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视知觉里的完形与定势原则

(2008-05-30 19:15:14)
标签:

文化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不少图形,每一个给我们的感觉都不尽相同,因为我们对不同图形有着不一样的辨识。通常说来我们对图形的辨识有八大原则:完形原则;闭合原则;简单原则;定势原则;包含原则;类似原则;接近原则;图底原则。我认为定势原则与完形原则尤为重要。

1视知觉里的完形与定势原则

定势原则:人们对于客观实物的环境改变对于其知觉认识也在发生这改变,但是它能够保持对以这个客观事物的稳定的加工心理过程,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抑或是定势原则。整个的加工过程我们都在认知心理发生的一定进度。可以分为以下四点:
1
)大小定势,人们对于物体的感知完全不随映像的变换而变化,仍然保持了物体原始大小。生活的自然世界实际上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中,视觉刺激在视网膜上的成像随之变化。比如一个人渐渐走远,他在观察者网膜上的成像会缩小,但视知觉的大小保持稳定。这与人的深度知觉密切相关。越远的物体越小,但人们不把远处的小视像知觉为小。
2
)形状定势,物体的形状特性不会在思维中随着知觉的变化而产生我们幻想的形状特性。角度一旦变化,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也会变化,但我们的知觉不变,如图1所示,不论我们从正面或侧面看门,门是关着的还是

2视知觉里的完形与定势原则

开着的,在我们的知觉中他们都是一样的:都是同一样东西。再比如,图2中画了一组人物头像,每个都差不多,每相邻两个都只有微小的差别,我们如果不仔细的话,往往会把他们看成是同一幅画。这便是形状定势。
3
)明度和颜色的定势,简单的解释就是有三基色的物体,不论在亮或是暗的情况下,我们都只能看到他本身的三基色中最强的一色。很多物体都有固定的色调,橘子橘红色的,香蕉是黄色的,西瓜子是黑的,这些在我们心中已经有了底。所以无论我们用何种光照在这写物体上,比如红色,受到光源的影响,反射光会发生变化,但我们对色调固定的物体的知觉不会改变。

 

图3视知觉里的完形与定势原则视知觉里的完形与定势原则图4

 

 完形原则:最早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他们发现,人会下意识的根据一定的规律组合图形,他们研究提出了组织图形的格式塔规律。一些本来不相干的物体放在一起,会由于知觉的完形倾向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正由于此人们对一些熟悉的食物只要得到少量的信息,就可以感知到整体状态。整体不等于部分的综合,社不可分析的元素,整体先于部分而又决定各个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这与构造派形成鲜明对比。完形性是视知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首先依赖于剌激物的结构,即剌激物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布。视知觉的完形性或叫整体性是图形的识别成为可能。如图3所示我们都会看到四张人脸,两两相对。这是我们根据我们的经验人为的加了一些东西进去,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一个有意义的的图.形。这与我们知觉的理解性密切相关:我们总是赋予一个图形某种意义,即使这个图形本身就是无意义的,否则我们无法有效的对他产生记忆。再比如,图4中共有四个图形,元素的形状大小完全一样,只是某些部分颜色变了一下,但我们都会将正中间的三角形补齐。而实际上中间代表的不一定是个三角形。视知觉的完形性是我们将其看成是一个整体,无中生有的给不完整的图形以一个完整的轮廓而使得它有意义。不难发现,生活中好多现象,譬如大型团体操的造型,苗圃设计,美术创作,电影中的某些特技镜头,特别是恐怖片,科幻片,这些事物中的哦蕴含着完行原则。

 

定势原则与完形原则的启示:我认为定势原则与完形原则不仅仅适用于视知觉,也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心理学研究阶段。它们应该在现代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他的大众化实用化。比如根据定势原则我们可以设计出一种产品,使它能帮人们记住该记住的,比如对孤寡的老人,可以让他们多记住一些美好的时光;而对公司职员则可以让他们更牢固的记住他们的工作安排。对于完形原则,我们则可以适当的迁移到一些资源的利用。比如,既然图形我们可以减去某些成分而不改变它的基本含义,我们在节约资源时是否可以有类似的方法呢?当然不是说偷工减料;还有既然我们在心理上可以容忍一些图形要素的缺失而不影响我们对图形的审美,我们在生活上能否也放弃一些利益而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满意程度呢?

  也许我的想法很不可思议,甚至不可理喻,但这确实是我的想法.我认为当我们把完形原则和定势原则充分挖掘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必将产生很不一样的影响。而这也应该是这些原则的最高价值和意义所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