为陕西师大商洛专修科即后来的商洛师专,今天的商洛学院),与商洛地区师范学校同一校址,两块牌子,一个领导班子,教学资源共管共享。至1984年,师范与师专分设机构。同年商洛师专建成新校区,迁出东龙山。在两校分家之际,两校管理班子,对校存图书的分割产生歧义。当时师范的领导对文献建设极为重视,以其远见卓识主张留下图书,他们以师范学校之源远流长的历史,以书籍的来源为由,据理力争,留下了这批珍贵古籍。
光阴荏苒,风雨沧桑,走过漫长曲折的历史之路,这批古籍,终于安稳的栖身于东龙山——商洛师范学校。
古人云:不遇良工,宁存故物。意为一旦人力物力不能有所作为,最好的保护方法就是“悬搁”,对古籍尤为如此。此后近三十年,这批古籍一直静静地被“悬搁”在商洛师范学校图书馆。
2004年,经商洛市委、市政府研究报请,省政府批准,将商洛师范学校和商洛市卫生学校合并,成立“商洛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8月挂牌。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从此中华古籍保护工作拉开帷幕,这是中国政府首次颁发的关于古籍保护的文件。这批安睡的古籍终于等到了剖蚌现珠的时刻。
2008年至2010年国家古籍保护中心、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联合举办“古籍普查培训班”两次,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派出馆员参加了学习。
2010年新建的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丹南新校区即将竣工,搬迁指日可待。如何平安无损地将古籍搬迁至新校区成了商洛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馆长的心头大事。她想尽千方百计,克服人员、经费不足的困难,请教古籍保护中心专家,协调人员、设备,向学院报批计划。在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2010年的暑假为古籍定做了函套,11月配备了纸箱,12月安排了馆员将古籍装函、装箱封好,充分做好了古籍搬迁的准备工作。
2011年的二月,多年未动的古籍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从商州城东搬至城西的商洛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2012年5月23日,陕西省古籍保护中心派出四位专业工作人员来我院图书馆进行古籍整理工作。经过十四天紧张忙碌的整理、分编,我院所藏古籍的种类、年代、品相均已了然,现有古籍1153种,六部齐全,品相总体较好。其中善本43种,大部分基本完好,最早的藏本是明天启(1621-1627)年间的《杜子美文集》和《司马温公文集》,距今有将近600年的历史了。
明代藏书家叶盛曾感叹:夫天地间物,以余观之,难聚而易散者,莫若书也。确乎如此,回溯历史,中华文献典籍散佚者难计其数。我院的古籍经历战乱、文革、以及学校的停办、搬迁,颠沛流离,亦非当初的数量和模样了。但幸运的是,有那么些仁人志士,那些热爱中华文化的有识之士,为我们留下了这些弥足珍贵的古籍。这些古籍是记载我们国家的文明的主要标志,是前人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国悠久文化的历史见证和维系民族精神的根脉,记载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历史创造,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盛世修典,欣逢中华古籍普查工作的开展,乃我院古籍之幸事,乃我辈管理员之幸事,保护、整理这批古籍,使之完好无损的传承于后世,是我辈之责任。
担此重任,是为历史之托,绝不辜负!
后
记
1.此文部分资料源自《商州文史资料》第五辑,1989年五月版和《商洛师范学校校志》2004年第一版。在此谨对此二书编委会表示谢意。
2.此文撰写过程中,得到我院退休职工罗志杰、井养璧、鱼振华三位同志的热忱帮助,在此谨表敬意和感谢。
3.作者本人闻识浅陋,所获资料有限,此文中如有错讹和遗漏,诚祈贤达有识之士赐教,以便补辑。
2012年5月31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