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古绛州的情缘

标签:
文化 |
分类: 人物介绍 |
曹雪芹与古绛州的情缘
曹雪芹是否与古绛州牛马不相及?
描写大家闺秀爱情故事的《红楼梦》是否有古绛州的场景和生活语言?
如果贸然提出这一问题,大多数人回答是否定的。
不过,历史往往会给人以惊讶。在经过对山西新绛的考证,揭示出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这就是曹雪芹与古绛州有千丝万缕的关联。
http://mmbiz.qpic.cn/mmbiz/8Daup4H94DfXicZekbPVkpnB8tvGDATbqexibOkOU9j80lRJwomMfX9TWdnVnoOBl4CicNuYFw0AApVJwB3mttT4Q/0?wx_fmt=jpeg曹雪芹
新绛,古为绛州,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它北临尧都,南接舜禹,汾水穿流而过,古为水陆交通之要冲,市井兴旺,商家繁荣,历代文人墨客曾登临绛州,留下了“登临问民俗,依旧陶唐古”(范仲淹)著名词句。
在这一古代文化发祥地,繁衍出许多有生命力的古语词和传统的地方口语,不仅形象生动,明快洗练,而且雅俗自然,寓意深刻。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古朴风韵。
绛州古城
史料记载,曹雪芹生于南京织造府,过了五年秦淮繁华的贵族生活。雍正继位为了打击康熙时的亲信,从江南织造亏空上做文章,于雍正五年(1727)十二月二十四日,雍正下了一道严令,其令曰:
“江宁制造曹頫,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有违朕恩,甚属可恶。……”
北京曹雪芹纪念馆
这年秋天,以庄亲王允禄之子为首的一些人密谋政变,很快被乾隆发现而“政变”失败,不幸曹家又被牵连,再遭祸变。
至此曹家一蹶不振,满门大小人等在北京也再无消息了。
著名诗人、曹雪芹祖父曹寅的朋友,乾隆八年突然想起了曹家一门,踪迹全无。于是在“曹荔轩通政”诗中叹道:
“诗书家计皆冰雪,何处漂零有子孙?”
对曹家漂零无着,感叹万分!
为逃避追抄,年届十七、八岁的曹雪芹,想幼年在南京碰上了满门被抄,迁住北京命运也并没有由此而得到改变,反而举家再次被抄,沦为罪奴。在绝望中,不觉得想起了远方的亲友,把生活的出路放在曹家先祖发迹的地方——山西。
山西吉州(今吉县)是他高祖父曹振彦作过知州的地方;与吉州毗邻的太平县(即今襄汾县,雍正二年前隶属绛州)有曹家一位同姓亲友,早年定居在绛州城内东街康家巷内。
于是曹雪芹向西跨进娘子关,来到山西绛州,开始了“浮生著甚苦奔忙”的流亡生活。太平县曹家一家,在绛州一直住到解放。
据曹家后裔曹仁清(约生于同治末年),早年对绛州一位叫肖吾同(1891—1987)的老人说过,“听父辈说,北京有个自家同姓的友人,写了一部《石头记》,当时朝廷说这是淫词小说,被查禁了。就是这个写书的人,早年在绛州住过七、八年。我(仁清)的名字也是老人取自《石头记》的”。
究竟“七、八年”间曹雪芹在绛州都做了些什么,现在确实难以考稽,但通过《红楼梦》一些景物的描述,以及一二号主人公的雅号和娴熟的绛州口语不难看出,他在绛州时与下层民众和乡村农民接触是比较广泛的。
《石头记》
《红楼梦》在第一回中写道:
“这阊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个仁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狭窄,人皆呼作葫芦庙。庙旁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
这个穷儒,是否作者,不敢妄言。
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作者巧妙安排的两个富有象征意义的人物。因为曹雪芹要完成《红楼梦》,抒发他对当时社会的痛恶之情,悲愤之感,就必须在文网严密的情况下,加上一层保护色,将“真事隐去”,所以曹雪芹首先塑造了一个甄士隐,并创造了一段动人离奇的神话,给全书定下了一个悲剧的调子。
无独有偶,曹雪芹沦落绛州,据说投靠到绛州曹家,当时曹家住康家巷内,离葫芦庙只有举步之遥。
绛州葫芦庙位于城内中心,以庙前有一巨大石头葫芦而得名。
相传三官大帝(天官、人官、地官)路经绛州,看见一飞天泉,日夜喷水,殃及百姓,遂由地官大帝借来一块巨石,雕就一个大石头葫芦,压住了飞天泉,为百姓除了洪水灾害。
人们为了感谢三官大帝,便在大石葫芦后面建起了一座“葫芦庙”。这座庙宇建于元代至正元年(1341年)。
明、清时期,绛州在葫芦庙建立茶社,每年正、七、十,三个月的十五,都要在葫芦庙举办庙会,献戏上供,繁华非常。
