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新绛县志 |
地质地貌
地 质
地 层
本县位于山西地台的南部,出露地层具有中朝陆台的特征,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等几种类型。
太古界 太古界地层为境内最古老变质岩系,出露于县境北部吕梁山区沐浴沟一带及南部杨家院北沟等地。出露厚度200~1000米。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矿物成分为肉红色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角闪斜长片麻岩,矿物成分以黑绿色角闪石和浅灰色斜长石为主,局部有磷矿石。因被第四纪黄土覆盖未见底。
元古界 元古界震旦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前震旦系片麻岩之上,分布于吕梁山区,厚度14米,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
古生界 寒武系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元古界震旦系地层之上,分布于吕梁山区,厚度470米,为海相页岩、灰岩。奥陶系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寒武系地层之上,出露在九原山和吕梁山区。厚度为430米左右,为海相沉积白云岩和灰岩。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为山西式铁矿及铁质砂岩、铝土页岩、黑灰色页岩及灰白色砂岩,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出露于县境吕梁山区与乡宁县交界处,厚度约20米。
新生界 第三系上新统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之上。下部为砾岩、砂岩,厚度为80米。上部为紫红色三趾马红土,含钙质结核,厚度22米,出露于杨家院北沟、文侯东沟一带。
第四系地层在境内沉积巨厚,因位置和沉积环境不同,岩性和厚度各异。下更新统地层在本县境内没有出露,均为后期地层所覆盖。据钻孔揭露,沉积厚度和岩性变化较大,一般在50~188米。中更新统地层在峨眉岭、三级阶地冲沟壁及阶地陡坎处均有出露,呈条带状分布,以平行不整合覆于下更新统地层之上,上部被上更新统地层覆盖,在洪积扇地区岩性为卵砾石、粘土、粘土加砾石互层。成因类型为洪、坡积。在汾河三级阶地区岩性为亚沙土、亚粘土、沙互层,成因类型为洪、冲积。在峨眉岭岩性为红、黄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夹数层古土壤,为冲、洪积。厚度一般为46~191米。上更新统地层分布广泛,暴露于地表,厚度20~46米。在吕梁山前洪积扇区岩性为卵石、卵石粘土层。在汾河三级阶地区,岩性为黄色亚粘土、亚沙土,在峨眉岭地区,岩性为黄色亚沙土。全新统地层分布于吕梁山前洪积扇区,汾浍河一、二级阶地区及大冲沟的底部,以平行不整合覆于上更新统地层之上,在洪积扇区岩性为洪、坡积卵砾石、碎石、粘土加卵石层,厚度14~25米。在各大冲沟为洪冲积卵石亚沙土、亚粘土互层。在汾浍河一、二级阶地区为冲积洪积沙、沙砾石、亚沙土互层,厚度30米左右。
构 造
县境北部有吕梁山单斜和九原山地垒构造,南部有稷王山背斜,中部有汾河地堑。境内断裂构造较多,多系高角度走向正断层,为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产物。主要有吕梁山前正断层和紫金山一稷王山(峨眉岭)前正断层。还有九原山东、西、南、北正断层。吕梁山前正断层在新绛县走向为北东东向。紫金山一稷王山前正断层东起紫金山北麓,沿峨眉岭北缘,经新绛、稷山直至河津,走向为北东70°左右,上述南北两大断裂,形成了东西向汾河地堑。汾河东西向横贯中部,从而构成汾河两岸南北对称的阶地地形。
地 貌
县境北部为吕梁山区,南部为峨眉岭丘陵区,中部为汾河高低阶地构成的冲、湖积平原区。总的地形是南北两侧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全县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处为县西北的姑射山峰,海拔1438.4米。最低处为万安乡的赵村渡,海拔为381.9米。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岩性及成因类型,全境可分为四大地貌单元。
吕梁山基岩中低山区
吕梁山基岩中低山区分布于县境北部的武家坡、马首山、胡桑庄、老凹沟一带。面积45平方公里,出露岩性由南到北依次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元古界石英砂岩,寒武系、奥陶系灰炭,石炭系砂页岩。海拔600~1438.3米,山势陡峻,“V”型沟谷纵横,裂隙溶洞特别发育,出露较多的小泉水。
吕梁山在本县境内为东北一西南走向。东起乡宁、襄汾、新绛三县共界的华灵庙,西至稷山、乡宁、新绛三县共界的三界庄,呈一弓形。东端姑射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438.4米,峰峦起伏,山势雄伟,“姑射晴岚”自古为本县十景之一。传说所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即在此。西端马首山,海拔1351.6米。因形似马首而得名。《直隶绛州志》谓,春秋时“赵盾田于首山”即此。吕梁山南坡陡峭,土层浅薄,植被稀疏。山间谷地与北坡植被茂密,覆盖率一般在80%以上。
