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绛,中贯汾河,地分南、北。民间传统节日,各地大同小异,故民谚云:“百里不同俗,十里不同风”。
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俗称过年。家家早起,放炮接神,祭祀祖先,迷信冥中之神,能佑家人平安。然后将除夕日堆放院中的柏枝炉点燃,谓之旺火,希冀家业发达,人丁兴旺。接着小辈人给老辈人拜年,老辈人则赐其压岁钱,意愿老者永康,少者长命。再全家团坐吃饺子,表示团圆。饭后到亲友家拜年,互相祝福。习俗初一走舅家,初二上丈人家,初三以后是姑姑、姨姨家等。初五称破五,大孝未满三年者方出门走亲访友。
农历正月十五日 元宵节、灯节。俗传“冷淡的初一,热闹的十五”。这天是正月里最热闹的一天,家家张灯,处处结彩,街巷架秋千,红火热闹进城竞艺献技。晚间家家以面塑吉祥物祭祀神灵,各神位都要点直径寸许小油灯,俗称灯碗。贴提滴金,统名为伴灯。逛灯市,回来吃元宵。这天妇女,巧妆打扮,结伴游玩,上寺庙烧香,称走百病。城内流传民谣:“上寺坡(塔寺),过柳巷,悬崖寺里等老婆”。
农历正月二十日 家家食煎饼(用菜蔬同面粉拌成糊状,用油煎熟、俗称煎饼),称为添仓,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农历二月初二 民谚:“二月二,龙抬头”,由于大地解冻,百虫苏生,故这天家家洒扫庭室。民谚:“二月二、拍簸箕,疙蚤壁虱不得上炕哩”。又,这天有女儿家踏青,小儿家放风筝等。童谣:“二月二,吃糕儿、银子攒下一包儿”。
农历三月初三 俗传与灶君爷有关。春节时在灶君前献的面塑枣山,三月三取下油煎或火烤,全家分而食用。民谣:“三月三、搬枣山,银子就往屋里搬。”自此日,天气渐暖,着换季衣服,民谣:“三月三,穿衫衫,不穿衫衫是憨憨”(憨憨,方言。意为神经不正常)。
清明节 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前后为传统祭祖上坟的日子。家家门前插柳,吃凉面(寒食)。到郊外踏青,祛百病。
谷雨节 相传这天是蝎子外出的日子,家家卧室门上贴黄纸画的降伏蝎子的图符。儿歌:“谷雨、谷雨,蝎子哭哩。哭得怎楞,不得出哩。”
农历四月初一 家家门上插槐叶或皂角刺。传说为关羽磨刀日,如近日有雨,称磨刀雨。
农历五月初五 端阳节。这一天吃粽子,供神用老虎馍。喝雄黄酒,用雄黄末点小儿的的手心、足心及眉心,据说可以避邪气,禁五毒。门口贴老虎,小儿带香包及五彩丝线索。家家院门还要插蒲剑艾叶。
农历六月初六 估衣节。家家将棉制、毛料等衣被、书籍放在日下曝晒,以防虫蛀。这天又是府君爷的生日,演变为城镇最大古庙会,届时,唱百戏,闹红火,县城商贾云集,在府君庙前坐地设摊,买卖贸易。
农历七月初七 乞巧节。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隔,幸有喜鹊聚集成桥,两人才得以相会。据说晚间坐于树荫或葡萄架下,可以听到牛郎、织女的哭声。另,女儿家在水中摸针,以乞手巧。
农历七月十五日 鬼节。用油炸面人祭祖,据传所炸油人是秦桧。怀孕妇女晚间到河神庙放河灯。后演为盂兰会。
农历八月十五日 中秋节。陈列月饼、瓜果、毛豆供月儿爷。家人团坐、吃月饼象征团圆,吃毛豆,庆秋禾丰收。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文人习惯于这日饮酒赏菊,登高赋诗。
农历十月初一 鬼节。家家上坟添土,烧化纸钱、纸扎衣物,俗称送寒衣。
冬 至 农村习俗称为小年。这天城乡大都吃饺子。学堂由东家或村学董设席摆宴,祭孔酬师。冬至开始数九。农历腊月初五俗名五豆。用五种豆子煮稀饭。
农历腊月初八 俗称腊八。用糯米加入红枣等煮稀饭名叫腊八粥;也有用大米熬汤加豆腐稍子,也叫腊八粥。据说鸡儿喝了腊八粥就开始产蛋。民谣:吃了腊八饭,鸡儿就下蛋。
农历腊月二十三日 据说是灶君爷上天述职的日子,人们怕他上天说真话,就用糖瓜供献,使他开口不得。这天还要用面烙成饼,切成小菱块,在给灶君爷烧纸时放入,然后捡出,小儿食用,俗称炒蛋。为灶君爷坐骑的草料袋。从这天开始人们就着手准备新年的衣服等物,蒸馍、做菜、扫除庭院等。俗言“二十三,爷上天”。
农历腊月三十日 除夕日。白天打扫,贴门神,贴春联,摆柏枝炉,然后包饺子,准备新年的早餐。晚上不睡,叫作守岁。
行业庙会
新绛手工业源远流长,尤以清末民初至“七七事变”前最兴盛。长期以来,民间百匠各有奉祀的祖师。民国年间,城镇行会、商会出现后,为本行、本会生意兴隆,联络四方,就在各自奉祀的祖师庙或在指定地点献戏上供,议事定夺,同时闹红火,演故事,以吸引八方来客,买卖贸易。衍演为传统集日。事,以吸引八方来客,买卖贸易。衍演为传统集日。
农村庙会
