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者章红艳国外返场只演传统作品,“多一次演奏就多一次传播机会”|人物

标签:
琵琶章红艳音乐周报 |
分类: 我的文章 |

文 |
不久前,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章红艳荣获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荣誉院士称号,成为本届惟一的音乐界获奖人士。颁奖仪式上,她与自己崇拜、敬佩的长辈、学者站在一起,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说起这件事,章红艳淡淡地说了八个字“荣幸之致,承受不起”。她坦言:这个荣誉会督促我做得更好。
你中有我

琵琶行者
章红艳称自己是“琵琶行者”。“我崇尚从我做起,从我的本职工作做起。”章红艳不是“特别”在意学生身背多少奖项,在她看来,奖项会带来很多好处,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一个知识分子应该对社会有担当,应该服务于社会,我希望学生知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于是,章红艳开始做“且弹且谈”和“文化讲堂”项目,分享自己的经历,让大家静心聆听体会,教大家如何去“品”音乐。“我自己怀抱这件乐器,希望大家品味其中的韵味。”章红艳希望带领观众完成品相、品位、品格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观众既享受了音乐又将音乐素养的种子埋于心底。章红艳坦言现在的学生缺乏“志愿精神”和“服务精神”。“我在做,学生跟着我做,相信有一天,学生会独立去做,因为理念已经根植。”
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已经进行到第85期,讲堂分为两部分,一是公益免费课堂,二是琵琶教学课,每月一次,主讲嘉宾涉及文化各个领域。章红艳形容:讲堂虽小、包罗万象,可谓小课堂大世界。她不求大,只希望这个讲堂安静地永远存在,像涓涓细流。据说,所有来讲课的“大家”都不谈钱,这让章红艳非常感动。讲堂第二部分是不设门槛、不收费的琵琶大课,为的就是让零基础的学员能够真实感受琵琶的魅力。
章红艳说,世界越来越小,人心却越来越远,但是音乐可以发挥作用让人心更近。
变是常态
当年,中央音乐学院的招生信息出现在报纸上,父亲带着章红艳到福州考试。全国只招收一个琵琶专业的学生,10岁的章红艳便是那个“惟一”。从附小开始,附中、本科、研究生、留校任教……几十年没离开学校的章红艳称自己是在学校里泡大的。“学校造就了我,我也见证了学校的发展。”章红艳坦言自己的经历让她更了解学生,因为她跟老师待在一起的时间比父母还长。“老师就是亲人,那时生活老师还管着零花钱,用钱都要说出理由。”章红艳无比怀念那个充满信任和感情的年代。
“当今时代,变是价值,不变也是价值。”对于琵琶这样的传统音乐更是如此。
“不变”的背后是坚持。章红艳15年前创立了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希望大家能够领略弹拨音乐的魅力。今年5月,她带领弹拨乐团到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和墨尔本演奏厅,举行以“西域流光”为主题的音乐会,通过弹拨之美传播中国民乐之美。

章红艳与父亲章时钧
章红艳从小跟随父亲学习琵琶,父亲盯着练琴让她“顺利”度过了学琴痛苦的阶段。章红艳害怕父亲,因为学琴也挨过打,但是章红艳对琵琶的热情始终不减。她认为学习阶段有痛苦的过程很正常。那时章红艳的父亲在剧团弹琵琶,也会作曲,她既不识谱也没见过钢琴,完全是口传心授地跟着父亲学了三年琵琶。从小口传心授的这种方式,练就了章红艳背谱的本领,以至于后来演奏所有作品她都背谱。
76岁的父亲如今依旧天天练琴,不为上台、没有任务,只因热爱。这成为章红艳无形的推手。“琵琶是我的专业,我的发声体,我将一生专注于它,把它做好。”章红艳说自己离不开琵琶,她会一直用“琴”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