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碧落碑

(2007-03-16 00:07:10)
分类: 艺术精品

碧落碑

碧落碑

碧落碑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厅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谓,道人祈求刻碑,关门闭目,静坐三日,开门了望,仙鹤双双起舞,碑文宛然刻成。碑高2.26米,宽1.03米,厚21厘米。碑文刻于唐总章三年(公元670年),高祖之子韩王、元嘉、嘉生撰。共计二十一行,每行三十二字,除去空缺,实有六百三十字。内容为韩王、元嘉之子李训、李谊、李撰、李湛等为居母(房氏元龄)丧造像祈福。二进年以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年)郑承规奉命在碑阴下部书刻释文。原文字迹略有损伤,传为唐人李阳冰槌击所毁。后人摹其旧拓重刊一通,存于原碑之侧,人称新碑,碑阴留题“金大定二十三年”字样。龙兴寺内佛殿、高塔、塑像、古碑林立,引人向往。
唐太宗弟元嘉之妃"清河房太夫人"<碧落碑> 
     唐总章三年(670)立。在新绛县龙兴寺。碑系唐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等兄弟四人为其亡母房氏所立。此碑为篆书,汇集诸宗篆书之大成,在小篆基础上,溶合大篆,乃至钟鼎古籀,为历来篆书所罕见。其碑名来源,撰书人等诸家各持一说,至今考证无果。在山西新绛县城内龙兴寺。寺始建于唐,原名碧落观。碑在观内,故名。宋太祖寓此,改名龙兴宫,后因僧人占居,又改龙兴寺。碑文书法奇古,行笔精绝,以大篆著名。《山右金石存略》谓,道人祈求刻碑,关门闭目,静坐三日,开门了望,仙鹤双双起舞,碑文宛然刻成。
    龙兴寺地理优越,建筑宏伟,风物迷人,故而新绛县博物馆就辟在这里。多年来,他们辛勤工作,不仅将龙兴寺完好地保护下来,而且收藏了一批重要的碑刻和文物珍品。陈列在大殿后的前后碑亭、碑廊内的近十通古代碑刻,都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其中最富价值的,是以大篆而称誉全国的书法艺术名碑《碧落碑》。对于碑名的由来,有说是取于碑文中的“栖真碧落”一词,有的说是因为碑在碧落观中。此碑高2.26米,宽1.03米,厚0.21米,系唐高宗李治总章三年(公元607年),高祖李渊第十一子韩王元嘉的儿子李训、李谊、李譔、李谌为其亡母房氏祈福而立。文为篆体,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阙,实有630个字。碑文的用字和结体,杂取钟鼎、古籀、兼及小篆等文,在前代诸家古体书法的基础上,加以省变通借,融汇贯通,从而创造出一咱姿态优美,独具风格的新的古篆体,看上去规整无匠气,舒畅而且秀逸,是历来金石家书法家看重的珍品。《广川书跋》说:“篆字奇古,引笔精绝,不类世篆学。”又言:“此碑超出相斯窠臼,笔法已自深稳。”以致“前人论书率叹其妙绝”(《金石录》)。如果没有相当的古文和书法功底,实在难以辨识和通读全文。因此在立碑整整二百年后,唐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有个名叫郑承规的人奉命用正书将碑文释出,刻于另外一石,以便后世识读和临摹。《潜研堂金石文跋》中就记载了这件事说,此碑“篆字奇古,小儒咋舌不能读,赖有郑承规释文稍可句读。……要非精研六书,博涉古今者不能辨也。自宋以来,篆书家奉此为金科玉律,莫敢轻易一字。”
  或许正是由于碑文是这样的奇古、精绝,后世便为碧落碑蒙上不少神的色彩。一些史志杂书中也记载不少轶闻传说。据《洛中记闻》和《金石录》载,碧落碑文写成,即将刊石之际,恰巧有两位道士前来请求刻之,二人拿到碑文后,便关门封户,闭目静坐,一连三日,昼夜不出,房内半点声音也没有。众人觉得好是奇怪,就一起去开门观望。不料房中竟然空空如也,两个道士早已无影无踪,只见一对仙鹤双飞起舞(明心按:一说为双鸽。),尔后便翩然离去。而碑文竟似鬼斧神工,宛然在目。因事出之奇,文成之妙,自然也就吸引了不少书家名流仰慕而来。据说,自诩为李斯之后的李阳冰见了此碑后,爱慕备至,居然徘徊数日不忍离去。左右琢磨,反复研习。谁知到底也没有学成个样子,惹得他十分恼火,自恨不如,竟愤然以槌击之,羞愧而去。碑上有一块残缺,相传就是李阳冰的槌痕。后人不仅把这个有趣的故事钤镌刻在碑侧,还依照原样重刊了一石,与唐碧落碑并列一处,称之为新碑。
  当然,这些记载和传闻不免有此过誉,但碧落碑的书法之娴熟,功力之精深,确实是高妙而非凡的。不然,它无论如何也不会为历代金石学家所青睐,也不会为当代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们所向慕,更不可能被国家列为全国书法艺术名碑。《绛州府志》曾这要评价它说:“碧落篆文,乃古篆之集大成者。”对此,我们虽然不敢轻苟同,但至少可以说,它是我国篆字书法研究的一件珍品。