古堆娘娘庙会 由鼓水受益的东八庄、西七庄、南五庄轮流主持,每年清明节和四月十八、八月二十四、十一月二十四举办。唯清明节为盛,这天迎送娘娘庙供奉的孚惠圣母神驾,各庄社火到庙前表演,热闹非凡。传说李世民曾率骑途经,蹄踏水响,声似鼓鸣,故曰鼓水,因而各庄社火都以鼓乐为主。8月24
日和11月24日的庙会有戏助兴,多为神汉巫婆求神祈福。
古交新庙会 古交乡的鼓水受益村庄原先也在古堆上庙,后来在上院村三里许的地方建起了娘娘庙,以区别古堆村老庙,称作新庙,每年农历三月初十、七月初十、八月初十、十月初一、十二月初八为庙会日。三月初十、七月初十、八月初十,是迎送孚惠圣母娘娘的祀日,都有社火热闹,还有佳戏助兴、又以八月初十会期最为盛大,俗称月饼会,中秋临近,商贾云集,时有秦豫客商来此进行物资交流。
赵村泰山庙会 由新绛的赵村、樊村、马村、榆村和稷山县的武城之“五管社”轮流值年供奉,每年三月十五为庙会日。会期游人如蚁,社火如潮。俗说“泰山庙里看爷爷,汉王庙里看神马”。
阳王乡庙会 阳王庙即指稷益庙,旧称东岳泰山庙,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庙会日,主要是由阳王近郊六村:寨里、南头、北头、西头、裴社、上庄等村上庙。这天,闻喜、稷山方圆几十里的村民也来赶集逛会。旧有谚日“阳王的庙,小河的火,阳王的盘”。盘系摆盘,以八仙桌为盘,上供百物。除此,抬搁、车鼓、高跷、花车、旱船、吹打等各类民间社火应有尽有。建国以来,庙会虽有中断,目前仍为新绛最盛大的农村庙会,常有数万人来观看社火表演。
张庄九官庙会 九官庙也称九神庙,是由店头乡的张庄、娄庄、周庄、店头等9个村集资合建。因此每年农历三月十八、九月十八,分别由这9个村的民众迎神赛社,有锣鼓、车鼓等社火,每年至少有一台戏助兴,逢此会期延长3天。
西张汉王庙会 是由阳王、万安、支北庄3个乡镇部分村庄,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二聚此迎神赛社,主要看赛神马,俗日:“汉王庙上看神马。”
婚丧礼俗
婚 礼
新中国成立前,男婚女嫁,俗礼繁多。提亲:由媒人周旋,讲究门户相对。换帖:提亲许允,则互送男女生辰八字,称换庚帖。请算命先生卜卦,看男、女八字是否相克,命相是否相合。定聘:看过八字,如满意,就以物或银钱下聘,定婚期,议彩礼、嫁妆。结婚:新郎礼帽必插金花,到女家时再插一对。新娘妆扮和旧戏装一样,所谓凤冠霞帔,怀抱弓箭,下轿后红毡铺地走入新房。所有门窗都贴着喜字。新中国成立以后,贯彻婚姻法,讲婚姻自主,但多数仍通过介绍人沟通,礼俗大多为见面、订婚、照像,结婚。新娘进入大门时,必须点烧一把麦秆,让新娘跳火而过。彩礼过去讲究一份240元,两份、三份可以漫天要价。由介绍人从中周旋。另有见面礼、离娘费,名目较多。尤其是农村富裕后。结婚时酒席讲究九六八,动辄八九十桌,而且鼓乐暄天。城镇则讲究新三大件(彩电、洗衣机、电冰箱)、迎亲车辆多少等。群众盼望改变这种风气,树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丧 礼
人死后先换上寿衣(每逢闰年时给老年缝制的入殓衣服,又叫老衣)。再抬着放在门板上,手足必须绑住,手中拿桃树枝及馒头。择时辰入殓。然后向亲戚报丧,三日钉棺,棺内放入死者生前所爱之物什。给来的亲戚送白布,称破孝。帮忙的人将红布条系在身上,表示避邪。祭祀死者以七日为一期,要把首七到尽七(即七个七日)五十日、一百日的日期写好,以便按时祭奠。钉棺后穿孝衣坐草守灵。门口挂纸幡,纸幡数目要和死者的年龄一致,一般都是首七出殡安葬。出殡还要请有身分的人作宾礼先生,请有地位的人作点主官。冥器、纸扎也随着时代的前进而发展了。祭礼一般用大馒头或点心,儿女亲家则须用猪头三牲,装于食摞扇盒(均为装食品的木质家什,食摞一般为五层,高约1米,扇盒为单层)中。作为女儿还要送铭旌,祭礼的回敬根据多少而回馒头,礼厚则用四包四卷。出殡前,要家祭,开追悼会。古时有些人家停灵数年才下葬,棺木暂厝于寺庵内,等到有了钱,有了前程,以便出殡时风光些,因此俗语说“有钱的是埋钱,没钱的是埋人”。
寿 日
老人过生日,农村很盛行。50、60和70岁的生日,叫做整寿。为自己的老人庆寿时先要通知亲友,届时亲友贺礼,主家设宴。寿星受子孙跪拜,吃长寿面。亲戚则贺特大寿桃,上面装饰着各种人物或花鸟走兽。
生 育
新妇怀孕,谓之有喜,由于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生男为大喜,称弄璋之喜,生女为小喜,称弄瓦之喜。亲戚朋友探望产妇,一般用鸡蛋、红糖作为礼物。民间还有送称作夹子的花馍者。生孩子,俗称“坐月子”。产妇卧室的门上,挂红布条,忌生人进入。孩子满月、百日、周岁时,亲朋祝贺,主家设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