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43期课堂小记

(2014-07-27 14:02:48)

第43期课堂小记

盛夏时节,伴着艳阳和蝉鸣,我们又一次来到森林公园书画频道。此次音乐课堂的上半部分,是由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副主席、剧作家王石先生为大家带来“称谓与思想”的文化讲座。王老师通过五个特定的称谓,为大家讲述了这些称谓本身的含义及其背后的思想和历史意义。下半节课依然是章老师带大家弹琵琶,这次学习了新的曲子并对节奏,尤其是符点节奏方面做了细致的训练。

五个称谓,衍生成一节课,王老师的博学,我相信每一位在场学习的人都跟我一样,从心底里产生深深的敬佩!这就是人文的力量,它没有形状也无法解剖,但就是这一段话、一个故事、一个观点,悄悄地在我们心里播下种子,默默地改变着你、鼓舞着你、感化着你。文化伟大,历史为鉴,细数“炎黄”、“华夏”、“汉”、“中国”、“中华民族”这五个称谓,没有一个不在历史之中,没有一个离得开文化。让我们仔细回顾一下它们背后蕴含的思想和历史意义。

在讲主要内容之前,王老师做了三点铺垫,方便我们后面的理解。其一是针对称谓,称谓分成自称和他称两类,自称是民族觉醒的标识。而像“契丹”“唐人”等则是不同时期、不同国家或地区对汉族的他称。其二是关于历史,我们所接触到的我国历史,可以分为有文字记载和无文字记载两个阶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末年(约公元前841年)。在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阶段,人们通过神话和传说来解读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黄、五帝。无文字记载的历史称为史前历史,也可以叫做文明史,它不是真正的历史史实。其三,历史除了用文字来记载,更重要的还要依靠考古的力量来证明。文明通过考古而被发现和保留,而文化则给考古提供了更多参考和帮助。

首先,王老师谈到了“炎黄”,指距今4000-5000年的这一千年间。“炎”代表南方的广阔区域,以湖北随州为代表;“黄”代表北方的广阔区域,以陕西宝鸡为代表。两字相合,代表天地间这片广阔而富饶的地域。这一千年是青铜时代与新石器时代交织的时间段,“石铜并用”为今后的文明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其次,王老师讲到“华夏”。显然,“夏”这个字与夏朝是有联系的,夏朝是我国比较完整的国家的开始。夏与“厦”是通假字,代表广大的。而华与“花”同义,意为衣着漂亮。“华夏”就是指中原广大,中原人懂礼仪、衣着漂亮。当时的人文更偏重于各族对文化的认同,而非人种的认同。他们追求对文化的认同理解大于国家主权的意识。然后是“汉族”这个称谓。“汉族”这个词汇一定与汉朝有着绝对的关联,就像“商”和“商人”、“唐”和“唐人”一样,它们都是朝代更替带给我们永久的记忆。整个新石器时代,中原地区经历了夏商周的更替之后,吸收周边文化的精华形成的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儒家文化支撑的强大的民族,这应该是我们每一个汉族人都值得骄傲和自豪的。第四,“中国”这个词比较偏重指国家,“中国”原与“中原”同义,在最早的时候还可做为首都的意思。最后,分析“中华民族”一词。“民族”一词最早是由日本人借用中国字翻译外国文字中的“nation”给出的解释。1902年,梁启超先生发表于日本的文章中最早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称谓,后来慢慢被大家所认同。

课堂上,王老师还原了这五个称谓最初的意义,剖析它们的来源,但是现在这几个词的意义都扩大了,例如“炎黄”、“华夏”、“中华民族”等现在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统称,是令我们产生归属感的称谓。

五个词包含的知识是无限的,我看到现场许多人纷纷拿起纸笔,记录着一点一滴的细节。我想,渊博就是手里这一个个的字垒起来的吧。这堂课结束,我有几点感想,在此与大家分享。

第一,王老师介绍我国早期文明时广阔的地域以及地理优势,我顿觉自然的伟大。文明发源地大多依河流而成,地理位置优越,但中国的确先天条件无与伦比。从整体上来看,中国地形就是西高东低,西面北面是山脉,东面南面沿海。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各种资源都很丰富,所以古中国的文明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失,但也直接导致了封建社会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征。