峨眉岭黄土丘陵区和九原山丘陵区
峨眉岭黄土丘陵分布于南部刘峪岭、卧龙庄一带,面积50平方公里。地层由第四纪中更新统洪、冲积黄、红色亚粘土、亚沙土及上更新统风积黄色亚粘土组成。冈峦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南北“U”形谷特别发育,地形呈梁壮,黄土喀斯特、黄上柱、滑坡到处可见。
峨眉岭在境内为东西走向,东接侯马市境内紫金山,西连稷山县境内稷王山,一般海拔600~700米,最高海拔768.3米。
九原山丘陵区分布于古堆、清风庄一带,面积约17平方公里,岩性为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九原山以有9个峰头而得名,宽1~3公里,长5公里。主峰蚂蚱岭海拔591.9米,被覆厚层黄土,土质中含有一定料姜石,顶部3~5米下埋有10~15米厚的石灰岩层。山西部古堆旁有泉水流出,为本县最大泉流。
吕梁山前倾斜平原区
吕梁山前倾斜平原(洪积扇)区,分布于西南董、南范村、乔沟头一带,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480~650米,地形由北向南倾斜,东西方向呈波浪起伏,表面为第四系全新统洪坡积卵砾石、亚粘土覆盖,冲沟由扇顶到扇边缘呈放射状分布,沟底布满卵石。
吕梁山前洪冲积平原区。分布于泉掌、北张、泽掌一带。面积70平方公里。海拔450~480米,地形由北向南下斜,地表为第四系洪积黄红色亚粘土覆盖。
汾浍阶地区
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平方公里,海拔高程385~400米。高出汾河3~10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汾北二级阶地海拔高程390~410米,高出汾河8~18米,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汾南二级阶地海拔高程390~420米,高出汾河8~28米,阶面由南向北下斜。三级阶地区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及汾南的万安、阳王、支北庄、谭家庄子一带,汾北三级阶地面积138平方公里,海拔高程400~450米,高出汾河18~48米。汾南三级阶地(即南塬)约130平方公里,海拔高程400~550米,高出汾河18~168米,阶面西半部地势开阔平坦,由南向北下斜。东半部南北向冲沟深而长,一直发育到峨嵋岭。
附:地裂缝
在新绛县汾南,沿着峨眉岭前的黄土地带,从东到西横贯一条地裂缝。全长约30公里。涉及柳泉、横桥、支北庄、万安、阳王等5个乡镇的19个村庄。
据初步调查,这条地裂缝东起侯马市的上马一带,由县境东南的柳泉乡中村南入境,经东柳泉、西柳泉、谭家庄子、谭家庄进入横桥乡的宋温庄子、刘家庄、宋温庄、郭家庄、文侯、行云庄,再延伸到支北庄的曲村新村、北兰庄、曲村、堡里,进入万安乡的柏壁、梁家庄、杜庄、天地庙、石家庄,到达稷山县境内的段壁一带,再向西发展,穿稷山县境直奔万荣县通化。
在柳泉乡谭家庄村南有一条地裂缝沿峨嵋岭向南延伸到闻喜县的西村西北。此处发现一个直径约10米,深约6米的凹坑,村民称作“龙眼”。
在万安乡的石家庄向南至阳王镇的辛安村,有一条地裂缝,宽约3~15米,当地人称“龙海口”。
在文侯村西沟楞上与刘峪岭北部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支裂缝。地面早已填平,但是一遇雷雨闪电又开裂缝,当地农民称作“雷雨龙海缝”。
地裂缝进入稷山县段壁一带,群众称为“龙嘴”。
由于年深日久,或种地填沟,或修路取土,或洪水冲刷,自然沉积,地裂缝早已改变了原始的面貌而显示出断断续续、时明时暗的状态。
据旧志载: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六月,大水,辛安一带地裂缝突然大开,水从裂缝中流下,有田禾与人畜被冲入地裂缝,又从下段地裂中流出者。
柳泉乡中村南村民1972年打井时正好打在地裂缝上,漏水不止,无奈另选新址。
红叶泉从曲村西沟流出,到柏壁地界水流不见。传言柏壁人不接水敬神,因而水不济柏壁。实际上是从地裂缝中流走。
一般地裂缝上平田整地后,仍低于周围地坪。旱年,缝线上的庄稼比别处长势茂盛。夏秋暴雨前后,沿地裂缝村民常能伏地听到缝底有流水响声。
宋温庄子村南,地裂缝西端30多米深的大沟里,可见高6米、宽3米的出水洞。
柏壁一带有6条地裂缝,其中一条裂缝宽1~1.5米,长约600米,深不见底。西柳泉村南有一条地裂缝宽30~40厘米,长1000米,其深难测。
地裂缝何时形成,无史籍可考。据1985年山西地震局调查,系1400年前的一次8级地震留下的遗迹。
水 文
河 流
汾 河
过境河流。自县境东北南梁村入境,流经店头、柳泉、城关、横桥、古交、万安等6乡(镇)39村,到县西的周流村出境。境内长22.5公里,河床宽200米左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达15.4亿立方米。1958年洪峰流量达2450立方米/秒,洪峰高程405.66米。70年代后,由于受上游水利工程控制和干旱影响,每年春末夏初枯水期常出现断流,1983年断流3次达50天,为历史罕见。汾河冰冻期一般始于12月上旬,次年2月解冻,冰厚约0.2米。
汾河曾有过悠久的航运历史,对古绛州的繁荣有过重要影响。据史载,远在鲁僖公十三年(公元647年)曾有著名的自雍至绛的“泛舟之役”。清末民初为汾河航运的鼎盛时期,使绛州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30年代后航运衰微。
汾河水源充足,对新绛的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在汾河两岸建起了45个机电抽灌站,可灌农田6万余亩。
