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冰城那片江湖”

闯关东,让哈尔滨成了武术门派集大成之地,全国129个拳种,哈尔滨鼎盛时20余种,在省会城市中位列第一,除了百年武馆外,还有地产绝学——龙行武术 “武功之高不是升级,而是忘却一切从零开始。”龙行武术传人李凤岭眼中的恩师——刘志清——多少带了些金庸笔下张三丰的味道,刘老创立的龙行武术像极了一代宗师悟出的太极之道。“龙行武术的雏形是龙行剑,它启蒙于三穿掌。”刘志清随冯玉祥的部队在山西省五台山下驻扎时,偶然相识了铁林寺内的峰清长老。拜其门下后,长老把自己长年演练的“三穿掌”传授给他,刘志清凭着对“要诀”的领悟所产生的丰富想象力和多年习武经验,创编出“龙行剑“龙行剑,采取八卦上中下盘起伏翻转的身份和沿弧走转的步伐;纳入了太极连贯圆活、绵绵不断的劲力;融进了形意拳的动作象形特点,讲究曲折回环,上下盘旋,左右穿挂,前后翻转,攻守相顾,进退相关。”李凤岭的一番旁白犹如说书艺人般入定。依托龙行剑术,刘老创编了龙行拳和其他许多器械套路。冰城江湖中人无不奉刘志清为“武林至尊”,一时,龙行武术的传承地哈尔滨市第四武术馆,往来求学之人络绎不绝,这当中还有影视圈中人。刘老早年凭过人武艺营救过一位革命女战士,故事被带进影视圈,于是就有了《美丽囚徒》这部影视作品。电影中女战士化名殷红,阴差阳错被白俄匪徒绑架作人质,是石勇深入虎穴救人。回到哈尔滨,殷红为了报答石勇救命之恩,请求父亲让石勇去舰队当武术教官。其父策划比武竞技会,选拔教官,石勇武功过人,战胜了日本武士道名手岗野。在得知伪满舰队上的中国水兵惨遭日军迫害后,石勇利用殷红提供的情报杀了日本军佐,随后率领两舰水兵起义……影视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了解那段过往的武林人士,谁能说石勇的矫健身手不是刘老的影子。
那些年,龙行弟子散布全国各地,大弟子张仁正在北京将龙行剑舞的虎虎生风;二弟子于立光,连任16年香港联合武术队总教练,并将龙行派带出国门;李凤岭投入演艺圈,先后拍摄了《神丐》、《风尘女侠吕四娘》等多部电影,此后在深圳一家政府活动中心传授武学。龙行武术开枝散叶了,反而其发源地哈尔滨龙行一派却在刘老过世后沉寂下来,直到2011年,李凤岭受哈尔滨市武术协会的邀请,回哈举办了“龙行武术套路培训班”。这也是第四武术馆恢复老字号武馆以来的首次活动,这一年“龙行”重出江湖。
德坤武术馆是这片武林中站得最久的一个符号,其意义相当于黄飞鸿的狮艺武术馆之于佛山,只不过南北相隔,一个因徐克而一夜成名,一个面临拆迁走向沉寂。
偏安闹市一隅,德坤武术馆难得的维持了近百年。西十四道街16号隔壁就是拆迁指挥部,整栋楼只有匾额显得与时俱进,穿过门洞,打开木门,现任馆长张滨利正在点炉生火,为即将上课的徒弟们预热,墙上挂着刀枪剑戟、斧钺勾叉,地板上随处可见练功时震裂地板而留下的补丁。一时间,记者恍若穿越。
太极梅花螳螂拳是武馆绝学,当家掌门,一袭白袍,打出登山、骑马、吞、托、御林、踏、猴、跨虎八式,又融汇十八家手法,长拳起首、通背为母、缠封龙沙、短打更奇……七势连拳、窝里创捶、棍才直入、螳螂总敌。黑衣加身后,又是一番螳螂勾、太极手、寒鸡步、猴形势,出拳强劲,脚底生风。“师叔65了,可曾看得出来?”前任馆长张同滨大徒弟张玉透着些许自豪。
太极梅花螳螂拳,犹如梅花五瓣,瓣瓣相连,靠的是徒手取胜,对打时不加任何护具,一招制敌。话说当年祖师爷曹德坤,一个电击手就将一个抢馆之人的门牙打掉,来人输的心服口服。一如22岁时的张滨利,年少轻狂,面对挑衅的武者,一掌拍将下去,挑衅者犹如挂钟一样趴在墙上动弹不得。高手过招,出奇制胜,一招之下胜负已分。
只不过,武馆现在命运有些唏嘘。接过兄长张同滨传下来的大旗,现在的张滨利感受前所未有的压力,百年武馆面临拆迁,武馆旗下30余名弟子还坚持日日训练,一边是对武林的崇拜,一边是微薄的学费,张滨利权衡再三还是选择了继续,他在等着拆迁协议后的最终定论,是生命延续还是凤凰涅槃,张滨利打算奋力一搏。
金庸笔下,高手排名第一者当属扫地僧。一个无名僧人,一个出场极少的角色,倏然而出,倏然又隐,但又让人印象深刻。就是因为世人皆不知其真姓名,才平添了几多神秘。
少林寺传人高德江的家颇有大隐隐于市的味道。周遭是乱纷纷的车水马龙,进入楼道,这些喧嚣骤然屏蔽于室外,闹中取静、世事安然。一尘不染的客厅里,右侧挂着高老与现任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论武的合影,据说高老是少林寺第三十三代武术弟子,属永字辈,法号永江,与释永信及达摩院院长释永坎为同门师兄弟;另一侧则是1987年嵩山少林拳专程送给高老的一面锦旗,上书八个大字“发扬少林武术有功”,据说高老所习诸多武功已失传,去年达摩院长曾亲自相邀回寺授课;角落书架处,整齐摆放着中华武藏里由其亲身示范录制的少林寺拳谱,据说单论达摩杖、炮捶三路等技巧,高老是个中高手……
现年86岁的高德江,还带着一口河北口音,乡音难改,一如他对武术的热爱。高德江自幼习练祖传少林武功,为了探寻少林寺武术奥秘,先后三次到少林寺求教,后得嵩山少林寺第二十九代方丈行正、武僧行书真传,功夫大成,因对连手短打,达摩杖尤为喜爱,人送称号“连手高”。后辈评说高老出招,简单有效,可无人超越,想来应如扫地僧这般玄妙:“一抬头,一飘身,看似平平无奇,却是一掌挡尽天下诸般攻招,一退闪去世间任何追击。”
高老说,武林秘籍按说概不外传,却容易将绝学逼近死胡同。高德江不想功夫在这里绝迹。1981年,高德江在《哈尔滨日报》上刊登两天招学信息,报名人数瞬间达到1280人,这一批学员成了当时少林武术社的第一代弟子,因为场地有限,高老聘请了12个教练分班教学,那个时期,哈尔滨街头习武热情日趋高涨,社内习武者先后达3800多人次。天下武功出少林,高老娓娓道来少林寺拳法的妙处:“拳在意中练,随即应心变。”彼时口诀尚未念完,高老已立身出拳,24字秘诀,在武术界被奉若宝典。
这片江湖博大精深,有绵掌、唐拳、太祖拳,有八卦连环滚手刀,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徐皓峰的新派武林观说,真正的武林,并不总是飞檐走壁水上漂,并不总是行侠仗义走天涯,没有决战巅峰,没有武林盟主。所谓的,武学千年,胜负都是过眼烟云。他们不在意是一招一式,他们在意的是整个武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