曹雪芹在书中安排葫芦庙,似乎与这个大石头葫芦有关。
在《红楼梦》一开头,作者就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入世”的故事,这与葫芦石的来历又是何等相似!因为石头的象征,就是作者的影子,所以曹雪芹一生爱石、画石、写石、以石自比,把他用一生心血写出的八十回《红楼梦》也叫做《石头记》。
他在《自题画石诗》中说:
“爱此一拳石,玲珑出自然。…… 不求邀众赏,潇洒做石顽”。
这就表现了作者不肯随同流俗、与那个恶浊社会通融的傲骨。由此看来,葫芦庙及那巨大的石头葫芦,为曹雪芹幽微的文笔作出了启迪。
绛州葫芦庙
巨著《红楼梦》,内容浩瀚,波谲云奇。
它以贾宝玉、林黛玉的婚姻悲剧为中心,进行了彻底地、全面地、深入地分析和批判。
红楼梦古书
贾宝玉、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一、二号主人公,贾宝玉是人们公认有曹雪芹的影子。他反对科举,蔑视功名,尊重个人意志,追求自由解放。在他的心目中,林黛玉的身世和品格,正集中包括着他所热爱、同情的女孩子的一切内心和外表的美。
曹雪芹在塑造贾宝玉这个第一号主人公时,给他特意起了个雅号,叫“绛洞花主”(花主,指宝玉是一个怜香惜玉的花神),简号“绛”。他对林黛玉至死不渝的爱情,正是以饱含着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成为向封建社会进行不妥协斗争的叛逆者。
《红楼梦》里另一个主人公是林黛玉,也是作者塑造的一个女性叛逆者。他和宝玉一样,坚持反封建一直到死。在她身上不仅体现了封建社会妇女不幸的命运,同时也反映了她对自由理想的执著追求。作者给林黛玉添绘了一层宿命论的色彩,讲了一个“还泪”的故事。说林黛玉原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仙草,名叫“绛珠草”,后来修成女体,成了“绛珠仙子”,警幻仙子将林黛玉称做“绛珠妹子”,又名“绛珠”。
一部《红楼梦》作者颇具匠心地塑造了两个主人公。
贾宝玉,笔名是“绛”,雅号叫“绛洞花主”,书斋又起名“绛云轩”;
女主人公林黛玉,由“绛珠草”,修成“绛珠仙子”,入世后又称“绛珠”。
曹雪芹在两个主人公身上不惜笔墨,煞费苦心,为他们缀名赐号,且都取以“绛”字。这些足以说明曹雪芹寓意深刻,同时也流露出曹雪芹对绛州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如出一辙的口语《红楼梦》的语言,既熔炼了古典语汇,又运用了当时的“官话”,同时也汲取了大量的地方口语。《红楼梦》中的基础语言是通行的北方话和北京口语,但又运用了许多地方方言,尤其是生活语言,这方面却有大量的娴熟的绛州地方口语。诸如人物之间称谓,体态与疾病称谓。衣食起居称谓,饮用食品称谓,动态口语称谓,时令口语称谓,逗笑嬉戏叙说,民俗、游艺称谓和惯用口语等。
《红楼梦》第八回有一段描绘:
(晴雯说),“要我研了那些墨,早起高兴,只写了三个字,丢下笔就走了,哄的我们等了一日。”
(宝玉)因笑道:“我写的那三个字在哪里呢?”
晴雯笑道:“这个人可醉了。你头里过那府里去,嘱咐贴在这门斗上,这会子又这么问。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会子还冻的手僵冷的呢。”
宝玉听了笑道:
“我忘了。你的手冷,我替你渥(wù乌)着。”
这150多个字里的 “早起”、“丢下笔”、“哄的”、“头里”、“这会子”、“爬高上梯”、“渥手”等,均为活脱脱的绛州口语,煞象两个绛州人在对话。
贾宝玉与林黛玉
语言,是构成小说的三要素之一。
《红楼梦》虽是一部百科全书,但主要写的是贵族人家的日常生活,它的生活语词十分丰富,生活口语色彩多样。
从诸多语句中说明,《红楼梦》确实是用“地道的口语写成的”,这些口语除了当时通用的“官话”外,绛州口语在《红楼梦》中是占到相当的比重。
曹雪芹在作品里之所以出现了那么多用意准确而又娴熟的绛州口语,这与他身临其境、深入生活不无关系。
红楼梦绘图
原文地址:http://mp.weixin.qq.com/s?timestamp=1467687385&src=3&ver=1&signature=r41zWkCb1wLHs3BUaA0fZYJz
新绛作家作品欣赏《红楼梦与绛州》【作者:赵存义】
2007—05—0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0f675010009od.html
已故学者赵存义书稿《绛州轶事》【图】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0f6750102e0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