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去乃堆拉山口公路尽头的大铁门上,一行中英文大字醒目地标示着“中印乃堆拉边贸通道”,现在两国的边民可以两地往返进行商品贸易,不过乃堆拉山口现在还只是一个“边贸通道”而非边贸口岸,因为商人们只能去指定的贸易场地而不能从这个大门进入对方的国境。
西藏亚东曾是清政府最早开放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20世纪初经过口岸的商品贸易额占整个大清帝国货物吞吐量的80%以上折合成银元上亿。自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两国关闭了原边贸市场的海关机构,中印贸易的大部分物资只能通过海运,西藏对印度的外贸货物要经天津港装船后绕印度洋去印度,海上航程长达五六千公里,而乃堆拉距拉萨460公里,距印度东部的海港城市加尔各答约550公里,也就是说从拉萨到加尔各答的陆路距离不到1200公里,比从天津港转运印度的距离缩短了数千公里,大大的节约了货物的运输时间和成本,毋须质疑乃堆拉山口是中国西藏连接南亚各国的桥梁和纽带,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2006年7月乃堆拉山口的边贸市场重新开放。按照约定中国边民持边民证可以到距山口7公里的印方昌古临时边贸市场去,印度边民也可以持边民证到距山口16公里的中方仁青岗临时边贸市场进行商品交易,开放时间为每年的5月1日到10月30日,每周一至周四上午10点到下午6点。边贸开放后两边的出口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同时也拉动了两国边境地区的经济发展,这对中印双方都是重大利好。
在漫长的国境线上,我们曾经去过的边贸口岸都是有界碑的而在乃堆拉山口这里却看不到界碑,不光我们这边没有印度那边也没有,团长说这是因为整个中印边界全长还没有经过实际勘测,两国历史上也从未签订过正式的边界协议,所以迄今为止中印边境线上没有一块界碑。不过这丝毫没有影响铁丝网两边游客相互接触和问候的热情,印度在几年前就开放了乃堆拉山口的边境旅游每天有近200名游客踏上这块红地砖铺就的小广场,目的就是想看一看中国的边防军人。我们这边也时常有游客到山口上来但人数不多,可能是办那些边防手续还比较麻烦,听说乃堆拉山口的边境游也快要开放了,哨所边上还要盖一个游客服务中心,开放边境旅游现在只是时间问题这一天的到来应该不会太远的。
图2
乃堆拉山口,对面的风景看过来

图3
也许是相隔的时间太久,所以陌生所以好奇所以顾虑重重

图4 四十四年的对峙几乎是一代人的生命历程,而现在彼此都更加渴望与对方的了解和沟通
图5
印度的游客们一批一批地挤在铁丝网边,充满好奇地注视着对面这个已经陌生的邻居

图6 但我们刚一走下来,他们都主动跑过来和我们热情地打招呼、握手拍照。此情此景让我们感受到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才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图7 对面的美女们争先恐后跑来和老谭握手

图8
晚上回到驻地老谭看着照片很得意,“瞧人家印度美女和我握手时一往情深的样子....”

图9 我说拉倒吧,那边的人天生眼窝就深随便看谁都情深,不信啊看这一张 

图10 我们上山那天不是交易日,通道的铁门紧闭着山口上除了执勤的哨兵空荡荡的

图11 这里修了一个国际邮政亭,除了每周两次跟印方交换国际邮件外,还负责为哨所的官兵们送信送报 
图12 远处隐隐约约的一片蓝房子是中国境内的仁青岗边贸市场,距乃堆拉山口16.8公里

图13 始建于1747年的噶举寺位于乃堆拉的半山腰海拔3185米,现在是自治区级保护文物建筑,它就在已经开放的仁青岗边贸市场旁边

图14 万绿丛中一点红

图15 宁静的山谷里蜿蜒流淌着亚东河,当年荣赫鹏带领的英国远征军就是从这条山谷偷偷进入西藏的

图16
下司马镇是西藏亚东县县府所在地,顶到头向左拐就是开始盘山了

图17
亚东县城很小,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是邮电大楼,那里也是小镇上最繁华的地方

图18
亚东县政府机关的大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