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人物介绍 |
段林菊眉户戏曲影片《屠夫状元》于一九八一年发行各地,观众对银幕上扮演党风英的女演员的精彩演技赞口不绝。一位老工人夸她“扮相俊秀,表演恰如其分,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这位女演员就是我们熟知的段林菊。段林菊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眉碗团主要演员,祖籍山西省新绛县,一九三七年生。一九五O年参加陕西省咸阳地区文工团。一九五二年被调到省文工团,次年转入省秦腔实验剧团。一九五五年实验剧团合并于省戏曲研究院,她随团转入该院。段林菊酷爱自己的艺术工作。从艺几十年来,通过勤奋努力,在戏曲表演艺术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一九五三年,她在秦腔《刘巧儿》中扮演刘巧儿一举成名,此后相继在《屈原》、《法门寺》、《两颗铃》、《爱与恨》、《金琬钗》等数十部现代戏和传统戏中.扮演角色。她戏路宽,无论演古代的名门闺秀,小家碧玉、巾帼英烈,还是现代的农村姑娘、干部子女、红军战士,都得心应手。她表演艺术特点是,细腻逼真,深沉含蓄,具有秽菊般的风姿神韵,给人以朴素淡雅、芬芳清香之感。她在《抬玉镯》中扮演孙玉姣,通过放鸡、吆鸡、喂鸡、穿针、搓线等一系列动作,生动的刻画了这个古代少女天真活泼的性格。特别是她以眼传神,十分精彩。通过含情的眸子,反映人物内心的波澜,形神合一,真切自然。段林菊以刻苦学艺的精神,攻破了前进中的一道道难关。一九五九年,剧院排演碗碗腔《白玉钿》,给她分配了角色。她初次接,触这个剧种,困难是比较多的。但她没有退缩,而是知难而进,虚心与艺术同行切磋,同时借鉴碗碗腔传统唱腔技巧,反复练习,从吐字,发声、板路、真假声结合等方面,一丝不苟地认真琢磨。这样只用了四个月时间,就做到了从容应工,并唱出了自己的风格,很好地完成了角色任务。观众欣赏她优美的唱腔,如饮佳醪,品香茗,心喜口赞,其乐无比。.段林菊是谦虚的,她深知艺途没有尽头,她总是把已取得的成绩变成鼓舞自己继续前进的动力。为了提高艺术素养,她努力钻研古代文学,有选择地学习唐诗宋词,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持之以恒,大有长进。她的表演艺术之所以能日益成熟,和她努力涉猎多种知识,提高文化水平是分不开的。几十年来,段林菊总是积极接受分配给自己的角色任务,热情参加演出。她决Jb多学习、多实践,求得技艺的更精更深,为万紫千红的戏曲园地增光添彩。段林菊是剧协陕西省分会会员。
我的恩师段林菊
吾师出身书香世家,父亲和舅舅都是山西梆子戏票友,家庭的熏陶使她自小能歌善舞,十三岁就顺利地考上了成阳文工团。白天参加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晚上为广大的人民群众演出,她是伴随着新中国伟大的社会革命和文艺革命走上艺术之路的。
1953年,她转入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原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团)。是年十月,她在秦腔现代戏《刘巧儿》中扮演巧儿一举成名,那年她才十六岁。1956年,在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她成功地塑造了秦腔传统剧《法门寺》中的孙玉娇震动梨园,从此步入秦腔名家之列。吾师成名早,但她不为名累,眼睛总是看着前方。她工小旦、闺阁旦,在秦腔传统剧中既演寒门少女、小家碧玉、闺阁千金,也扮演温良少妇、贞烈女丈夫,几十年来她成功塑造的秦腔舞台艺术形象,早已不胜枚举了。
八十年代以后,她做了我院眉户团的业务团长,她为提携后辈、培育新生代戏曲人才倾注了大量心血。我1984年考入省戏曲研究院时,她就是我们的艺术指导,最初对她的印象是“严厉、严肃、严格”三个严,那时年纪小不太懂事,我们一帮学生对老师的“铁面无情”常常恨得牙痒痒,心想她简直活活一个严(阎)王呀!岁月如逝,我们跟随老师已经二十年了,但这种“严”的感觉时至今日也没多少改变,只要是在练功房和舞台上,四目相触心里还总是怯怯的。秦腔折子戏《断桥》是我院的经典剧目,她极力推荐我排演这个戏并主督排练,有时为了一个舞台动作,她一琢磨就是好几天,有时半夜三更突然从床上坐起来,电光火石之间,灵感来了,第二天便把前面的推倒重来。如此日复一日,一丝不苟地陪着我练,直到正式推上舞台。在艺术上纯粹如吾师,不由你不怯,不由你不敬仰。这出折子戏的唱段去年在全国戏曲“红梅奖”比赛中获得了金奖,我在第一时间想的就是吾师,没有老师的一路扶持,一路严加调教,哪有我辈的进益。
吾爱吾师,吾师就是我的一面镜子。漫漫人生艺术之路,我要时刻用这面镜子照自己,我也会时刻关心、呵护这面珍贵的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