浍 河
过境河流。于县境南中村北入境,西北流到县城西三林镇东汇入汾河。境内长11.5公里。河床宽20~40米,年径流量0.83亿立方米,积水面积0.345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710立方米/秒,最高洪峰为396.9米(1958年),1959年上游浍河水库落成后,常年断流,现仅起汛期泄洪作用。
鼓 水(泉水)
又名鼓堆泉,为本县最大的涌水泉,发源于九原山下。据旧志记载,因“泉北突有二山,高圆如鼓,则泉以形似而名”,泉群由龙王泉、琵琶泉等29个泉组成,流经27村,长22公里。50年代实测流量为1.2立方米/秒,70年代因上游钻深井取水,流量下降为0.715立方米/秒,年清水总量为2255 万立方米。近年泉水流量仍呈下降趋势。
鼓水又称“天河”、“神泓”。泉旁鼓堆山丘上元代曾建有“圣母寺”和“神泓阁”。“石鼓神泓”,自古为绛州十景之一,吸引着各地游人。据《直隶绛州志》记载,唐高祖李渊进攻临汾郡时,曾驻泉旁鼓堆山上。宋司马光亦曾偕州官游于泉旁祠下,并写了《鼓堆泉记》,赞美鼓堆泉“水极清洁,洞鉴毛发,盛寒不冰,大旱不耗,淫雨不溢。”鼓水灌田历史悠久,隋开皇十二年,临汾县令梁轨“凿山源,开鼓堆十二渠”(《直隶绛州志》)。解放前可灌田近万亩。解放后,经过挖泉疏渠,特别是建成了三泉水库及附属的5座水库,灌溉农田达54000亩。
鼓水属低温地下水,泉口水温达23℃,水质为硫酸一重碳酸钙钠型水,矿化度小于0.3克/升。泉水除灌溉外,水库还用来养鱼。已有鲤鱼、鲫鱼等10多种鱼在此安家落户。
此外,本县南岭、北山一带尚有30多个小泉。南岭红叶泉流量0.025立方米/秒,年来水45万立方米,其余水量甚微,有的濒于干涸。
地下水
分 布
根据地貌形态和含水层性质,全县地下水可划分4个大区和若干亚区。
基岩山区裂隙水区 吕梁山基岩裂隙水区分布于宁家坡、胡桑庄、西寺、老凹沟一带,面积46平方公里,冲沟裂隙溶洞特别发育,是境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泉水出露普遍,仅供人畜饮用,为重碳酸钙型水。
九原山裂隙溶洞水区。分布于古堆、清风庄、窑儿上一带,面积17平方公里。山西侧有鼓堆泉涌出,为中深埋岩溶极富水区。
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区 深埋极富水区分布于马壁峪洪积扇近顶部的北董、西南董、李家庄一带,地下水源于马匹峪的冲沟、吕梁山前大断层的侧向补给和降水渗入补给,水位埋深35~80米,越靠洪积扇顶部含水层越厚,含水层物质颗粒越粗,富水性越好,为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0.26~0.51克/升,适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食用。
深埋富水区。分布于石门峪洪积扇中上部的南北范庄、涧西一带。地下水来源于吕梁山前大断层和石门峪侧向补给,其次是降水渗入补给,水位埋深20~70米。本区位于补给区,径流条件好,蒸发作用弱,水质良好。
深埋弱富水区,分布于洪积扇间洼地和小洪积扇上的西庄西北、乔沟头北部一带,水力特征表现为潜水,深井有承压性,水位埋深18~49.5米。
浅埋极富水区,分布于马匹峪洪积扇中部的梁村、光马、西行庄一带,接受洪积扇侧向补给,由北向南运动,含水层为中更新统洪积卵砾石,呈条带状分布,水位埋深22~31米。
浅埋富水区。分布于石门峪洪积扇边缘的泽掌、小聂一带,本区为洪积扇地下水溢出带,过去有黑虎泉溢出,接受石门峪洪积扇侧向补给,自北向南运动,水位埋深2.7~9米。
浅埋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洪积扇边缘的大聂、北苏村一带,接受洪积扇地下水侧向补给,由北向南运动,水位埋深一般为15~24米。
浅埋弱富水区。分布于扇间洼地和洪积扇边缘的小泽掌、北熟汾、王守庄一带,来源于降水渗入和洪积扇侧向补给,含水层在26.5~50米内。
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区总的规律是:由洪积扇顶部到边缘水位埋藏由浅到深,含水层物质颗粒由粗到细,由厚到薄,水量由大到小,水质由重碳酸钙镁型向重碳酸镁钙型和重碳酸一硫酸钙镁型过渡,矿化度也逐渐增加。
冲湖积平原孔隙水区 汾南三级阶地后缘深埋富水区。分布于北池、刘峪、阳王、郭家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87~129米,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峨眉岭,通过断层侧向补给,水力表现为构造承压水。
汾南三级阶地深埋中等富水区。分布于万安、行云庄、宋温庄子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34~89米,来源于峨眉台地层间水,通过断层侧向补给,由东南向西北运动,排泄于汾河。
汾北三级阶地中深埋弱富水区。分布于古交永丰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22~35米。来源于马壁峪洪积扇和三泉水库的渗漏补给,由北向南运动,水力特征表现为浅层承压水。
汾北三级阶地浅埋弱富水区。分布于吉庄、南平原、乐利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5.8~19.4米,来源于降水渗入、三泉水库渗漏和九原山侧向补给,由北向南运动,排泄于汾河。该区水质较复杂,浅、中、深井含氟量均在2毫克/升以上,个别地方达到6毫克/升。
