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州十景插图【新绛县志民国版】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新绛县志 |
一、金台夜月 此景位于城关镇站里堡汾河滩头。站里堡于金哀宗六年(1229)曾建金台,为中书省驿站。站近河畔,又倚城垣。站设于高台,驿站夜静,皓月当空,几树垂柳,一片浮云,仰首碧空,最富诗情画意。惜已不存。
二、乱锦飞鸿 此景位于横桥乡汾浍两河交汇处。滩头沙丘丛丛,卵石滚滚。每届深冬,茫茫大地,冰封雪盖,雁群常留栖河边小憩,展翅啄水,嗷阳走雪,煞是好看。鸿者,大雁,锦者,羽翎。乱锦飞鸿,即队形散乱的雁群,起落在金波嶙嶙的汾河滩头,观此胜景,惬意万千。如今旧颜新改,雁不复来。
三、佛窟晨钟 此景位于横桥乡三家店村南。此处柏林建有寺院,寺名佛窟,又名佛宝。建自唐代贞观年间,历经各朝均曾修葺,寺东南角挂有大钟,东北角铸有古磬,钟磬重量均在万斤以上。其声洪亮,远闻十里之外。此即佛窟晨钟。寺院毁于日军侵华期间,现仅存遗址。
四、龙香古柏 此景位于店头乡龙香村南。北临凤凰岭,有龙谷沟(俗称太山沟),沟内有龙骨泉。《左传》“龙见于绛郊,即此。”又载:“龙泉院(后称龙香寺)在龙香村南。”唐建,今废。遗址犹存。寺中古柏参天,枝擎如盖,根结如莲,村人谓:似有神居焉。民国后逐渐老化,“文革”中日益枯萎,仅一、二枝有活。为全县最古老的唐柏之一。目击者言:树径3~4围,树高6~8丈,根径约为一丈,实属罕见。“龙兴古柏”原为“龙香古柏”,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未发迹前,曾落荒于龙泉院。后来登基,遂改为“龙兴古柏”。现根已剜除,空留虚名。
五、仙楼叠翠 此景位于城关镇段家庄村东北。地处西关后土庙前。原建有会仙楼,为古绛州久负盛名的古建筑群。主体建筑为会仙楼,环建有城垛回廊。楼呈三节,飞檐挑角,描梁画栋,金碧辉煌,瑰丽异常。另有侧楼4座和一廊、二榭等辅助建筑。院基层层叠叠,间植翠竹古柏,布局别致。登临其上,宛若云游仙境,又似赴宴琼林,故名“仙楼叠翠”。仙楼居高临下,可远眺峨眉,近瞻汾浍,最宜饮酒、品茗、和韵、赋诗。原为达官贵人、文人学士游憩之所。后晋高祖天福间(公元936~942年)兴建,明嘉靖四十年(1561)曾予重修。日军投降后,阎军为防汾南太岳部队袭击,修筑炮楼,强行拆毁。遂使几代名胜,付之东流。
六、三林春晓 此景位于城关镇段家庄至古交乡桥西村一带。原段家庄古称上林,桥西、桥东古称下林,上、下林之间,古称中林。沟线以北为凤凰岭余脉。上属台地,下为河谷。鼓水南流,贯穿其间,渠流淙淙,河道弯弯,藕田鱼跃,泽畔蛙鸣。桃李争艳,杨柳拂面。春眠初晓之际,东盼日出,朝霞碧波,烟云飘缈,即不料峭,又觉春寒,漫步其间,飘然欲仙。古三林地段被誉为“绛州蓬莱”。
七、石鼓神泓 此景位于三泉镇古堆村西,九原山西麓。九原山西侧有冈,名日鼓山。山麓有突,名目古堆,堆上有祠,名目孚惠圣母寺祠。祠东北原建有阁,名曰神泓阁。阁南刻有石鼓,以供憩息,此即石鼓神泓。1938年(民国27年)侵华日军驻扎古堆,拆庙毁祠,鼓也沦亡。
八、玉壁秋风 此景位于泉掌镇武平村。武平村古为武平关。位于吕梁山马壁峪涧滩东侧,地势险要。关右有泉,关前有滩,路从山涧来,水由城下过。秋后清风徐起,关近禾浪滔滔,金染山野。迄今,关隘废,金风在,仍是秋游胜地。
九、姑射晴岚 此景在北张乡张家坡、宁家坡、庙儿坡一线正北。吕梁山系黄河以东、汾河以西一大山脉。吕梁山新绛段西起稷山、乡宁、新绛三县交界的三界庄,东到襄汾、乡宁、新绛交接的华灵庙止。全线呈一弓形。弓弦西临乡宁的马壁峪,是一天然的分水岭,此即姑射山。主峰在胡桑庄西南,为新绛最高处,海拔1438.4米。每逢雨后,或到黄昏,碧空晴岚,缭绕其间,呈现出一大奇特景观。山前看云是最佳去处。
十、紫金积雪 此景位于柳泉乡峨眉岭坡顶杨家院、张家院一带。此为侯马、闻喜、新绛三县交接处。峨眉岭属太行山系,东起中条山,断于侯马隘口,隘口以西到新绛岭段,俗称“紫金山”。一般海拔600~700。杨家院周围均为冲刷的深沟。坡陡壑深,山势雄伟险要,历为兵家必争之地。隆冬季节,大雪纷琶,“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须晴日,又是“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典型的一片“北国风光”。
文字来源:新绛县其他景观_古绛新人_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30f6750100083i.html
图片来源:新绛县志(1-3).ZIP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253287.html?from=isnom
(下载浩瀚阅览器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