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发】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2013-03-11 11:27:20)分类: 关注人的发展 |
编辑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15号北京语言大学学5楼308、310、316、318室
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都是语言能力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英语基础知识是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等技能的重要基础,但语言知识本身也是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过去我们经常说,学习语言知识不是目的,培养语言技能才是真正目的。因此,在教学大纲中对教学目的的描述侧重于听、说、读、写等技能,而在教学内容中则列出各种语言知识。其实,这是人为地把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割裂开来。我们认为,教学目标Why
or
What包括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成,而教学内容What也包括掌握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当然,语言教学不能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和学习上。要把语言知识落实于听、说、读、写的实践in
English,提高听、说、读、写的质量Why。在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等实践能力的同时,又不能忽视知识的学习。学习和掌握语言知识不仅仅是为了储备知识,其最终目的是将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运用于语言实践之中去。
语言交际有口头和书面两种交流形式。人们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必须通过有声的语言(听和说)或者文字记录的语言(读和写)进行。没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就不可能实现这两种形式的交流。基础教育阶段,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必须在听、说、读、写活动的过程中来进行并得以巩固。同时,听、说、读、写是提高语音、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
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处理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这二者的关系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图2
一、坚持英语教学的实践性原则,改变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的倾向
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是在语言实践中培养起来的。英语课程必须坚持实践性原则。基础教育英语教学阶段,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实践活动来学习英语。听、说、读、写实践是教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知识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语言知识质量的可靠保证。为此,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应努力做到:
第一,语言知识的学习应立足于语言实践活动。课堂上绝大部分教学活动要以语言实践in
English为基础,要杜绝单纯传授、讲解语言知识的做法。
第二,语言知识的教学可以采用提示、注意和观察、发现、分析、归纳、对比、总结等方式进行How to teach
?应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与到上述过程之中,以使他们在科学的思维方法上也得到锻炼。语言知识的归纳或总结的范围、深度、方法、时机要由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和教学的需要来确定。
第三,英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如果孤立起来,语音、词汇、语法任何一项都不是语言,也不能起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作用。语音、词汇、语法的使用,都是在语言运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有意义的句子或篇章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学会单词的意思和用法;可以学会语法点的用法;可以学到流利自然的语音和语调。
第四,要让学生掌握实用的语言知识,即真实听说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用法;真实读写实践中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用法;真实交际中的语言知识。
二、防止过于强调模仿、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
语言是一个充满着抽象规则的复杂体系,而且还存在着许多不规则的现象。但是儿童却能够在出生后不久,就顺利地掌握母语。于是外语教学就提出了“习得”(acquisition)的理论。习得对于改进和提高我国英语教学起到无可置疑的作用。但是,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与母语学习有着很大的不同。
首先,随着学生智力水平的发展,抽象思维能力都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具备了一定自觉接收、储存和加工信息能力;能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调整学习方式,能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学得比较多的东西。
其次,学生已经有第一语言的经验,发音器官得到相当训练,有比较强的模仿能力;已经形成的语言认知结构对操作英语信息可以得到记忆、对比和监控作用,能加速英语规则的内化过程。
再次,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的;教学内容是优化组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信息集中地安排的,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重复,缩短了学习的进程。
为此,英语教学不可过于强调“习得”式的学习以及死记硬背、机械操练的教学倾向。而应该重视科学地设计教学过程,努力创设知识内容、技能实践和学习策略的需要都很丰富的情景,以营造启动学生思维的教学环境(如呈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境),帮助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知识,加速知识的内化过程,使他们能够在听、说、读、写等语言交际实践中灵活运用知识,变语言知识为英语交际的工具。正如《标准》所要求的,使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使英语课程的学习,成为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历、开发思维能力、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质的过程。
三、倡导语言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开放的、互动的学习模式
四、针对小学学段学生的特点,正确把握语言知识与语言技能之间的关系
语言知识与运用语言的关系
对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侧重,实际上是体现了两种不同的语言本质观。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知识性系统,那么掌握语言的知识(语音、词汇、语法等)则成了外语教学的最高目标;如果把语言看成是一个交际系统,那么在教学中则会注意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技能训练和能力培养。前一种知识性系统语言观左右了我国中学外语教学许多年,它的影响渗透到了语言教育的许多方面,其影响是深远的。“聋哑脖和“高分低能”症均是这种语言教学观的产物。尽管一些学校经过努力,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较全面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然而毕竟是曲高和寡,影响不大。再者由于测试的反拔作用,外语教学仍旧停留在语言知识的传授和操练上。
后一种语言教学观在教学实践中因许多教师不了解语言知识在能力形成中的作用,虽然也注重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但是效果并不太理想。如果辩证地来看语言知识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关系,它们实际是一种相辅相成的统一体。语言知识是进行听说读写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没有这个基础,运
衡量一个人外语水平的高低,其标准是看他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如何。语言知识是为交际能力服务的,语言知识也只有通过言语交际活动才能得到巩固和被牢固地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知识中只要缺一,语言的信息交际就会中断。语言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另外,语言知识的掌握不是靠讲,而是靠练,它只有进行言语操练,在情景中加以运用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英语课是实践课,它必须要通过听说读写的反复操练才能形成自动化的习惯。语言形成习惯,也仅仅是掌握运用外语的一个条件,并不等于掌握了语言运用能力。
掌握语言知识是外围,形成语言习惯是中围,培养创造性的言语交际能力是核心。
语言知识教学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关系是什么?