汾河低阶地浅埋富水区。分布于汾河一、二级阶地的木赞、店头、周庄、狄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4.7~7.9米。来源于降水渗入和三级阶地侧向补给,由南北两侧向汾河运动,水力特征表现为潜水。
浅埋中等富水区。分布于西韩、辛堡、中苏村、芦家庄、南关、横桥、樊村、周流一带,这一地区,富水程度有些相似,但含水层成因、岩性、地下水来源及水质各异。南关、横桥、樊村、周流一带,水位浅,位于地下水排泄区,水质不良,矿化度一般大于1克/升。
峨眉岭黄土丘陵孔隙水区 主要分布于杨家院、卧龙庄、刘峪岭一带,地质构造较复杂。卧龙庄、刘峪岭水位埋深都超过140米,在冲沟底部和断层附近,沿断层线普遍有泉水出露,地下水来源于峨眉台地层间水的侧向补给,其中西康,史家庄、卧龙庄一带为深埋富水区,杨家院、翟家庄、刘峪岭一带为深埋贫水区。
水 质
地质地貌对本县地下水质有明显影响。基岩裂隙水化学成分单一,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岩溶水在吕梁山区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在九原山区为硫酸一重碳酸钙钠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松散岩类孔隙水化学特征较复杂。潜水由北向南到汾河变化规律依次为重碳酸钙型一重碳酸镁型一重碳酸钙钠型。矿化度小于0.5克/升-0.5克/升一1~3克/升。由南往北到汾河,水质为重碳酸钠型一重碳酸一硫酸钙钠型,矿化度小于1克/升l-1~3克/升。在汾河以北,承压水由北向南到汾河依次为重碳酸钙型一重碳酸一硫酸钙镁型,矿化度0.5克/升一1克/升。在西马村、董村一带,由于受地热的影响,水质为硫酸氯钠型或氯钠型,矿化度董村为1.6~1.7克/升,西马村为7克/升左右,为高矿化度水。
土 壤
褐 土
褐土是本县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土类,面积745129.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5%,分为5个亚类。
淋溶褐土
淋溶褐土面积仅225亩,分布在马首山海拔1315~1438米处,土层较薄,仅14厘米,有机质含量5%~7%,土属为砂岩质淋溶褐土。
粗骨性褐土
面积49997亩,分两个土属。石灰岩质粗骨性褐土,分布于北部吕梁山区,面积47561亩,土层较薄,石灰反映强烈,农业生产难以利用,可发展林牧业生产。片麻岩质粗骨性褐土,为吕梁山海拔700~1100米地带的土壤类型,面积2436亩,分布于北张乡及泽掌镇管辖的吕梁山区。
山地褐土
面积11528亩,分三个土属。黄土质山地褐土,是本县吕梁山中下部主要土壤类型,面积5214亩,主要分布在北张乡土地庙一带。耕种黄土质山地褐土,面积648亩,土层深厚,主要分布在胡桑庄一带。耕种红黄土质山地褐土,面积5667亩,主要分布在泽掌镇的张家庄、西寺、东照、老凹沟、乔沟头的清廉洞,海拔840米处,土体干旱,植被覆盖较差,宜种植耐旱树木和草种,也可作为牧地。
褐土性土
面积201899.9亩,5个土属。黄土质褐土性土,分布在九原山一带,面积3403亩,土体干旱,通体石灰反映强烈。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是本县褐土性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土属,面积124894亩,主要分布在峨眉岭与九原山的大部分地段,缺水干旱、土地瘠薄,为本县低产土壤之一。耕种沟淤褐土性土(俗称绵土),面积9944亩,分布于汾南丘陵沟壑及吕梁山下李家庄、光马沟下部。土壤质地适中,耕性好,宜耕期长,养分有高有低,产量高低悬殊甚大。耕种洪积褐土性土,分布于北张乡、泽掌镇洪积扇的中下部,面积59458亩,土体中含有砾石、料姜,表土质地多样,耕性较好。耕种灌淤褐土性土,面积4199亩,分布在北董村洪积扇中下部,地下水源丰富,有机质含量达2.23%,肥力较高,为高产土壤。
碳酸盐褐土
面积481478亩,3个土属。耕种黄土质碳酸盐褐土,面积2222亩,分布在汾南刘峪岭、西康岭、文侯岭一带,土体干旱,肥力中等,质地适中,宜耕期长,适合小麦栽培。耕种洪积碳酸盐褐土,面积31777亩,是北张乡洪积扇下部及山前倾斜平原一带主要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高,质地适中,适种范围广,现以小麦种植为主。耕种黄土状碳酸盐褐土,分布在平坦宽广的南塬北坡,面积447479亩,有机质含量较高,耕性良好,适种性广,产量较高,是本县主要农业基地。 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汾河谷地,群众称下湿滩地,面积127092.6亩,土体湿润,肥力较高,有3个亚类。
褐化浅色草甸土
俗称垆土,分布在泽掌、三泉、辛堡、西韩、西横桥、孙家院、台上、樊村一带,面积50712亩,该地区早年地下水位较高,近年水位下降,土壤脱离地下水影响,向褐土发展。该土耕性好,肥力较高,种植广泛,产量也较高。
浅色草甸土
面积45432亩,土属为耕种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汾浍河槽一带。此土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强,属高产土壤。
盐化浅色草甸土
面积30947.5亩。其中,硫酸盐盐化浅色草甸土,面积30746.5亩,主要分布在汾浍一级阶地低洼地带,如周流、南李、南关、站里、张庄等地,排水不畅,致使盐分在表土聚集。该土质较好,养分含量也不低,生产潜力较大。只要进行综合治理,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氯化物硫酸盐盐化浅色草甸土,俗称碱地,面积仅201亩,分布在城关镇站里村。
