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呼唤【组图】

标签:
旅游文化 |
分类: 城市建设 |
绛州古城——历史文化名城的呼唤
来源:在中堂
2015年08月11日
绛州古城概述
绛州,即今山西省新绛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中有:“绛州,后魏置东雍州及南太平郡。治柏壁城,在今山西新绛县西南二十里,寻改郡曰征平,又废州,改郡曰正平,东魏复置东雍州,北周改曰绛州。移治玉壁,在今山西梭山县西南二十里。隋初郡废,移绛州治正平县,即今新绛县治·旋废州,改曰绛郡。唐罢郡置绛州,.亦曰绛郡,旋复为绛州。宋曰绛州,绛郡,金升为晋安府。元初复曰绛州。明省正平县入州,清时州直隶山西省。民国改为新绛县”。所以,绛州古城即今新绛县城的老城区。1994年,新绛以其丰富的文化遗存、独特的城市风貌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晋南地区仅此一座。
绛州古城在历史上处于长安至雁门关的驰道之上,又据汾水之利,成为繁华的商业集散地,世有“南绛北代”之美称,“七十二有侧城”、“刁刘七京”之赞誉。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绛州古城发生了重大变化。大量的传统商业街、四合院被拆除,道路盲目拓宽,城中大体量建筑日益增多,古城优美的天际线遭到破坏,城市进行着“毫无清趣”的“现代化建设”,古城历史文化特色日渐消失。在这样的情况F,历史文化名城到底应如何保护?城市如何发展?这些都是需要科学的引导。
20世纪绛州古城形态的重大变化及保护观念概述
绛州古城建于隋,历唐至民国初期,古城形态变化甚微。民国27年,日军侵占县城,肆意破坏,此为绛州古绛形态变化之始。此后,古城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这个变化过程中,充满了喜悦,充满了无奈,充满了仿徨,充满了遗憾。
第一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绛州古城局部改造阶段,主要表现在打开城墙、拆除旧庙等。这一阶段,根本谈不上保护意识。宋、元,至明初基本定型,经明清两代发展而日臻完善。第二阶段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这一阶段是绛州古城全面改造阶段,主要表现在拓宽马路,拆除城墙等。城市建设集中在旧城内。进入50年代,随着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人们的精神面貌产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城市己不能适应当时生产、生活及社会环境,开始拓宽街道。首先是1950年拓宽前街,!955年,拆除旧有的石板路面,1964年再次拓宽,路宽至10米,1975年至1976年大规模整修南北大街,进行又一次扩街,街宽30米,当时群众有顺口溜“洋楼一边盖,电杆西边栽,水道中间开”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对文物保护工作日渐重视,但对整个城市的价值认识不足,比如拆除绛州城墙也是当时一些专家同意的,认为它失去了往日的功能,没有价值,阻碍城市发展。城市街道不断地被拓宽,拆除旧建筑,新建筑形式成为时尚。这个阶段的保护意识可为“保护文物,拓宽马路,大折大建,城中发展”。
绛州古城保护当前存在的问题
随着旧城改造,的进行,绛州古城遭到了相当程度的破坏,古城的历史文化品味日渐下降,古城保护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古代城市是在自然农业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个封闭的、相对稳定的有机体。
大拆大建,一味拓宽马路的做法只能破坏城市的稳定性,毁掉古城。绛州古城中已被拓宽改造的南大街(现名龙兴路)、四府街(现为东大街)、贡院巷、正平街(西大街)等均为改造的产物。其建筑设计拙劣,要么求高,求新,甚至求怪,要么施琉璃瓦,要么一味复古。
总之,完全没有了古城的韵味。在改建、扩建的同时,许多历史地段被冷落,丧失了城市的活力,比如北大街、传统居民区等。这样就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改造过的地区失去历史风貌,没有改造的旧区失去了城市的活力,出现了历史地区的衰败。
一个城市营建的艺术水平是当时、当地的政治家、艺术家、专业人才、居民的共同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城市综合文化的反映。古绛州作为州城亦是如此,当代新绛县城的更新建设同出此理。人们对旧城的改造脱离不开他们生活的实际状况,脱离不开他们的思维方式、艺术修养、文化程度、生产实际、人才状况、经济水平等。所以说,从根本上讲,绛州古城的保护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绛州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崇高地位与新绛作为中西部县城的实际之间的矛盾”。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崇高的荣誉,亦是一项艰巨的责任。新绛作为县城,人们的文化水平,意识思维、法制观念、领导的决策管理水平以及县城的经济状况、管理体制、科学信息等方面与大城市存在着很大差距。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没有国家级的管理水平、观念意识、理论研究、经济实力等。
长时以来,“除旧建新,大拆大建”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新绛的领导、居民,古城保护仅停留在文物古迹的保护上,除此以外的旧建筑都可以拆除。尽管绛州保存了丰富的文物古迹,但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历史街区几乎找不到,只自翻东之为历史风貌区。由于古城内大部分居住区宅基分割均为历史形成,多为祖业,经济条件好的居民拆除旧宅、独立建设“洋楼”的现象时时发生。近年来,由于大拆大建受到批评,“新建筑”受到排斥,于是广施琉璃瓦,以“延续古城风貌”。历史文化名城的“建设”比起一般县城的建设框框多,投入多、工作更复杂,也容易受到批评,难怪一些人讲到“历史文化名城阻碍了新绛的发展”。这种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名城是优势而不是障碍.是责任而不是包袱。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比起一般的城市要复杂,但她比一般的城市更具魅力和底韵,是城市潜在的资源。我们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而酿成千古遗憾.我们应从绛州城墙的拆除、贡院巷的改建等实践中得到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