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远流长的蒲州梆子剧目丰富、行当齐全,绝活奇妙、群星灿烂,被誉为“梆子戏的根祖”,各个时期、各部行当皆有特色鲜明的流派。在众多蒲剧流派中,“冯派”艺术独树一帜,其传人之众多,影响之深远,他人难及。
冯安荣开创“六字诀”全新唱法
冯安荣
“冯派”艺术创始人冯安荣,小名安娃,艺名筱艳秋,故而“冯派”亦称“筱派”。冯安荣1911年生于新绛县宋村,父亲系皮影艺人。9岁时冯安荣要求学艺,遭父训斥,安荣一句“不让我跟你西天取经,我就到花果山为王”,逗得父亲大笑而允。他先学皮影,11岁投太平县(襄汾县)牛席娃娃班学演蒲剧,工青衣。他曾到晋中改唱中路梆子,一年后,加入蒲剧“黑厮班”,以《骂殿》一炮打响。抗战时期他加入西安晋风社,唱红西安。后他与筱兰香、朱全胜、张盛义等名家搭班赴甘演出,在兰州、平凉、酒泉、嘉峪关一带享有盛名,1949年应邀加入新绛县蒲剧团。冯安荣艺术精湛,尤以唱功见长。他嗓音纯正,吐字清晰,浅吟高唱,跌宕有致,别有韵味。他身材高大,但却身段优美、扮相俊雅、表演大方、讲究分寸。他聪明好学、博闻强识,精通板式结构,还能修改剧本。他将皮影、中路梆子、民歌等艺术元素融入自己的唱腔,大胆改革,反板起唱,正梆子、反梆子交替使用,开创了“顿、拉、按、点、闪、放”全新唱法,借鉴、效仿者众多。五大名演员中的阎逢春、杨虎山等泰斗级艺术家,均坦言自己的唱腔吸收、借鉴了冯安荣的唱法。冯安荣代表剧目有《教子》《祭江》《三上轿》等。他还经常反串《亲家母打架》中的母老虎、《凤仪亭》中的丑丫环等丑旦角色,其表演诙谐幽默、令人捧腹。史载,冯派传人为宋荣庭、朱秀英、李爱玲,实际传承、覆盖面要大得多。
冯安荣1951年40岁时英年早逝,实在可惜。
传人宋荣庭全面继承、桃李盈门
“冯派”传人宋荣庭,1918年生于洪洞县西漫底村,幼时在扁食(馄饨)摊当学徒,后加入黑厮娃娃班,师从陈德合,以《忠孝义》亮相,艺名“扁食娃”。因倒仓坏了嗓子,流落西安,被阎逢春推荐给冯安荣,深得冯派艺术真传,演出剧目主要有《杀房》《教子》等,先后在福盛班、唐风社、晋风社以及新绛、曲沃、翼城等县蒲剧团献艺。他全面继承了冯派“六字诀”唱法,注重以情驭声、以声传情、以情带戏、以情动人,节奏鲜明、抑扬适度、缓急得当、刚柔相济、喷口有力,唱腔堪称一绝,晚年以教学生为主。他教授得法,桃李盈门,带出了一大批卓有成就的优秀演员。
朱秀英
宋荣庭得意门生朱秀英,1941年生,祖籍河南沁阳,后迁居新绛城关。13岁从艺,先在新绛县蒲剧团,后到翼城县蒲剧团,师从宋荣庭。她学艺刻苦认真,加上天生妙喉,音质清醇明亮,音域较宽,柔中见刚,甜润动听。她准确把握“六字诀”要领,唱出了自己的特色。其唱腔字正腔圆,声情并茂,韵味浓郁,余音绕梁,演出时往往一开口,全场顿时鸦雀无声,是将冯派男旦唱法过渡为女旦唱法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杰出传承人,代表剧目有《三击掌》《三对面》《三娘教子》《四进士》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唱片社先后录制了她的经典唱段。后来加入侯马蒲剧团,其传人是著名青衣、运城艺校高级讲师李爱玲。晚年应邀赴河津市艺校授徒,培养了原晓蓉、薛婵娟、景芯茹等。