沼泽土
面积1457亩,分布在三泉、南王马、桥西等地的低洼地带,一个亚类,土属为耕种沼泽土。此土因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经常为水分所饱和,处于还原状态,形成明显的潜育层。该土养分含量高,有机质含量在2.1%以上,质地适中,耕性良好,水源充足,适种莲菜、芦苇,是本县莲菜的重要产地。
本县1985年曾对全县土壤进行了一次普查,资料证明,本县土壤质地良好,但肥力不足,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偏低,全县有53.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级别,有37.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低等级别,含氮量在O.075%~0.1%以下的中等和低等级别土壤占到90.3%,速效磷含量5~10PPM以下的中等级别和低等级别土壤占85.8%,缺磷面积比较大。缺肥的面积在80%~90%。另外全县还有95407亩上紧下松的沙型、夹沙型、夹石型土地,土体渗漏水肥,贫瘠低产。沿峨眉岭的沟壑区和吕梁山前的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措施,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科学施用无机肥料,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以及因地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业高产稳产。
http://db.sxpublic.gov.cn/smartgovdb//upload/resource/76001146351906.jpg
地 质
地 层
本县位于山西地台的南部,出露地层具有中朝陆台的特征,有太古界、元古界、古生界、新生界等几种类型。
太古界 太古界地层为境内最古老变质岩系,出露于县境北部吕梁山区沐浴沟一带及南部杨家院北沟等地。出露厚度200~1000米。岩性为花岗片麻岩及角闪斜长片麻岩。花岗片麻岩矿物成分为肉红色钾长石、石英、黑云母等。角闪斜长片麻岩,矿物成分以黑绿色角闪石和浅灰色斜长石为主,局部有磷矿石。因被第四纪黄土覆盖未见底。
元古界 元古界震旦系,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前震旦系片麻岩之上,分布于吕梁山区,厚度14米,岩性为灰白色中粒石英砂岩。
古生界 寒武系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元古界震旦系地层之上,分布于吕梁山区,厚度470米,为海相页岩、灰岩。奥陶系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寒武系地层之上,出露在九原山和吕梁山区。厚度为430米左右,为海相沉积白云岩和灰岩。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为山西式铁矿及铁质砂岩、铝土页岩、黑灰色页岩及灰白色砂岩,以平行不整合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出露于县境吕梁山区与乡宁县交界处,厚度约20米。
新生界 第三系上新统地层,以角度不整合覆于太古界花岗片麻岩之上。下部为砾岩、砂岩,厚度为80米。上部为紫红色三趾马红土,含钙质结核,厚度22米,出露于杨家院北沟、文侯东沟一带。
第四系地层在境内沉积巨厚,因位置和沉积环境不同,岩性和厚度各异。下更新统地层在本县境内没有出露,均为后期地层所覆盖。据钻孔揭露,沉积厚度和岩性变化较大,一般在50~188米。中更新统地层在峨眉岭、三级阶地冲沟壁及阶地陡坎处均有出露,呈条带状分布,以平行不整合覆于下更新统地层之上,上部被上更新统地层覆盖,在洪积扇地区岩性为卵砾石、粘土、粘土加砾石互层。成因类型为洪、坡积。在汾河三级阶地区岩性为亚沙土、亚粘土、沙互层,成因类型为洪、冲积。在峨眉岭岩性为红、黄色亚粘土,含钙质结核夹数层古土壤,为冲、洪积。厚度一般为46~191米。上更新统地层分布广泛,暴露于地表,厚度20~46米。在吕梁山前洪积扇区岩性为卵石、卵石粘土层。在汾河三级阶地区,岩性为黄色亚粘土、亚沙土,在峨眉岭地区,岩性为黄色亚沙土。全新统地层分布于吕梁山前洪积扇区,汾浍河一、二级阶地区及大冲沟的底部,以平行不整合覆于上更新统地层之上,在洪积扇区岩性为洪、坡积卵砾石、碎石、粘土加卵石层,厚度14~25米。在各大冲沟为洪冲积卵石亚沙土、亚粘土互层。在汾浍河一、二级阶地区为冲积洪积沙、沙砾石、亚沙土互层,厚度30米左右。
构 造
县境北部有吕梁山单斜和九原山地垒构造,南部有稷王山背斜,中部有汾河地堑。境内断裂构造较多,多系高角度走向正断层,为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的产物。主要有吕梁山前正断层和紫金山一稷王山(峨眉岭)前正断层。还有九原山东、西、南、北正断层。吕梁山前正断层在新绛县走向为北东东向。紫金山一稷王山前正断层东起紫金山北麓,沿峨眉岭北缘,经新绛、稷山直至河津,走向为北东70°左右,上述南北两大断裂,形成了东西向汾河地堑。汾河东西向横贯中部,从而构成汾河两岸南北对称的阶地地形。
地 貌
县境北部为吕梁山区,南部为峨眉岭丘陵区,中部为汾河高低阶地构成的冲、湖积平原区。总的地形是南北两侧高,中间低,东部高,西部低。全县一般海拔为400~600米,最高处为县西北的姑射山峰,海拔1438.4米。最低处为万安乡的赵村渡,海拔为381.9米。根据地质构造、地貌特点,岩性及成因类型,全境可分为四大地貌单元。
吕梁山基岩中低山区
