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蒙学十三经》第三讲有感

标签:
文化 |
2013年6月23日的北京晴空万里,今天是张圣洁老师《蒙学十三经》的第三讲,章老师从大连赶回京,直接来到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她在开场白时,对我们说:“回京时,大连在下着雨,还在担心是否能够顺利回京,但到了北京看到晴空万里,心情非常好。”我们也如往常一样,在学校门口集合,一起来到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每月一次的讲座及琵琶课堂,不仅成为章老师,也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的课堂开始《三字经》的学习,并且加入了一个特别有趣的环节,即张老师带着大家诵读《三字经》。初闻《三字经》,你可能会想,这只是孩子的读物,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但是,千万不要小瞧《三字经》,这恰恰是成人们更需要受教的,张老师也通过一次次课堂讲授的丰富知识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这一个半小时的讲课中,张老师从作者、重要订补本与注本、特点、定位以及影响等各个方面给大家讲解了这部被现代人评价为“中国历史文化的小百科全书”的《三字经》;将其分为四个部分,并逐个仔细地进行讲解,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等人们熟知的成功范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做人之道。在上课中,我们也学习到很多以前不曾接触过的知识,如:专名号的用法,一个名词下面画横线,则为专名号,即国名、人名或者地名;在古诗文中,逗号则为一句,而不是以句号划分。这些平时我们不太关注的小知识,都在课堂的学习中得到了很好的补充。
跟随张老师诵读的这个环节给我的感触最深,这样一位老学者带领着满满一课堂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甚至阅历也大不相同的“学生们”诵读《三字经》的场景,甚是温馨。每一个人都非常认真地学习、并且跟随着大声朗读,无一例外,而其中一个在最后一排坐着大概七八岁的小姑娘,朗读的声音格外响亮,它的声音穿过人群,传入我的耳中。跟随张老师读《三字经》时,有些字的读音还认识不全,可《三字经》本应该从小就要牢记于心啊!自己都已成人,却不如一个孩子,不禁让我有些惭愧。
在结语中,章老师说道,我们在这里感受文字、感受韵语,感觉像是回到了小学的课堂。我想,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份对儿时课堂的回忆。可我儿时万万不会想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会坐在这样一个讲堂里学习《三字经》,学习本该小时候就烂记于心的知识,但是,活到老学到老,不论年龄大小,都有学习《三字经》的资格与责任,去感受每一个字,用理解的方式去读,不要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的盲点与遗憾。
(文/崔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