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第83期感想分享
文/陈红
《千字文》的分量
——《章红艳音乐文化课堂》第83期
文/陈红
时间:2018年4月22日下午2:00(周日);
地点:春光四溢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书画频道。
在张圣洁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千字文》之后,只听他说,“大家跟我一起读:《千字文》作者:周兴嗣”。众人便开始大声朗读起来:“《千字文》作者:周兴嗣”
师:“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师:“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众:“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伴着朗朗的读书声,我们又一次跟随张圣洁老师高调地走进中华古老经典文化的殿堂。
这是《章红艳音乐文化课堂》的第83期,由张圣洁老师带领大家学习《千字文》。张老师在这个课堂,除了“四书”以外,还曾讲过很多“蒙学”的经典,《三字经》、《百家姓》、《小儿语》、《朱子家训》、《弟子规》等等。蒙学本来指为小孩子编纂的课本和读物,但是现在看来,我们这几代人缺课太多了,所以,大人在这里补课,孩子在这里受熏陶,所有人都是聚精会神,充满兴致。因为我们深深知道,中华传统经典文化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我们爱它,首先要学习它才能传承它。《千字文》是中国传统蒙学三大读物之一(另外两篇是《三字经》和《百家姓》)。
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梁武帝(502—549年)突发奇想,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一千个汉字,编纂成文,不许重复。这个重担落在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头上,梁武帝相信周兴嗣有这个能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结果,周兴嗣一夜没睡,从王羲之的书法挑出一千个汉字,编纂成一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第二天早朝上,梁武帝读了《千字文》,大喜过望,对周兴嗣大加赞赏!此时,人们发现周兴嗣的鬓角发丝都白了,这就是所谓
“一夜白头”的故事。
王羲之(东晋)书法中的《千字文》
后来,王羲之的七世孙,名叫智永的和尚,用30年,以王羲之的笔体摹写了800本《千字文》,即保存了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又使《千字文》得以广泛流传,也是功德无量啊!
智永和尚(陈隋)抄录《千字文》
在《千字文》涉及到自然、历史、社会、教育等等方面,等于为孩子们打开自然和社会的大门。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自古以来是在中国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现在看来,这些无疑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代中华民族的子孙,当孩子从小就倒背如流,以后必定影响他们一生的行为;从成年人的角度,大家现在补课学习,就会发现,如果早点知道这些道理,能够一生少犯许多错误啊!
《千字文》,虽然不是长篇巨著,但它是缩微的自然和人文的美丽篇章,也是一篇影响世世代代的大文章!下面请见历史上一些著名书法家所书的《千字文》片段。
欧阳询(唐)书《千字文》
宋徽宗书《千字文》
赵孟頫(元)书《千字文》
董其昌(明)书《千字文》
继续诵读:“女慕贞潔,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通过长期的学习实践,我们体会到,学习中的吟诵是非常必要的,听觉是人类最基础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自己的诵读,会使学习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
叶圣陶先生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下次音乐文化课堂,我们将继续学习、感知。为生命的圆满,为人间更美好。
启功书《千字文》
第84期章红艳音乐文化讲堂
时间:2018年6月3日(周日)14:00
地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南园书画频道
路 线
乘公交车:请到“仰山桥南”站下车,进森林公园东门,步行约12分钟到达书画频道。
驾车:请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南园北门”停车场,步行7分钟左右到达书画频道。
乘地铁:请在地铁8号线“森林公园南门”站下车,进森林公园南门(正门),沿红色跑道步行20分钟左右即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