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师虎簋》--铜器年代考证(1)

(2008-09-15 18:04:31)
标签:

杂谈

分类: 铜器考证

              关于《师虎簋》

                   ——铜器年代考证(1)

    在西周年、月、月相、日干支俱全的六十余件铜器中,师虎簋实在是一件承上启下有关键作用的铜器,我们就首先说一说。

    铭文载《西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出版社,简称《铭文选》)240,

    又载《中国文物精华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简称《精华辞典》)0378,

    又载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文物出版社,简称《大系录》)58.

    铭文记:隹元年六月既望甲戌。

    主要的考释点应该是两个:元年的王,具体是谁?既望具体指一天,还是指三天、五天、甚至八天?

历日的考释,得依据实际天象,再明白一点,就是每年的朔闰干支及合朔时刻。现代科技推算的准确朔闰表,记有小时(h)与分(m),我们用张培瑜《中国先秦史历表》(齐鲁书社1987年);利用四分术加年差分推算的朔闰表,合朔记有余分(1日940分),我们用张闻玉《西周朔闰表》(载《西周王年论稿》,贵州出版社1996年)。

    王国维先生影响颇大的《生霸死霸考》中引例“师虎敦(簋)”有这样的话:“惟元年六月既望甲戌。案:宣王元年六月丁巳朔,十八日得甲戌。是十八日可谓之既望也。”王先生断师虎簋铭文为宣王元年六月,又推断出“十八可谓之既望”。

    摊开宣王元年的实际天象比照一下,可见王氏是误断。

    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冬至日壬子,冬至月(子月)朔辛卯20h48m,(丑月)辛酉,(寅月)庚寅,(卯月)庚申,(辰月)己丑,(巳月)戊午21h33m,(午月)戊子,(未月)丁巳,(申月)丁亥……(见张培瑜《历表》)

    四分术朔闰表:正月辛卯686分,二月辛酉245,三月庚寅744,四月庚申303,五月己丑802,六月己未361,七月戊子860,……(见《西周王年论稿》281页)

    月相定点,定于一日,既望为十六,则必己未朔。对照天象,六月(巳月)己未361,或戊午21h33m。王国维先生算为六月丁巳朔,肯定计算有误。王氏用四分术推算,没有计算每年的误差,四分术“三百年差一日”。宣王元年历法已先天1224分,差不多两天。所以朔不在己未,而成了“丁巳朔”。王国维的“月相四分”就是在错误的月朔推算上建立的,一个月相就可以是三天、五天、甚至八天。如果将王氏的举证一一比照实际天象,你就不会相信什么“月相四分”了。

    与王国维截然不同,郭沫若《大系录》定师虎簋为共王器。怎么办?又来查对共王元年的天象,就可以明白了。共王年代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哪里找到共王元年?铭文告诉我们,六月既望甲戌,必六月己未朔。历术常识,日干支60日一轮回,朔日周期是31年一轮回。公元前827年(宣王元年)有六月己未朔,前推31年,公元前858年;再前推31年,公元前889年;再前推31年,公元前920年;再前推31年,公元前951年……都有六月己未朔。

   根据文献记载,综合考核,我们确定共王元年为公元前951年。是否确切?不妨考证一番。

  《历表》前951年:冬至日辛酉,子月辛酉08h41m,丑月庚寅18h50m,寅月庚申04h26m,卯月己丑13h53m,辰月戊午23h45m,巳月戊子11h02m,午月戊午00h25m,未月丁亥16h00m……

   四分术朔闰表:子月辛酉245,丑月庚寅744,寅月庚申303,卯月己丑802,辰月己未*361,巳月戊子860,午月戊午419,未月丁亥918……

    上年当闰未闰,故前951年:正月辛卯,二月辛酉,三月庚寅,四月庚申,五月己丑,六月己未*,七月戊子,八月戊午,九月丁亥……

    六月己未*,己未朔,有既望十六甲戌。这就是师虎簋历日之所在。

    这当然还是孤零零的“孤证”,还得前瞻后顾,联系文献与更多的铜器铭文。

   《史记》载,“穆王立五十五年崩。”《竹书纪年》载,“五十五年,王陟于祗宫。”

