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绛县古碑碣

(2007-02-14 04:05:42)
碧落碑
  碧落碑系唐宗章三年(670)韩王李元嘉之子训、谊、谌、撰为其先妣房氏太妃造像祈福而立。通高2.33米。其中底座0.15米,宽1.15米,厚0.22米。方座圆首。碑阳为碧落碑全文,共21行,每行32字。除去空缺,实有630字。碑阴上三分之一为唐开成五年(840)刻《黄公记》,下三分之二为唐咸通十一年(870)郑承规奉命书《碧落碑》释文。碑右侧刻有“碧落传双鸽精神”的神话传说。
  碧落碑字体为小篆。字迹优美,笔墨圆润,行笔流畅,书法奇古,是古文小篆刻写的代表作。该碑勒石后隐去撰文、书丹、刻石者的姓名。因书法奇异,难以认读。200年后,即唐咸通十一年(870)郑承规奉命释文。据《新绛县志》、《辞源》、《洛中记异录》等文献记载,皆疑为陈维王所书。《黄公记》为李汉书。
  《洛中记异录》中载:“天尊象成,忽二道士来,自谓天下能篆者,闭户三日,化二白鸽飞去,而文宛然”。又云:“相传唐书法家李阳冰(唐李白族叔)览之,七日不忍去,习之十二年不成”。“阳冰自恨其不如,以槌击之,今缺处是也”。
  碧落碑原立于碧落观,故名碧落碑。原碑可惜被宋元兵燹所损,元代又重刻碑文一通,陪立于原碑旁。明末,州官某,为了独赏,移碑于州衙内。解放后1976年始移于龙兴寺碑廊中。
  释迦造像碑
  像高1.06米,座宽0.47米。高发髻,大耳,圆脸,身披袈裟,袒胸裸足,内衣贴体,右手臂上举(已残),上身前倾,双目俯视,善跏趺坐,方座铺垫。背光残,像背后文字风化不清。经省文物局鉴定,为唐代遗物,二级文物。现存县博物馆库房。属县重点保护文物。
  弥勒石佛
  石佛高0.96米。头至颈部残,右手残,弥勒结跏趺坐在长方形束腰上下叠涩的石座上。座下有浮雕力士像二尊,背光残。方座底部前石面有梁思忠兄弟垂拱三年(686)五月二十七日造像的愿文。省文物局鉴定为二级文物。现保存于县博物馆库房。属县重点保护文物。
  宁国寺观音像赞碑
  仅存残碑两段:一段高0.41米,宽0.67米,厚0.17米。上刻有“二菩萨者乃唐吴道子笔也”字样。另一段高0.60米,宽0.65米,有二菩萨的线刻象局部。绍定三年(1230)丙子孟冬金日沙门崇贤立石。保存尚好。存县博物馆。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薛君墓表碑
  薛君墓表碑系宋天圣年间欧阳修为其岳父之兄龙武将军薛睦所撰。内容为薛睦的政绩与功德。此碑通高2.44米,其中底座O.34米,宽0.92米,圆首龟座。碑首刻“薛君墓表”4个楷书大字。碑文用欧体楷书字书丹雕刻。碑座已残,下半部文字风化剥落,碑体保存完好。此碑原竖在周流村薛氐墓群坟茔,1976年搬至龙兴寺碑廊。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文宣王庙碑
  此碑龟座螭首。通高2.48米,其中底座高0.15米,厚0.38米。正书篆额。碑阳内容的上半部分为:玄圣文宣王赞并序,下半部为加号诏。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知绛州事王佑勒石,王恽撰文并书丹。1976年迁至龙兴寺碑廊。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宋代绛州重修夫子庙记碑
  宋仁宗天圣十年(1032)宋人集刻书圣王羲之书,内容为记述夫子庙盛况。碑通高2.25米,其中座高0.14米,宽0.91米,厚0.27米。方座圆首。碑首篆书“重修夫子庙记”6个大字。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原在文庙大成殿前,1967年搬迁至龙兴寺碑廊。
  文臣七条碑
  高1.09米,宽0.67米,内容为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宋真宗为文臣执政颁发的七条规则,简称“文臣七条”。宋建中靖国元年(110l)正月二十日,绛州知州时恪刻石。此碑原存放于新绛一中总务处,1981年维修绛州大堂时,嵌于大堂内北壁东边。保存完好。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曲水亭诗并序》碣石