吕梁山基岩中低山区分布于县境北部的武家坡、马首山、胡桑庄、老凹沟一带。面积45平方公里,出露岩性由南到北依次为太古界花岗片麻岩,元古界石英砂岩,寒武系、奥陶系灰炭,石炭系砂页岩。海拔600~1438.3米,山势陡峻,“V”型沟谷纵横,裂隙溶洞特别发育,出露较多的小泉水。
吕梁山在本县境内为东北一西南走向。东起乡宁、襄汾、新绛三县共界的华灵庙,西至稷山、乡宁、新绛三县共界的三界庄,呈一弓形。东端姑射山为境内最高峰,海拔1438.4米,峰峦起伏,山势雄伟,“姑射晴岚”自古为本县十景之一。传说所谓“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即在此。西端马首山,海拔1351.6米。因形似马首而得名。《直隶绛州志》谓,春秋时“赵盾田于首山”即此。吕梁山南坡陡峭,土层浅薄,植被稀疏。山间谷地与北坡植被茂密,覆盖率一般在80%以上。
峨眉岭黄土丘陵区和九原山丘陵区
峨眉岭黄土丘陵分布于南部刘峪岭、卧龙庄一带,面积50平方公里。地层由第四纪中更新统洪、冲积黄、红色亚粘土、亚沙土及上更新统风积黄色亚粘土组成。冈峦起伏,沟壑纵横,水土流失严重。南北“U”形谷特别发育,地形呈梁壮,黄土喀斯特、黄上柱、滑坡到处可见。
峨眉岭在境内为东西走向,东接侯马市境内紫金山,西连稷山县境内稷王山,一般海拔600~700米,最高海拔768.3米。
九原山丘陵区分布于古堆、清风庄一带,面积约17平方公里,岩性为寒武系、奥陶系白云质灰岩。九原山以有9个峰头而得名,宽1~3公里,长5公里。主峰蚂蚱岭海拔591.9米,被覆厚层黄土,土质中含有一定料姜石,顶部3~5米下埋有10~15米厚的石灰岩层。山西部古堆旁有泉水流出,为本县最大泉流。
吕梁山前倾斜平原区
吕梁山前倾斜平原(洪积扇)区,分布于西南董、南范村、乔沟头一带,面积50平方公里,海拔480~650米,地形由北向南倾斜,东西方向呈波浪起伏,表面为第四系全新统洪坡积卵砾石、亚粘土覆盖,冲沟由扇顶到扇边缘呈放射状分布,沟底布满卵石。
吕梁山前洪冲积平原区。分布于泉掌、北张、泽掌一带。面积70平方公里。海拔450~480米,地形由北向南下斜,地表为第四系洪积黄红色亚粘土覆盖。
汾浍阶地区
汾浍阶地广泛分布于汾浍河南北。一级阶地区分布于樊村、南关、木赞一带。面积约90平方公里,海拔高程385~400米。高出汾河3~10米。地势开阔平坦,汾河贯穿其中。二级地区分布于南刘、龙香、南梁、赵村、符村、韩家庄、中村北一带。汾北二级阶地海拔高程390~410米,高出汾河8~18米,阶面平坦,成带状残存。汾南二级阶地海拔高程390~420米,高出汾河8~28米,阶面由南向北下斜。三级阶地区分布于汾北的永丰庄、周庄、乐利庄一带及汾南的万安、阳王、支北庄、谭家庄子一带,汾北三级阶地面积138平方公里,海拔高程400~450米,高出汾河18~48米。汾南三级阶地(即南塬)约130平方公里,海拔高程400~550米,高出汾河18~168米,阶面西半部地势开阔平坦,由南向北下斜。东半部南北向冲沟深而长,一直发育到峨嵋岭。
附:地裂缝
在新绛县汾南,沿着峨眉岭前的黄土地带,从东到西横贯一条地裂缝。全长约30公里。涉及柳泉、横桥、支北庄、万安、阳王等5个乡镇的19个村庄。
据初步调查,这条地裂缝东起侯马市的上马一带,由县境东南的柳泉乡中村南入境,经东柳泉、西柳泉、谭家庄子、谭家庄进入横桥乡的宋温庄子、刘家庄、宋温庄、郭家庄、文侯、行云庄,再延伸到支北庄的曲村新村、北兰庄、曲村、堡里,进入万安乡的柏壁、梁家庄、杜庄、天地庙、石家庄,到达稷山县境内的段壁一带,再向西发展,穿稷山县境直奔万荣县通化。
在柳泉乡谭家庄村南有一条地裂缝沿峨嵋岭向南延伸到闻喜县的西村西北。此处发现一个直径约10米,深约6米的凹坑,村民称作“龙眼”。
在万安乡的石家庄向南至阳王镇的辛安村,有一条地裂缝,宽约3~15米,当地人称“龙海口”。
在文侯村西沟楞上与刘峪岭北部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支裂缝。地面早已填平,但是一遇雷雨闪电又开裂缝,当地农民称作“雷雨龙海缝”。
地裂缝进入稷山县段壁一带,群众称为“龙嘴”。
由于年深日久,或种地填沟,或修路取土,或洪水冲刷,自然沉积,地裂缝早已改变了原始的面貌而显示出断断续续、时明时暗的状态。
据旧志载:明代万历三十二年(1604)六月,大水,辛安一带地裂缝突然大开,水从裂缝中流下,有田禾与人畜被冲入地裂缝,又从下段地裂中流出者。
柳泉乡中村南村民1972年打井时正好打在地裂缝上,漏水不止,无奈另选新址。
红叶泉从曲村西沟流出,到柏壁地界水流不见。传言柏壁人不接水敬神,因而水不济柏壁。实际上是从地裂缝中流走。
一般地裂缝上平田整地后,仍低于周围地坪。旱年,缝线上的庄稼比别处长势茂盛。夏秋暴雨前后,沿地裂缝村民常能伏地听到缝底有流水响声。
宋温庄子村南,地裂缝西端30多米深的大沟里,可见高6米、宽3米的出水洞。
柏壁一带有6条地裂缝,其中一条裂缝宽1~1.5米,长约600米,深不见底。西柳泉村南有一条地裂缝宽30~40厘米,长1000米,其深难测。
地裂缝何时形成,无史籍可考。据1985年山西地震局调查,系1400年前的一次8级地震留下的遗迹。
水 文
河 流
汾 河
过境河流。自县境东北南梁村入境,流经店头、柳泉、城关、横桥、古交、万安等6乡(镇)39村,到县西的周流村出境。境内长22.5公里,河床宽200米左右。多年平均流量48.7立方米/秒,年径流量达15.4亿立方米。1958年洪峰流量达2450立方米/秒,洪峰高程405.66米。70年代后,由于受上游水利工程控制和干旱影响,每年春末夏初枯水期常出现断流,1983年断流3次达50天,为历史罕见。汾河冰冻期一般始于12月上旬,次年2月解冻,冰厚约0.2米。
汾河曾有过悠久的航运历史,对古绛州的繁荣有过重要影响。据史载,远在鲁僖公十三年(公元647年)曾有著名的自雍至绛的“泛舟之役”。清末民初为汾河航运的鼎盛时期,使绛州成为闻名遐迩的水旱码头。30年代后航运衰微。