重刊碧落碑
      碧落碑是唐韩王李元嘉之子李撰当年在碧落寺为母房太妃祈福造像的同时所作。碑本为摩崖,篆法特异,奇古,令人难以识读。对此,《洛中记异》中有传说讲,当年李撰为母亲房太妃造像并作好追忆文章后,想以篆书刻成碑,却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忽然有一天,来了两位道士,说:“听说你在找能以篆书刻碑的人,我们二人便是天下篆法最好的。”李撰很是惊异,就令二人刻石。结果整整三天二道士闭门不出,也听不到屋内任何声响,人们觉得此事有点蹊跷,就打开了房门,却见有两只白鹤飞出,而篆碑已成。又相传唐代书法家李阳冰(书以小篆见长,自谓其篆乃李斯之后第一人。乾元间曾任高平令。)见到此碑,欣赏了七天舍不得离开,又苦练了十二年也没能达到碧落碑篆法的水平。更有甚者说,李阳冰当年觉得自己的篆字水平远不如碧落碑,一时气极便拿木槌打坏了此碑。北宋泽州名儒刘羲叟有名当世,爱重其碑,恨未通识,会欧阳公奏为编修唐书官,乃携楮本之局因景文宋公子京,始能尽通。
       碧落摩崖篆碑于金元时遭火毁。所幸李元嘉于唐武周垂拱年间调任绛州时,因甚爱重斯碑,于绛州龙兴寺又刻一方(现为国家一级文物),虽泽、绛二碑历来有词异之说,却也自古有篆同之妙。1999年秋,在晋城市古文化研究中心的协调下,寺院众居士从绛州龙兴寺将绛州碧落碑拓片拓回,又得诸有识之士鼎力相助,于碧落寺重刊一方,同时,又新建碑亭一座。重刊碧落碑由柏扶疏先生书额,其碑记由裴池善先生撰文,段生龙先生书丹,李万军先生镌刻。碧落碑亭匾额两块,其一由中国著名书画家张仃先生篆书;其二由中国著名古建文物专家罗哲文先生楷书。对联两副,均由刘伯伦、裴池善先生撰联,分别由山西省书协副主席田树苌、赵承楷书写。小小空间却集古今十大名家之作品,怎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从《重刊碧落碑》篆文来看,的确堪称绝世精妙之作。全文总计630字,其中所保留的古文字达一百二十余字。这些字有的源于殷商甲骨,有的源于周朝钟鼎,有的则出自秦刻石鼓文及《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峄山刻石》、《会稽刻石》。该碑还有一个非常独特之处,即使用了三十多个假借字,这样一来大大增加了辨识的难度。在碧落碑中,多次出现的同一个字,极少有相同写法,且字字有源有据。而它用小篆笔法书写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这在中国书法史上也是一个创造。而也因于它在书法艺术上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名播宇内,显于古今,为世人所珍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