    共王元年为前951年的话,穆王55年则为前952年,穆王元年当为前1006年。《史记·秦本纪》张守节《正义》云:“年表,穆王元年去楚文王元年三百一十八年。”张守节看到的“年表”已不可考,但这个记载太重要了。我们知道,楚文王元年即周庄王八年,鲁庄公五年,合公元前689年。“三百一十八”不算外为三百一十七,加689,这就是穆王元年,合公元前1006年。张守节记载是可信的。

    铜器《牧簋》,铭文是:“隹王七年十又三月既生霸甲寅。”载《铭文选》260,又载《考古图》3.24,又载《大系录》58。月相定点,既生霸为望为十五,十五甲寅,必十三月庚子朔。即前1000年穆王七年,十三月庚子朔。

    查对《历表》前1000年实际天象,冬至日甲辰,子月乙亥23h55m,丑月乙巳19h09m,……戌月庚午23h18m,亥月庚子11h41m,闰月庚午02h19m,下年子月己亥19h00m,……

    查四分术朔闰表:建丑,正月乙巳684(乙巳19h09m),二月乙亥240,……十二月庚午530(庚午02h19m),十三月庚子86*(己亥19h00m)。

    十三月庚子*,就是牧簋历日之所在。《历表》己亥19h,分数大;四分术庚子86,分数小。两者相差无几,不能仅凭干支理解为一日之差。干支记整数,合朔得记余分。己亥19h,距庚子就5小时;庚子86分,距己亥也就两小时多。940分为一日,39·17分合1小时。

    铜器《走簋》,铭文是:“隹王十又二年三月既望庚寅。”载《铭文选》228,又载《西清续鉴甲编》12.44,又载《大系录》61。穆王十二年即前995年。既望十六庚寅,即乙亥朔。

    查对《历表》公元前995年:冬至日辛未,子月丁未07h35m,丑月丙子18h40m,寅月丙午04h30m,卯月乙亥*13h23m,辰月甲辰22h07m,巳月甲戌07h43m,……

    四分术朔闰表:子月丁未84,丑月丙子583,寅月丙午142,卯月乙亥*641,辰月乙巳200,……

卯月乙亥*,即走簋历日之所在。

    铜器《望簋》,铭文是:“隹王十又三年六月初吉戊戌。”载《铭文选》145,又载《大系录》80。穆王十三年即前994年。初吉为朔,不作别的解释。

    查对穆王十三年天象,《历表》前994年:冬至日丙子,子月辛未09h10m,丑月庚子20h34m,寅月庚午05h49m,卯月己亥13h43m,辰月戊辰21h21m,巳月戊戌*05h34m,午月丁卯15h10m,未月丁酉02h47m,申月丙寅16h58m,酉月丙申09h51m,戌月丙寅04h42m,亥月乙未23h58m。

    四分术朔闰表:子月庚午928,丑月庚子487,寅月庚午46,卯月己亥545,辰月己巳104,巳月戊戌*603,午月戊辰162,未月丁酉661,申月丁卯220,酉月丙申719,戌月丙寅278,亥月乙未777。

    实际用历:建子,正月庚午,二月庚子,三月己巳,四月己亥,五月戊辰,六月戊戌*,闰六月丁卯,七月丁酉,八月丙寅,九月丙申,十月丙寅,十一月乙未,十二月乙丑。

    文献《穆天子传》记录有详细的穆王西征的历日,也就是穆王十三年、十四年西行的整个历程。“实际用历”就是源于《穆天子传》的记录。《穆天子传》载:季夏丁卯,孟秋丁酉,孟秋癸巳,(仲)秋癸亥。援例,指朔日。“季夏丁卯”即(闰)六月丁卯,“孟秋丁酉”即七月丁酉,与前994年天象吻合。“孟秋癸巳”,“(仲)秋癸亥”,与穆王十四年前995年七月癸巳朔、八月癸亥朔吻合。请参考《穆天子西征年月日考证》,载《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又收入《古代天文历法讲座·附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8·1).