汾河水源充足,对新绛的农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新中国建立以来先后在汾河两岸建起了45个机电抽灌站,可灌农田6万余亩。
浍 河
过境河流。于县境南中村北入境,西北流到县城西三林镇东汇入汾河。境内长11.5公里。河床宽20~40米,年径流量0.83亿立方米,积水面积0.345平方公里,最大流量1710立方米/秒,最高洪峰为396.9米(1958年),1959年上游浍河水库落成后,常年断流,现仅起汛期泄洪作用。
鼓 水(泉水)
又名鼓堆泉,为本县最大的涌水泉,发源于九原山下。据旧志记载,因“泉北突有二山,高圆如鼓,则泉以形似而名”,泉群由龙王泉、琵琶泉等29个泉组成,流经27村,长22公里。50年代实测流量为1.2立方米/秒,70年代因上游钻深井取水,流量下降为0.715立方米/秒,年清水总量为2255 万立方米。近年泉水流量仍呈下降趋势。
鼓水又称“天河”、“神泓”。泉旁鼓堆山丘上元代曾建有“圣母寺”和“神泓阁”。“石鼓神泓”,自古为绛州十景之一,吸引着各地游人。据《直隶绛州志》记载,唐高祖李渊进攻临汾郡时,曾驻泉旁鼓堆山上。宋司马光亦曾偕州官游于泉旁祠下,并写了《鼓堆泉记》,赞美鼓堆泉“水极清洁,洞鉴毛发,盛寒不冰,大旱不耗,淫雨不溢。”鼓水灌田历史悠久,隋开皇十二年,临汾县令梁轨“凿山源,开鼓堆十二渠”(《直隶绛州志》)。解放前可灌田近万亩。解放后,经过挖泉疏渠,特别是建成了三泉水库及附属的5座水库,灌溉农田达54000亩。
鼓水属低温地下水,泉口水温达23℃,水质为硫酸一重碳酸钙钠型水,矿化度小于0.3克/升。泉水除灌溉外,水库还用来养鱼。已有鲤鱼、鲫鱼等10多种鱼在此安家落户。
此外,本县南岭、北山一带尚有30多个小泉。南岭红叶泉流量0.025立方米/秒,年来水45万立方米,其余水量甚微,有的濒于干涸。
地下水
分 布
根据地貌形态和含水层性质,全县地下水可划分4个大区和若干亚区。
基岩山区裂隙水区 吕梁山基岩裂隙水区分布于宁家坡、胡桑庄、西寺、老凹沟一带,面积46平方公里,冲沟裂隙溶洞特别发育,是境内地下水的主要补给区。泉水出露普遍,仅供人畜饮用,为重碳酸钙型水。
九原山裂隙溶洞水区。分布于古堆、清风庄、窑儿上一带,面积17平方公里。山西侧有鼓堆泉涌出,为中深埋岩溶极富水区。
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区 深埋极富水区分布于马壁峪洪积扇近顶部的北董、西南董、李家庄一带,地下水源于马匹峪的冲沟、吕梁山前大断层的侧向补给和降水渗入补给,水位埋深35~80米,越靠洪积扇顶部含水层越厚,含水层物质颗粒越粗,富水性越好,为重碳酸钙镁型水,矿化度0.26~0.51克/升,适于农田灌溉和人畜食用。
深埋富水区。分布于石门峪洪积扇中上部的南北范庄、涧西一带。地下水来源于吕梁山前大断层和石门峪侧向补给,其次是降水渗入补给,水位埋深20~70米。本区位于补给区,径流条件好,蒸发作用弱,水质良好。
深埋弱富水区,分布于洪积扇间洼地和小洪积扇上的西庄西北、乔沟头北部一带,水力特征表现为潜水,深井有承压性,水位埋深18~49.5米。
浅埋极富水区,分布于马匹峪洪积扇中部的梁村、光马、西行庄一带,接受洪积扇侧向补给,由北向南运动,含水层为中更新统洪积卵砾石,呈条带状分布,水位埋深22~31米。
浅埋富水区。分布于石门峪洪积扇边缘的泽掌、小聂一带,本区为洪积扇地下水溢出带,过去有黑虎泉溢出,接受石门峪洪积扇侧向补给,自北向南运动,水位埋深2.7~9米。
浅埋中等富水区。分布于洪积扇边缘的大聂、北苏村一带,接受洪积扇地下水侧向补给,由北向南运动,水位埋深一般为15~24米。
浅埋弱富水区。分布于扇间洼地和洪积扇边缘的小泽掌、北熟汾、王守庄一带,来源于降水渗入和洪积扇侧向补给,含水层在26.5~50米内。
山前倾斜平原孔隙水区总的规律是:由洪积扇顶部到边缘水位埋藏由浅到深,含水层物质颗粒由粗到细,由厚到薄,水量由大到小,水质由重碳酸钙镁型向重碳酸镁钙型和重碳酸一硫酸钙镁型过渡,矿化度也逐渐增加。
冲湖积平原孔隙水区 汾南三级阶地后缘深埋富水区。分布于北池、刘峪、阳王、郭家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87~129米,地下水主要来源于峨眉岭,通过断层侧向补给,水力表现为构造承压水。
汾南三级阶地深埋中等富水区。分布于万安、行云庄、宋温庄子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34~89米,来源于峨眉台地层间水,通过断层侧向补给,由东南向西北运动,排泄于汾河。
汾北三级阶地中深埋弱富水区。分布于古交永丰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22~35米。来源于马壁峪洪积扇和三泉水库的渗漏补给,由北向南运动,水力特征表现为浅层承压水。
汾北三级阶地浅埋弱富水区。分布于吉庄、南平原、乐利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5.8~19.4米,来源于降水渗入、三泉水库渗漏和九原山侧向补给,由北向南运动,排泄于汾河。该区水质较复杂,浅、中、深井含氟量均在2毫克/升以上,个别地方达到6毫克/升。
汾河低阶地浅埋富水区。分布于汾河一、二级阶地的木赞、店头、周庄、狄庄一带。水位埋深一般为4.7~7.9米。来源于降水渗入和三级阶地侧向补给,由南北两侧向汾河运动,水力特征表现为潜水。
浅埋中等富水区。分布于西韩、辛堡、中苏村、芦家庄、南关、横桥、樊村、周流一带,这一地区,富水程度有些相似,但含水层成因、岩性、地下水来源及水质各异。南关、横桥、樊村、周流一带,水位浅,位于地下水排泄区,水质不良,矿化度一般大于1克/升。
峨眉岭黄土丘陵孔隙水区 主要分布于杨家院、卧龙庄、刘峪岭一带,地质构造较复杂。卧龙庄、刘峪岭水位埋深都超过140米,在冲沟底部和断层附近,沿断层线普遍有泉水出露,地下水来源于峨眉台地层间水的侧向补给,其中西康,史家庄、卧龙庄一带为深埋富水区,杨家院、翟家庄、刘峪岭一带为深埋贫水区。