  该刻石系隋代“绛守居园池”遗物。高0.69米,宽0.94米,厚0.14米。是郎牙王汉做的五言八韵律诗并序。内容为赞颂“绛守居园池”曲水亭的优美景致。用古汉隶书写摹刻。现存县博物馆。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平定青海告成大学碑
  在文庙大成殿前廊下,龟跌螭首。通高2.43米,包括底座0.38米,宽0.67米,厚0.18米。正式篆额。碑文以汉满两种文字对照相刻。内容为记述清雍正年间(1723至1735)用武力平定青海罗卜正津叛乱的情况。保存完好。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登绛守居园池》碣石
  此石高0.52米,宽1.50米,厚0.19米。为元至正元年春(1346),正平县建鲁花赤、承郎县尹邵良弼、将仕佐郎主簿乔思贤等立石,内容为登临“绛守居园池”抒发胸怀和感慨的散文,无撰文、书丹、刻石人的记载。现存县博物馆。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绛州留题居园池》刻石
  高0.42米,宽0.58米,厚0.12米。系七言律诗一首,行书勒石。为治平二年(1065)阎珣留题。内容为阎殉因公过绛州游居园池观感。刻石保存完好。为县重点保护文物。
  《绛帖》刻石
  《绛帖》系宋代尚书郎驸马潘师旦用御赐《淳化阁帖》增入别贴,在家乡绛郡勒石摩刻20卷的字贴,故称《绛帖》。历经金、元、明、清,几经翻刻。解放初期尚存金代《绛帖>刻石23块,保存于“绛垣中学”礼堂,后随学校搬至绛州大堂。现仅存刻石二块半,每块长0.60米,宽0.45米,厚0.15米。阴阳两面勒石刻字,草书,保存完好。存县博物馆,属县重点保护文物。
  陀罗尼经幢
  阳王镇寨里村十字路口东侧墙上,嵌一块八面棱柱体的“陀罗尼经幢”。三面嵌于墙中。高1.65米,直径为0.65米。所刻经文为:南无僧伽吒法门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文。系北宋大观四年(1110)九月九日刻石。保存完好,为县重点保护文物。
  重修福胜院添修年谱记
  泽掌镇光村北郊福胜寺中,存有一块金大定二十八年(1188)二月十六日立石的碑刻。系县文物保护单位。此碑高0.93米,宽0.67,厚0.20米。碑额刻有“尚书礼部牒”字样,内容为记述赐名福胜院的过程。该碑原嵌于福胜寺山门内哼哈二将背后的墙上,后遗失。“文革”中该村小学校长孙文杰又在一家猪圈中找到,始归原处。保存完好。
  绛州重刊碧落碑
  重刊碧落碑系元至正三年(1343)参照唐代碧落碑原文刊刻的新碑。通高2.99米,其中底座0.29米,宽1.07米,厚1.04米。方座圆首。正书额“绛州重刊碧落碑文”,下为碧落碑全文630字。碑阳与原碧落碑文同。碑阴为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刻石。《绛州复建州衙南门记》即是将士郎绛州判官张子纲撰文。此碑连同原碧落碑竖立在州衙之内,1976年搬迁至龙兴寺碑廊。属县重点保护文物。
  元帅刘世英神道碑铭
  在城关镇侯庄村东南300米处的刘世英坟茔,系元代碑刻。县文物保护单位。方座圆首。通高2.21米,其中座高0.15米。宽0.98米,厚0.21米。碑系元至正三年(1343)立石,碑阳记述镇上将军绛州节度使刘世英生平战绩概况。碑阴记“彭城刘氏世系图”。保存完好。
  赤龙潭重修观音堂记碑
  此碑方座圆首。通高1.59米,其中底座0.39米,宽0.84米,厚0.18米。明成化壬寅(1482)九月重阳日立石。明灵丘王府教授秀才姚广撰文,郡生孟玉书。碑文内容为明灵丘王荣顺捐白金百余两,修观音堂正殿三楹,并塑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十六罗汉,二郎君,彩绘佛像画壁的事迹。碑原在龙兴寺南赤龙潭,后搬迁至博物馆碑廊。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福胜寺重修南殿记碑