    铜器《伯克壶》,铭文:“隹十又六年七月既生霸乙未。”载《铭文选》298,又载《考古图》4.40,又载《金文通释》170。穆王十六年即前991年。月相定点,既生霸为望为十五。十五乙未,必辛巳朔。考证,是否有前991年七月辛巳朔。

    查对《历表》,前991年:冬至日壬辰,子月癸未13h24m,丑月癸丑08h15m,寅月癸未01h37m,卯月壬子16h30m,辰月壬午04h30m,巳月辛亥13h56m,午月庚辰*21h32m,未月庚戌04h46m,申月己卯12h30m,酉月戊申21h59m,戌月戊寅09h21m,亥月丁未22h52m。

    四分术朔闰表:子月癸未582,丑月癸丑141,寅月壬午640,卯月壬子199,辰月辛巳698,巳月辛亥257,午月庚辰*756,未月庚戌315,申月己卯814,酉月己酉373,戌月戊寅872,亥月戊申431。

    实际用历,正月癸未,二月癸丑,……六月辛亥,七月辛巳*,八月庚戌……。“午月庚辰21h32m”,合朔在夜半,据辛巳仅两个半小时。司历定为“辛巳朔”,这就是《伯克壶》历日之所在。

    铜器《此鼎》《此簋》,铭文:“隹十又七年十又二月既生霸乙卯。”《此鼎》载《铭文选》422,又载《精华辞典》0322;《此簋》载《文物》1976年5期40页,又载《精华辞典》0402。月相定点,既生霸为望为十五。十五乙卯,必辛丑朔。即穆王十七年十二月辛丑朔。

    查对《历表》,接续前991年为前990年朔闰:冬至日丁酉,子月丁丑14h28m,丑月丁未07h46m,寅月丁丑01h52m,……戌月壬申23h55m,亥月壬寅*10h30m,闰月辛未22h29m。

    四分术朔闰表:子月丁丑927,丑月丁未486,寅月丁丑45,……戌月癸酉277,亥月壬寅*776,闰月壬申335。

    实际用历:正月丁丑,二月丁未,……十一月壬申,十二月辛丑*,闰月辛未。十二月辛丑朔*,与《伯克壶》历日接续,这就是《此鼎》《此簋》历日之所在。

    铜器《录(录见)簋》,铭文:“隹廿又四年九月既望庚寅。”铜器《录簋》由国家博物馆收藏。《中国历史文物》2006年3期有王冠英、李学勤先生的介绍文字。历日吻合穆王二十四年前983年实际天象。月相定点,既望为十六。前983年九月癸亥朔,十六戊寅。录簋书戊寅为庚寅,取庚寅吉利之义。详见《录簋及穆王年代》,载《中国历史文物》2007年4期36页,又收入《古代天文历法讲座·附录》261页。

    更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铜器《善夫山鼎》,铭文:“隹卅又七年正月初吉庚戌。”该器载《铭文选》445,最早见《文物》1965年7期。记为“37年”,可称之为“高年器”或“高龄器”,历日最便于考察。有专家断为厉王器,因为厉王有三十七年。而历日唯合穆王三十七年。穆王三十七年即前970年。

    查对《历表》,前970年,冬至日壬午,子月辛巳08h12m,丑月庚戌*19h46m,寅月庚辰08h08m,卯月己酉21h12m,……

    四分术朔闰表:子月辛巳538,丑月辛亥*97,寅月庚辰596,卯月庚戌,……

    实际用历:建丑,正月庚戌*,二月庚辰。四分术辛亥97分,余分小,司历定为“庚戌朔”。《关于善夫山鼎》一文最早载《中国文物报》1989年10月20日,又收入《铜器历日研究》61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5月版)。

    以上诸多铜器及文献的考证让我们明白:周穆王在位五十五年的确切年代是公元前1006年—前952年,共王元年为公元前951年;月相定点,定于一日,初吉为朔,既生霸为望为十五,既望为十六。

                                                      2008年9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