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籍书法家张启明【图】

标签:
休闲 |
分类: 人物介绍 |
黄河晨报
【人物档案】
张启明,1938年5月出生,原任运城地区文联副主席,现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山西省老年书画家协会理事、运城市老年书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自幼热爱书法,近年来,书法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市以及香港海内外各种书画展,获得多项大奖。
结缘书法兴趣使然
1938年张启明出生于新绛县阳王镇刘峪村。六七岁时,张启明上了小学。那时的写字课,需要老师自己写好范本(当地人叫仿底子)让学生临摹。老师杨清吾圆润清秀的字体,深深吸引了张启明,他第一次觉得字如此艺术。于是,他开始天天摹,慢慢地神似了老师的笔体,作品常常贴堂,这让他愈发喜爱书法。渴求进步的心让张启明得空就练习。
初小毕业后,他转入另一所学校上高小。写字课上,张启明第一幅字就引来老师啧啧称赞,并把它贴堂。一位初小的女教师看到他的字后,立即和他的老师商量。原来这位老师字写得不好,她希望张启明来写范本,让班里的孩子练习。
这是个难得的训练机会,张启明很高兴地答应了。只要这位女老师把范本内容确定下来,他就开始认真写,一次写十张左右。有了大量时间练习,加上老师的赞扬和鼓励,他对书法的兴趣愈发浓厚。
获益书法引明方向
因为经济原因,1953年张启明高小毕业后没有继续读中学,而是回乡务农。身为团员的他常常主动帮乡政府搞宣传,一次,村里要往墙上写标语,却找不到会写的人,张启明自告奋勇担起了这项任务。
写大字对于张启明来说也是头一回,绑上一把毛毛草,蘸着红土或石灰兑水化成的“墨汁”,刚开始,一笔划下来非常不匀称,十分不美观。他琢磨了许久,决定先用铅笔把字的轮廓勾写出来,再细细描摹,用了近半个月的时间,圆满完成任务。
那时乡里成立了工作队,队长是县委组织部部长,看到张启明的字后,十分赞赏,就让他帮忙抄了三份工作报告。也正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张启明被调入乡政府当秘书。一年后,18岁的张启明接替了乡长之职,成为全县最小的乡长。
工作、下地务农,闲暇时,练字成为他唯一的乐趣。父亲曾读过书,字写得非常漂亮,为了练习,他按照父亲说的,以大方砖做纸,红土和水为墨,既能写小字也能练大字,又节省又方便。
后来工作不断变动,但不管怎样,笔墨纸砚他从来都随身携带。闻着墨香,挥毫几笔,就会让整个人轻松下来。
感悟书法学无止境
1997年退休后,张启明经朋友介绍,加入运城地区老年书画研究会。第一次参加研究会的书画展,对张启明触动很大。他发现自己和其他人相去甚远,很是羞愧,暗暗下定决心重新学书临帖。
为此,2001年张启明加入了“中国书画函授大学”,深化书法常识和理论知识,同时每隔十来天便把作品寄到北京,让学校的老师批改,老师会来信注明其缺点在哪儿,如何改正。
他开始研读名人名帖,并天天临帖,一练就是一两个小时,一天要练很多次。他还专门准备了“学习书法体会”本,把自己的体悟以及老师的修改意见记录在册。“临帖必须下苦、下功夫。”他说:“还好原来有这个基础,在重新学习过程中把最初的兴趣找了回来。”
近年来,张启明一直潜心自学,不断摸索,找寻自我。楷书临颜、欧,行草学“二王”、怀素、于右任等,还将自己临摹的颜真卿的《多宝塔》、欧阳询的《九成宫》、王羲之的《兰亭序》等名帖整理成册,反复揣摩古人的笔意,从不同风格中博采众长。
“在临帖过程中,首先要进入‘无我’境界,忘记自己的风格,完全临摹。其次要‘有我’,吸收名家笔法,融入自身,学以致用。再次要‘忘我’,这就需要独自创作,拿起笔来一气呵成、手到擒来。”张启明说,“学无止境,只有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欣赏张启明的作品,朴实无华,富有力度,又不失灵动。如今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便是他书写的目的,正如他总结的:“世上趣事数不清,我看书画最怡情。只来挥毫涂几笔,心中顿觉乐融融。”
原文地址:http://epaper.sxycrb.com/hgyx/cb/content/20130327/Articel14001AH.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