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绛州州府大堂:走到今天的唐代衙门【图】

(2013-04-17 06:50:04)
标签:

旅游

分类: 事件记录

绛州州府大堂:走到今天的唐代衙门 - 运城新闻网 - 运城综合生活...

2013-04-15   记者 柳普敏    王捷 文图

 

绛州州府大堂:走到今天的唐代衙门【图】

一路向前,条石路的尽头是州府大堂。

 

     “文明印迹·河东古建长廊探访”系列报道进行到此,仿佛一路观景,视野更宽阔了。越来越多的国家级文物宝贝进入眼底。


      如何形容直观的感受呢?就像几千年历史的车轮转过河东时,从车上抛洒出大把大把、一粒粒大且圆的珍珠,从唐宋金洒到元明清。那双撒珍珠的双手啊,其实是生长在河东大地繁衍不息的劳动人民的手,把毕生的智慧、精巧的技艺、巨大的财力物力,糅在一起,成为今日的景观,或者是朝拜信仰之地,或者是研究学术之地。

      新绛的“珍珠”尤多。拿到采访名录,呵,绛州大堂、绛州三楼、福胜寺、玉皇庙、关帝庙、三观庙、白台寺,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啊。

      先说绛州大堂。据山西省文物局统计,全国比较有价值的帅府大堂有两处,且都在山西:绛州州府大堂和霍州大堂。有所区别的是,霍州大堂为五间,绛州大堂为七间。有关绛州大堂七间的宽度,还有一个历史故事。

 

绛州州府大堂:走到今天的唐代衙门【图】

绛州大堂正面

 

创建年代不详的大堂

 

      沿新绛县的标志性建筑龙兴塔前的主干道走,不过几百米,右拐便见一条街——县委所在街。


      街道引人注目的是地上的条石,一块块,一条条,加之两边冒出的明清民居,极尽古朴。条石像是引路人,路面弯弯曲曲,高高低低一路向前,条石的终止地,便到绛州大堂前了。


    “天下衙门朝南开”。坐北朝南的绛州大堂前,正在进行考古挖掘,清理出来的古亭基、宋时的砖道一一展现。


      绛州大堂始建于唐,具体创建年代不详,主体建筑为元代结构,堂内的柱子、横梁等大多为原始材料稍加工而成,风格粗犷豪放。宋、元及明洪武九年 (1376)、清乾隆十八年(1753)、光绪四年(1878)均多次维修。轴线上保存有大堂、二堂、三堂。大堂的墙内壁东侧存《宋真宗御制文臣七条》石碣一通,上题:


      一曰清心。谓平心待物,不为喜怒爱憎之所迁,则庶事自正。
      二曰奉公。谓公直洁己,则民自服。
      三曰修德。谓以德化人,不尚威猛。
      四曰责实。谓专求实效,勿竞虚誉。
      五曰明察。谓勤察民情,勿使赋役不均,刑罚不中。
      六曰劝课。谓劝谕下民勤于孝悌之行,农桑之务。
      七曰革弊。谓求民疾苦,而厘革之。


      如今大堂内空空无物,所以柱子显得突出。需要两人才能合抱的柱子比比皆是。因年代久远,柱子颜色已成土黄色。所有的木料中,大堂正面的额木质较新,且首尾粗细几乎相等,问了同行的运城市文物局宣传教育科科长卫文革,得知后来维修时换了新木材,因当时国内乃至东北已找不出合适的木材,到俄罗斯才运回一根。


      大堂中间的地上有块石头,新绛县文物旅游局文物股股长高飞娟介绍,这块已经有些磨损的石头,原来的图纹是鱼戏水。每当有民来告状时,跪于此石上,向官老爷申冤。


      大堂里鱼与水的石头,宋真宗御制的文臣七条,似乎都在彰显为官的原则:清廉公正,心向百姓。有关这个话题,大约是古今世人对为官共同的期望吧。

 

绛州州府大堂:走到今天的唐代衙门【图】

施工现场

 

七间大堂?此人有野心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建筑多有讲究,譬如大堂,不能超过五间,而绛州大堂是全国唯一的七间大堂。1984年春,国家科学院考古学者到此堂观览后称,此堂当时执政者怀有野心。


      传说唐代的名将张士贵曾挂帅于此,所以州府大堂又称帅正堂,薛仁贵当年投军此堂。


      张士贵在大堂中间挂一匾额,写“帅正”两字,并在帅堂的东北方向动土兴建朝王殿,规模宏大,是九檩九殿朝王殿,其式样形同于当时君主所住的宫殿。张士贵还在帅府的西北城墙由北向南毗连四条沟,准备兴建三宫六院,似有另立国都称王的野心。


      朝王殿建成后,适逢唐太宗李世民派鲁国程咬金来山西私访,张士贵深恐招受叛逆枭首之祸,遂把一处关帝庙里关老爷的塑像搬至此,名为关帝庙,后改名朝殿庙,但一千多年以来,当时的百姓还是沿袭关老爷之前所在的庙宇的称呼,称其为“庙西关神”。


      如今从正面看到的绛州大堂貌似五间,据介绍,这依然是张士贵当时为了低调处理“称王”的野心,将大堂两旁的柱子用墙砌起来,看似是五间。

 

文物保护,代代相传

 

    政府为了保护这处文物,将新绛中学迁移,斥资维修绛州大堂。4月10日的新绛,午后阳光正耀眼,绛州大堂前的工作人员打线,挖土,寻找已经埋在地下的历史。见此景,做文物工作已经20多年的卫文革,在绛州大堂外对高飞娟说,政府现在越来越重视文物工作,与之前为了保护一处文物需要他们无数次地奔波相比,政府如今已经主动出击,无论是保护文物的理念还是落实在行动上,都让他看到了前进的希望。


      就像离绛州大堂不远处的乐楼前的七星坡,卫文革说,保护这个七星坡,花费了一拨又一拨的力量,文物保护不是一蹴而就的,像接力棒,要代代相传。

 

原文地址:http://www.sxycrb.com/html/64/n-55464.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