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赴卡内基——青岛日报

标签:
章红艳琵琶 |
分类: 媒体评论 |
《琵琶协奏曲》透出苏州趣味
据《琵琶协奏曲》的曲作者叶小纲透露,这首作品创作于他的低潮期,他曾要求演奏者章红艳表现出苏州小市民的感觉,是一种个人情趣的东西占到主流。不过,章红艳本人却对这首作品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她认为《琵琶协奏曲》虽为现代派作品,但整体看来清晰、干净,与贝多芬、西贝柳斯等人的经典协奏曲创作风格有很多共性的东西,那就是独奏与交响乐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琵琶的声音不会被协奏压住;此外,这首曲子不似其他现代派作品过于强调个性,对于演奏者来说没有太多的理解障碍,给了她一个二度创作的空间,“比如从这首曲子中我可以听到沪剧、越剧的元素,这与我自小在南方的生活经历有着许多的重合点,我就可以在演奏过程中加入自己的生活体验,而不是一个演奏机器。”
坚持原音不过是基本功
不论是排练,还是在演出过程中,章红艳有一个很特别的要求,就是绝不使用麦克风。即使是上千人的大舞台,章红艳还是坚持用原音打动观众。章红艳告诉记者,琵琶是一木质乐器,不似电音,经由麦克风等电子设备的扩音之后,音色必然失真,“这对观众来说,是一件很不公平的事情,他们失去了领略民乐原声魅力的机会。”而且,章红艳说,琵琶的一个弹拨动作就应该将声音打到最后一排的观众席上,这对演奏者来说,本应是基本功,而现在却被大家当成了实力的体现,的确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卡内基给出一个实力秀场
作为琵琶名家,章红艳早已有了在卡内基音乐厅的表演经验,2007年4月9日,她就曾在那里举行过琵琶独奏音乐会。不过,章红艳更期待这一次与青交的卡内基之行,因为之前的音乐会是独奏,只能在卡内基的小厅里举行,但这次与大交响乐团的合作则有了走进大厅的机会。章红艳告诉记者,卡内基音乐大厅是世界上一流的音乐厅,“你所准备的一切都可以在那里得到很好的体现,不是任何一个乐团都能进去演出的。”
同时,章红艳对于即将推开卡内基音乐大厅之门的青交也给出了极为中肯的评价,“去年11月底,我跟青交在国家大剧院第一次合作演出,现场观众爆满,说明这个乐团已经冒出来了,日益受到关注。团里的年轻人很多,有活力,排练认真,具有合作精神,这些都是成为一流交响乐团的先决条件。”
(早报文娱专讯2009年1月17日7点30分,记者周洁、张毅民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