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学古诗文欣赏选修教育 |
教学目标
1、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意与境的有关知识。
2、品读诗中描写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体味本诗奇特的构思和夸张多变的语言特点,学习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说明: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因此.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一定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听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以意为主”,这是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里多次强调的中心论点。《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口巾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将意(作品的思想内容、意旨)放在首位,就象军队的统帅一样。并认为“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等各种题材,“寓意则灵”。
“心不孤起,仗境方生”,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这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诗,但这首诗又不完全记梦、游仙,而是通过记梦、游仙的形式抒发自己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因此,从本诗奇特的构思入手,品读诗中描写的梦境,是引领学生鉴赏本诗的关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2、教学难点: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教学过程是带领学生解读文本、理解认识作者思想情感的过程,更是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各种语文学力的过程。所以,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预设 |
学生活动预设 |
设计意图 |
一、 导入新课, 激发兴趣 |
1、诗仙李白的生平、思想和文学创作可以一言以蔽之,那便是一个“奇”字。钱起说“才大语终奇”,元稹说“以奇文取称”,白居易说“才矣奇矣”。至于李白的诗歌,杜甫在《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特别称赞:“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汩没一朝伸。”杜甫虽然没有言“奇”,但“奇”已自在其中。 2、【提问】针对李白的“奇”,能知道几首诗?能朗诵多少佳句? |
1、能答出一些篇名,但不能准确说出原因。 2、能朗诵一些诗句,但不知“奇”在哪里。 【提示】篇名:⑴《蜀道难》⑵《将进酒》⑶《行路难(其一)》⑷《行路难(其二)》⑸《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6)《梦游天姥吟留别》。名句:(1)“噫吁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⑵“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⑷“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⑸“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⑹“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⑺“俱怀逸兴壮思飞,可上九天揽明月”、⑻“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1、交流积累,检查素养,激发温故知新的兴趣与热情。 2、问题较开放,也难回答。只要能够说出或背颂一二句即可,目的是以点带面,吸引全体同学注意力,创设全员参与的氛围。 3、为下面讲析文本张本。 |
从“奇”字入手, 理清思路 |
1、引导学生结合注释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梦游”,把握对梦境的描写,理清思路。 |
1、查看注释和练习题等信息点,组合整理。 2、朗读全诗,体验品味。 3、小组讨论,分清层次。 【结构层次提示】 全诗分为三部分。前两部分写“梦游天姥”,后一部分点明“留别”之意。
第二部分自“我欲因之梦吴越”至“失向来之烟霞”,写梦游天姥山的全过程。 第三层从“洞天石扉”至“仙之人分列如麻”止。由游山转入游仙,依然是梦中之境。 第四层从“忽魂悸以魄动”至“失向来之烟霞”。此写出梦。正当诗人兴奋、陶醉于神仙世界的瑰丽辉煌时,忽然魂悸魄动,豁然梦醒,于是倏忽之间,一切复归于平凡。 第三部分自“世间行乐亦如此”至“使我不得开心颜”,写梦醒后的感慨。
|
1、 【语言提示】 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以七言为基础,随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长有短、参差多变。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跌宕。如描写雷电交加、山峦崩摧时,一连用了四个四言短句,急切的声势,把这种令人惊怖的气氛推向了顶峰。 |
深入文本 体悟诗中描写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
1、介绍适当的背景,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2、讲解有关意境知识。 3、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
1、李白为何要让“高力士脱靴”、“杨国忠研墨”、“杨贵妃斟酒”? 2、 【问题答案要析】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倘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李白这首古体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诗,但这首诗又不完全记梦、游仙,而是通过记梦、游仙的形式抒发自己不满黑暗现实、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 诗中的美好境界,寄托着诗人的生活理想,曲折地反映出他对上层社会中污浊、丑恶现象的鄙弃和厌恶,展示出诗人高尚的人格和铮铮傲骨。 |
教师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思维量,不能让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圈划、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去感受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并且能让他们进入李白的情感世界中,分享诗仙的浪漫飘逸,熏陶心灵,提升素养。 |
四、 深入文本, 分析体味关键句,鉴赏总结。 |
组织学生讨论关键句,将关键句以电子稿形式演示。 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2、“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傈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 3、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4、“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 |
学习抓住关键的语句来进行探究,可能会形成两种不同的观点,但必须从文中找到支撑观点的依据。最后,归结到: 3、语言流畅自然,毫无拘束,富有强烈的感情色彩。这首诗以七言为基础,随着感情的起落,句式有长有短、参差多变。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跌宕。如描写雷电交加、山峦崩摧时,一连用了四个四言短句,急切的声势,把这种令人惊怖的气氛推向了顶峰。这确实是继承屈原风格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杰作。 这首诗的形式十分自由,全诗十二次换韵,平仄错落有致。作者意到笔随,不受任何体律的拘束,表现了艺术上的独创性,生动完美地体现了诗人的创作意图。 |
对“诗的结尾,认为世事无常,对现实采取回避退让态度,是消极的”的看法会存在分歧,然而在黑暗的现实面前,保持独立的人格,拒绝与之合作,客观上对统治者也是一种反抗,有积极意义。只要学生能从文字中感受到各种情感,并渗透到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中去,就能锻炼和提高语文能力,更能获得感知和判断生活的能力。 |
五、 布置作业 1、命题作文: 《我心中的李白》 (800字以上) |
|
完成作业。 |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
|
|
|
|
思路点拨
还可以比较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学,要点如下:
一、试从以下两个角度,比较《饮酒》、《梦游天姥吟留别》二首诗的意境。
二、联系《饮酒》诗的意境,体会下列诗句的含义,并讨论问题。
练习举隅
1、
2、
3、李白一贯主张“积极用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本诗中却有这样的句子:“古来万事东流水”、“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你怎样看待这一问题?试谈谈你的看法。(300个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