宋荣庭学生中的佼佼者还有临汾蒲剧院著名青衣卫琳凤和先后在翼城、平陆县蒲剧团献艺,以《火焰驹》《琼玉公主》等剧目享有盛名、山西省振兴蒲剧主演金牌奖获得者谭兰英等。
李爱玲
李爱玲原籍夏县南关,原名李春爱,1960年生,毕业于运城地区艺校,工青衣,毕业后留校任教。1979年,经艺校安排,李爱玲专程赴翼城登门拜朱秀英为师,学演《教子》。朱秀英一字一句、一招一式反复示范,认真教授,李爱玲刻苦学习,加班加点,历时一周,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因两地相隔,她以听录音为主,细细揣摩,经不懈努力,全面掌握了朱秀英唱腔的艺术特点,继承、发展了“冯派”演唱技巧。她音域宽阔、音色纯正,行腔委婉、感情细腻,特色鲜明、自成一格,代表作有《教子》《明公断》《三击掌》《三进士》等剧目,先后荣获山西省青年演员一等奖、振兴蒲剧金牌奖,其经典唱段录制光碟发行。她边演出边教学,山西省教学剧目一等奖获得者李英、运城电视台《蒲乡红》年度总擂主李忽玲等均出自她的门下。2016年全市青年演员戏曲大赛评出8名金奖演员,她悉心授艺的市青年团吴敏丽主演《教子》、河津市蒲剧团牛爽主演《香莲案》双获金奖,传为佳话。
嫡传弟子武俊英开创“俊英腔”
武俊英
以“俊英腔”开创蒲剧动听历史的著名蒲剧表演艺术家武俊英是筱兰香嫡传弟子,也是宋荣庭的学生,既是田派(筱兰香)艺术传人,也是冯派(冯安荣)艺术传人。
武俊英原籍新绛县三泉镇,1956年生,1968年从艺,师从筱兰香,很快以《红灯记》李铁梅等角色崭露头角。但由于方言痕迹浓重,剧团特意安排她到艺训班学习,由宋荣庭重点辅导。宋荣廷对武俊英强化训练,严格把关,一字一句地耐心纠正吐字、发声、运气方面的缺陷。武俊英狠下硬功,苦练行腔发声,严格规范自己的唱腔、道白,掌握了“先吐字、后发声、情贯注”的演唱方法,并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吐字清晰、感情真挚,音色圆润、自然流畅,跌宕有致、抒情优美的“俊英腔”和节奏鲜明、抑扬顿挫、声声入耳、动人心弦的道白,加上端庄的仪表、俊秀的扮相和雍容大气、分寸适度的表演,形成独特的流派艺术。《送女》《起解》《玉蝉泪》《戏缘》《沙家浜》等50多个剧目皆成经典,她拍摄的首部蒲剧电视剧《西厢记》,荣获中国戏剧梅花奖,广电部飞天奖、展播奖,中国金唱片奖戏曲类第1名等多项大奖。近年来,武俊英收徒授艺,成就喜人。她的弟子贾菊兰、苏鹏、王苗苗,加上转型从事影视艺术的段红等9人中,出了一位梅花奖,3位中国戏剧红梅奖、4位山西戏剧杏花奖、两位山西卫视“大戏台”年度总擂主、一位银牌擂主。在这些继承田派、武派艺术的新秀身上,均打上了“冯派”艺术的印记。
张秀芳
著名青衣、一级演员、山西省二度杏花奖获得者张秀芳师从杨翠花,准确把握了冯派唱腔艺术真谛,名列河东四大名旦。
众多名家的传承,使“冯派”艺术遍地开花、无所不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蒲剧演员。
原文地址:http://epaper.sxycrb.com/hhcb/html/2016-12/02/content_11758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