作者:杨明霞 时间:2012-09-06
13:39:57
《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英语课程标准》)规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1]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呢?实际上,任何人学习语言都有一个从“知识”(knowledge)──能力(competence)──“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的发展过程。首先,我们承认知识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是一切能力发展的基础。但是在日常英语教学中,不少教师过分夸大了知识的作用,把英语作为知识来教学,而不是作为能力来教学,忽视了语言的工具性和交际功能。
在语言学上,知识可分为两类:一种是陈述性知识(declarative knowledge),另一种是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ledge)。 [2]陈述性知识就是有关语法规则的知识,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来获得,而且这种知识通常是“被记忆了的知识”(memorized knowledge)。比如什么是现在进行时,学生可以把它记住并且可以复述出来,甚至可以在练习中做得正确,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会运用现在进行时。而程序性知识是指运用语法规则的知识,是“内化了的知识”(internalized knowledge),在一定程度上它已经变成了一种能力(competence),但还不是运用能力(ability for use)。
从陈述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两个重要的转变,一是“自动化(automation)”,二是“重构(restructuring)”。
首先从“陈述性知识”到“程序性知识”需要“自动化”。让学生做各种形式的语言知识练习是必要的,因为它是实现“自动化”的必要手段。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Practice makes perfect.)。然后从“程序性知识”到“运用能力”需要“重构”。自动化过程只是把陈述性知识变成了简单的能力,而将这些简单能力组合成综合运用能力,还需要“重构”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为此,学生需要进行更加复杂而真实的交际活动,比如综合性的听、说、读、写活动,任务型活动等。in English任务就是有目的的交际活动,它具有真实性、目的性和交际性。完成任务就是“用语言去做事情”(use the language to do things)。
由此可见,课堂英语教学中,教师的主要任务除了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实现从知识到运用能力的转化。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还是语言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语言情景的创设者等。教师不要把大量的课堂时间花在语言知识的讲解和练习上,应指导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语言实践活动,把宝贵的时间交给学生去参与语言实践和体验语言运用,让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将自己的语言知识自觉或不自觉地转化为语言运用能力。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A. 语言和思维的含义: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词汇和语法规则的总和。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一般特征、规律及相互间联系、区别的认识过程,是人类大脑特有的一种机能。
B.思维离不开语言:
1.思维以语言为工具。2.思维的成果需要语言来巩固。3.语言可以帮助思维逐步深化。4.语言可以帮助思维条理化。5.语言可以帮助将思维成果传递给别人。
语言对思维具有很大作用,但不应估计过高,如“萨丕尔—沃尔夫假设”。
C.语言离不开思维:
1.语言的形成和发展都依赖于思维。2.语言的交际过程同样依赖于思维。
D.语言和思维的区别:
1.职能不同:思维的职能终于反映客观现实,认识客观事物的特点、规律及相互间的联系和区别;语言的职能终于为交际和思维提供工具。
2.特点不同:思维作为大脑的一种机能,其构造对全人类而言是相同的,客观世界对全人类而言是统一的,人类认识活动的基本过程也是一致的,都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都必须遵循思维的基本规律,因此,思维具有全人类性;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同民族可以有不同的语言,因此,语言具有民族性。
3.所属的范畴不同: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属于物质的范畴;思维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