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三和,风雨轩主,1960年生于山西新绛,毕业于西安美院,后又进修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擅山水、重造型、求气韵,多年来始终把握一手神像传统一手神像生活的求艺理念,师古而化,笔墨丰富、苍古劲节、错落有致、气韵生动。深受传统文化人士雅赏,其作品多次被东南亚诸国和国内许多文博单位及个人收藏。
现为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沫若书画院常务理事,中国北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特聘画家,山西省美协会员,山西省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理事会理事,山西国风书画院教育部主任,国家高级美术师、职业画家。





原文地址:http://www.zgshystv.com/Item/Show.asp?m=1&d=1366
【相关链接】
——走近运城兰亭书画艺术研究社

运城兰亭书艺社的书画家在笔会上。左起分别为:杨银锁、李少勇、王三和、胡国柱、闫鹏、赵波(书画爱好者)、赵。书艺社七子之一的画马名家胡增福当天因在京出差未参加笔会。
引 言
最近,运城兰亭书画艺术研究社的七位书画家不仅集体出现在各种笔会上,而且举办向弱势群体捐赠书画作品、向书画爱好者宣讲艺术等种种公益活动,被人们誉为“河东七子”,成为运城书画艺术界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
俗语云,文人相轻。在书画艺术界,这种现象也不鲜见。那么,兰亭书艺社的七位书画家如何以集体的形象出现,并且能够相处如兄弟般和谐?他们各自有什么特点?这种小型的艺术家社团对其他艺术家的发展与成长有何启迪?
11月30日晚,恰逢几位书画家举行笔会切磋交流,记者前去进行了采访。
王三和:画山水心情就如游山玩水
在七位书画家中,主攻山水的王三和生于1960年,是七子中的大哥。来自新绛的他性格沉稳,好像不苟言笑,但是当七子之一的画家胡国柱与他打趣时,他会笑得非常开心。他说,加入兰亭书艺社最大的好处是快乐多了,生活更有味道了。
王三和的父亲是新绛工艺美术厂的创始人。跟父亲在一起,王三和从小就对工艺品耳濡目染,对美术有一种本能的热爱。上学后,他因为在绘画上有些特长,很早就被老师委以重任,画黑板画、宣传画。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专攻西画。毕业时,王三和创作的一幅油画《愿》在学校获得了优秀奖。离开校园后,他先在西安发展,后来因家中双亲需要奉养,回到新绛电影院,画宣传画。上世纪80年代,新绛县电影院停业之后,王三和去了北京,自谋生路。在京城,他转学国画,拜访了不少名家。
从油画转向国画是一项艰苦的工程,王三和完成了。他说自己最大的特点就是敢啃硬骨头,愿意执著地将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到底。西画的特点是写实,国画的特点是表意,表达一种意境。刚开始画国画时,王三和的画作画得很细很满。有一位老画家见到他的作品后笑说,你这是用毛笔画素描哩!明暗对比、比例特别讲究,还是西画的窠臼。就是这位老者的一句话点醒了王三和,他从那以后开始抛弃原来的画法,渐渐在写意中寻找突破。也是从那时起,王三和认识到了旁观者清,艺术需要交流切磋,需要不断地否定再否定。
王三和喜欢山水画,他喜欢山水的大气磅礴,喜欢画山水时的感觉。他说,画山水画时感觉就像游山玩水。当用画笔将纸上的山色点染好后,心中的山水也是一片明媚。画画时真的是物我两忘,神游山水间。
几年前,参加在洪洞举办的一次书画展时,王三和忽然产生了一种想法——与运城志趣相投的书画家组建一个书艺社,抱团发展,比单打独斗要好。当时,运城兰亭书艺社已有三位书家,他们是杨银锁、李少勇和闫鹏。三位书家志趣相投,都是十分谦逊、诚恳、和善的人,吸引了王三和的注意。随后,在运城书家赵倞的联系下,王三和将自己的画友胡增福、胡国柱也介绍给了兰亭书艺社的三位书家。至此“河东七子”人员齐备。
“我们七个像亲兄弟一样亲。”王三和说,“都是坦诚、善良、热衷艺术的人。都追求一种以艺载道、奉献社会的境界。”
……………………
原文地址:http://www.sxycrb.com/html/76/n-51476.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