水 质
地质地貌对本县地下水质有明显影响。基岩裂隙水化学成分单一,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岩溶水在吕梁山区为重碳酸钙型水,矿化度小于0.5克/升,在九原山区为硫酸一重碳酸钙钠型水,矿化度小于1克/升。松散岩类孔隙水化学特征较复杂。潜水由北向南到汾河变化规律依次为重碳酸钙型一重碳酸镁型一重碳酸钙钠型。矿化度小于0.5克/升-0.5克/升一1~3克/升。由南往北到汾河,水质为重碳酸钠型一重碳酸一硫酸钙钠型,矿化度小于1克/升l-1~3克/升。在汾河以北,承压水由北向南到汾河依次为重碳酸钙型一重碳酸一硫酸钙镁型,矿化度0.5克/升一1克/升。在西马村、董村一带,由于受地热的影响,水质为硫酸氯钠型或氯钠型,矿化度董村为1.6~1.7克/升,西马村为7克/升左右,为高矿化度水。
土 壤
褐 土
褐土是本县分布最广泛的一个土类,面积745129.6亩,占总土地面积的85%,分为5个亚类。
淋溶褐土
淋溶褐土面积仅225亩,分布在马首山海拔1315~1438米处,土层较薄,仅14厘米,有机质含量5%~7%,土属为砂岩质淋溶褐土。
粗骨性褐土
面积49997亩,分两个土属。石灰岩质粗骨性褐土,分布于北部吕梁山区,面积47561亩,土层较薄,石灰反映强烈,农业生产难以利用,可发展林牧业生产。片麻岩质粗骨性褐土,为吕梁山海拔700~1100米地带的土壤类型,面积2436亩,分布于北张乡及泽掌镇管辖的吕梁山区。
山地褐土
面积11528亩,分三个土属。黄土质山地褐土,是本县吕梁山中下部主要土壤类型,面积5214亩,主要分布在北张乡土地庙一带。耕种黄土质山地褐土,面积648亩,土层深厚,主要分布在胡桑庄一带。耕种红黄土质山地褐土,面积5667亩,主要分布在泽掌镇的张家庄、西寺、东照、老凹沟、乔沟头的清廉洞,海拔840米处,土体干旱,植被覆盖较差,宜种植耐旱树木和草种,也可作为牧地。
褐土性土
面积201899.9亩,5个土属。黄土质褐土性土,分布在九原山一带,面积3403亩,土体干旱,通体石灰反映强烈。耕种黄土质褐土性土,是本县褐土性土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一个土属,面积124894亩,主要分布在峨眉岭与九原山的大部分地段,缺水干旱、土地瘠薄,为本县低产土壤之一。耕种沟淤褐土性土(俗称绵土),面积9944亩,分布于汾南丘陵沟壑及吕梁山下李家庄、光马沟下部。土壤质地适中,耕性好,宜耕期长,养分有高有低,产量高低悬殊甚大。耕种洪积褐土性土,分布于北张乡、泽掌镇洪积扇的中下部,面积59458亩,土体中含有砾石、料姜,表土质地多样,耕性较好。耕种灌淤褐土性土,面积4199亩,分布在北董村洪积扇中下部,地下水源丰富,有机质含量达2.23%,肥力较高,为高产土壤。
碳酸盐褐土
面积481478亩,3个土属。耕种黄土质碳酸盐褐土,面积2222亩,分布在汾南刘峪岭、西康岭、文侯岭一带,土体干旱,肥力中等,质地适中,宜耕期长,适合小麦栽培。耕种洪积碳酸盐褐土,面积31777亩,是北张乡洪积扇下部及山前倾斜平原一带主要土壤类型,有机质含量高,质地适中,适种范围广,现以小麦种植为主。耕种黄土状碳酸盐褐土,分布在平坦宽广的南塬北坡,面积447479亩,有机质含量较高,耕性良好,适种性广,产量较高,是本县主要农业基地。 草甸土
主要分布在汾河谷地,群众称下湿滩地,面积127092.6亩,土体湿润,肥力较高,有3个亚类。
褐化浅色草甸土
俗称垆土,分布在泽掌、三泉、辛堡、西韩、西横桥、孙家院、台上、樊村一带,面积50712亩,该地区早年地下水位较高,近年水位下降,土壤脱离地下水影响,向褐土发展。该土耕性好,肥力较高,种植广泛,产量也较高。
浅色草甸土
面积45432亩,土属为耕种浅色草甸土。主要分布在汾浍河槽一带。此土养分含量高,保水保肥性能强,属高产土壤。
盐化浅色草甸土
面积30947.5亩。其中,硫酸盐盐化浅色草甸土,面积30746.5亩,主要分布在汾浍一级阶地低洼地带,如周流、南李、南关、站里、张庄等地,排水不畅,致使盐分在表土聚集。该土质较好,养分含量也不低,生产潜力较大。只要进行综合治理,一定会收到良好效果。氯化物硫酸盐盐化浅色草甸土,俗称碱地,面积仅201亩,分布在城关镇站里村。
沼泽土
面积1457亩,分布在三泉、南王马、桥西等地的低洼地带,一个亚类,土属为耕种沼泽土。此土因常年或季节性积水,土壤经常为水分所饱和,处于还原状态,形成明显的潜育层。该土养分含量高,有机质含量在2.1%以上,质地适中,耕性良好,水源充足,适种莲菜、芦苇,是本县莲菜的重要产地。
本县1985年曾对全县土壤进行了一次普查,资料证明,本县土壤质地良好,但肥力不足,耕作层有机质含量偏低,全县有53.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中等级别,有37.8%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为低等级别,含氮量在O.075%~0.1%以下的中等和低等级别土壤占到90.3%,速效磷含量5~10PPM以下的中等级别和低等级别土壤占85.8%,缺磷面积比较大。缺肥的面积在80%~90%。另外全县还有95407亩上紧下松的沙型、夹沙型、夹石型土地,土体渗漏水肥,贫瘠低产。沿峨眉岭的沟壑区和吕梁山前的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因此,需要采用多种方法和措施,增加有机肥料的施用量,科学施用无机肥料,采用合理的轮作制度以及因地种植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农业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