  在泽掌镇光村北郊福胜寺院内。县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03米,宽0.60米,嵌入大殿墙中。双螭圆首,继斌全书丹撰序。明弘治十一年(1498)十二月吉日立。碑文记载蔺存真同妻马氏捐白金80两修南殿的功德。保存完好。
  塑玉帝碑记
  在泽掌镇光村西北玉皇庙中。县文物保护单位。碑高1.74米,其中座高0.24米,厚0.17米。明正德十三年(1518)立石。碑文记述元代塑玉帝的经过。
  重修玉皇庙碑记
  在泽掌镇光村西北玉皇庙中。高1.69米,宽0.66米,厚0.20米。座失。圆首。赵舍真篆额。明天启二年(1622)刘大道书丹。该碑因石质细腻莹润,有透亮感,村人俗称“亮碑”。行书流畅潇洒。碑文记述修庙经过。保存完好。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重修宝塔记碑
  在新绛城内龙兴寺东侧原山门内。属县文物保护单位。碑为方座圆首。通高2.75米,其中座高0.46米,宽0.86米,厚0.17米。碑阳圆首为二螭抱“皇清”,周边为螭形拐子图案。奉直大夫云南清吏司员外加二级郡人王世治篆额,儒学增广生员郡人马志信书丹,乾隆四十年(1775)阖郡绅士耆庶同立。碑文内容为记述增修龙兴寺宝塔的经过。碑阴圆首为二螭抱“同扶文迹”4字。下边为修建宝塔捐献银两人名及数目。保存完好。
  整修村社碑记
  此碑嵌在泽掌镇光村福胜寺院大雄殿前廊房内。方座螭首。通高1.65米,其中底高0.43米,宽0.70米,厚0.13米。系清嘉庆十一年(1806)举人蔺春选撰文,张泽题额,李在班书丹。碑文楷书。内容记述整修光村城廊的情况。保存完好。属县文物保护单位。
  西庄朱子家训影壁刻石
  在北张乡西庄村张家院南壁上嵌一石质影壁。高3.40米,宽2.30米,中间屏风石刻“朱子家训”全文。楷书阴刻。落款为清咸丰五年(1855)。两侧用高浮雕手法刻松鹤柏鹿图。保存完好。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修石岸并南门碑记
  此碑为清顺治十年(1650)立石。方座圆首长方体。通高2.32米,其中座高0.23米,宽0.89米,厚0.24米。楷体。撰文及书丹人残缺。内容为记述当时汾水为患,筑石岸防水筹助款的情况。原竖在城关镇南门外,1976年迁至龙兴寺碑廊。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朱子家训影壁碣石
  此碣石原为新绛县城内张家祠堂的影壁。现祠堂、影壁已毁,仅存《朱子家训》刻石。该刻石用6块鱼子石拼接而成。通宽3.40米,高2米,厚0.18米,阴刻赵体行书《朱子家训》全文。边饰松、竹、梅、鹿等图案浮雕。保存完好,现存县博物馆碑廊。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重修城垣碑
  此碑嵌在泽掌镇光村福胜寺院内大雄宝殿前廊房下。方座螭首。通高1.55米,其中座高0.37米,宽0.72米,厚0.12米。清咸丰七年(1857)立石,蔺滋生撰文,王芝田书丹,蔺若葵校阅。楷书。内容记述重修光村墙垣的经过。保存完好。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北董光绪荒年碑
  原置于北张乡北董村西门外龙王庙内。县文物保护单位。该碑沉痛地记述了清光绪三年(1877)大旱年的灾荒情况。惜已不存。
  苏阳灾荒碑
  阳王镇苏阳村有一块1915年(民国四年)孙继前立石的碑刻。高0.52米,宽0.60米,厚0.14米。吴为性书丹。内容记述阳王苏阳一带光绪二年、三年(1876~1877)天旱大灾的悲残情景。现存博物馆碑廊,属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新绛县古墓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