第二,我被我们祖先兼收并蓄的文化认同精神感染。古代中国讲到一句话“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王老师解释这里用到“心必异”而非“种必异”,意义在于古人是以认同文化、理解文化角度出发的,而非我们想象中的以维护国家主权意识为首要。认同我们的文化,我们就能沟通,相互吸收借鉴,没有针对性,没有特殊。“道,并行而不悖,人,并行而不相害。”共赢、共融、共同发展是最好的状态。我们的文化一路发展过来,博大精深不仅因为源远流长,还因为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就像中国现有的乐器,很大一部分就是起源于其他地区或民族,经某些渠道传入我国并在我国落地生根,发展流传开来。

第三,从某些方面看,我们不得不向日本对继承、传播文化的严谨精神点个赞。在我国最早的古汉语中并没有“中华民族”一词,此词源自日本借用中国文字翻译nation一词给出的解释。王老师说,中华文化促进会曾统计过同样情况诞生的词语,惊人的发现据不完全统计还有近一千个。此外,日本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对文物倍加珍视的保护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榜样。我们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所以更要投入加倍的精力去保护它们。留住我们伟大文明的历史积淀,学好过去才能找到未来。

 第43期课堂小记


第43期课堂小记

下半节课,章老师带大家一起弹琵琶。

课堂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由音阶衍生出来的新曲子《音乐之声》以及其中符点节奏的专项练习。二是复习《梁祝》,在右手轮指和左手换把可以不错的掌握之后,改编曲子,让它更加委婉动听。

著名电影《音乐之声》中的名曲《哆唻咪》由音阶构成,音乐走向简单但朗朗上口。这次课堂首先练习了D调一个八度的音阶,接下来进入正题,学习新曲目《哆唻咪》。学习要点有:

  节奏要准确,尤其是符点节奏型。此曲中的第一小节,就用到了符点节奏型,这是一个非均分的节奏型,符点节奏可以将带符点和不带符点的两个音的时值加在一起,再平均分成4份,带符点的音占3份,不带符点的音占1份,这是理论上形象化的解释。在练习时,符点后面的音我们往往早出现,这会导致整体速度变快,节奏不稳定。我们在弹奏时要在心中打节拍,心中的节拍稳,我们弹的也会稳。多加注意节奏就会好很多。

  速度要准确。弹琴并不是弹的快就好。在演奏中,弹琴的人能否控制自己的速度是衡量他演奏水平的最基本标准。现如今有众多的曲子,当然每个曲子的速度也不近相同,准确按照速度术语来演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练习中,我们先固定一个速度,然后按照此速度弹琴,在没有弱起和空拍的情况下,一般而言每小节开始的音经常与我们心中拍子重叠,如果没有重合,马上检查速度是否有变化。

  左手换指不慌乱,此曲中的每一个音基本都是固定的手指按弦,用食指的一直用食指,用中指的也始终用中指。此曲的音主要集中在第一、第二把位,音也以级进为主,对演奏者来说,谱子熟练是最重要的。练习中我们可以以唱带着弹,确定无疑的弹每一个音,速度可以很慢,但音要准确。

  经过改编后的《梁祝》,学习要点主要有:

  轮指与弹挑的交替搭配自如。长轮后接单音,有先弹也有先挑的,一般后面的音成对出现用弹接的比较多,后面的音是单独的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的一般接挑。在开始练习时,我们需要仔细按照谱子上的指法练,把握好长轮的长度以及长轮在哪个手指上结束,这样可以让长轮接单音更加连贯流畅。

  把时值弹满。拍子在心中稳定的进行,左手尤其要注意不要提前离开正在拍子里的音,不要提前换音。每个音符的时值满才能保证旋律连贯抒情。

  改编加入了半轮、双弹和下滑音,音乐变的更有味道。各种其他技法的加入,都会使得曲子难度增大,但也赋予曲子独一无二的美。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第五小节第三拍加的下滑音最好用推的,下滑音音高要准确;第六小节的双弹应坚实有力,双弦做一声;第1116小节的半轮,要注意不能拖拍子,半轮的四个点子清晰均匀。

  学习新曲子同时复习学过的曲子,章老师一直强调学习中最重要的是对每个曲子的把握性,学过的就应该记住,以后任何时间都可以拿出来弹,才不算枉费时间。

第43期课堂小记

第43期课堂小记

第43期课堂小记

    文/程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