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学生时代读《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总感到中间“與地之宜”有些别扭,失去了骈对的韵味,与上下都不能协调。身边的同学也有同感。虽不知其所以,当时也幷不深究。
什么问题一旦郁积于心,总想有个解开的时候。于是便留心起来,渐渐地总算有了个头绪。原来,“與地”应该是“輿地”,问题也就涣然冰释了。
《史记·三王世家》有“臣昧死奏舆地图”,《淮南衡山列传》有“左吴等案舆地图”,《史记》三家注引用“舆地志”几近二十处,《汉书》《后汉书》均有“舆地图”,梁顾野王有《舆地志》,清代光绪中胡思敬辑有《问影楼舆地丛书》,1903年邹代钧主编有《中外舆地全图》……“舆地”如同“鸟兽”,实为连用,非“與地”可明。
“與”,当视为“兼职”的字。“與”兼有“輿”“舉”的职能。“與地”即“舆地”,“选贤與能”即“选贤舉能”。
“與”与“舆”,古同音,声韵皆同,自可通用。“舆”写作“與”,也就平常。古籍中例证不少:
《左传·昭公十四年》“欲立著丘公之弟庚與”。“與”本作舆,阮元校作“庚舆”。
又,《左成十一》“且与伯與争政”。陆德明《经典释文》“與,本亦作舆”。
又,《山海经·中山经》“苦山之首曰休與之山”。郭璞注“與或作舆”。
又,《山海经·北山经》“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郝懿行笺疏“《太平寰宇记》引此经作敦舆山”。
又,《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驰我君與”。旧校:“五臣本與作舆”。
又,《左襄二》“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陆德明《释文》“舆,本亦作與”。
又,《周礼·大司乐》“函钟为宫”。郑玄注“舆鬼之外”。陆德明《释文》“舆,本亦作與”。
古籍中,“舆”常误作“與”。如,
《通鉴·宋纪》“许公舆诈称桂阳王在新亭”,《金楼子·说蕃篇》“刘休范……秘与……许公舆谋之”,而《南齐书·本纪第一》作“休范既死,典籖许公與诈称休范在新亭。”“许公舆”误作“许公與”(见朱季海《南齐书校议》第2页)。
值得注意,舆地即地舆,同义复词组合时可前可后。《辞海》释“地舆”:大地,地载万物,故比之以车舆。《淮南子·原道训》:“以地为舆,则无不载也。”熊曜《琅琊台观日赋》:“倾地舆而通水府,汲天盖而骇长鲸。”
这说明,舆-地,地-舆,两个名词组合成复词,同“鸟兽”的组合关系是一样的。“鸟兽之文”、“舆地之宜”组成骈对,才真正体现出古人的文风。
再读《说文解字·叙》,“视-鸟兽之文-舆地之宜”,就有十分畅达的感觉。
又,《逸周书·大聚》有“相-土地之宜-水土之便”,句法全同。
又,《礼记·礼运》有“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句型一致。
又,《荀子·劝学》有“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说文解字·叙》这一句引自《易·传》,《荀子》似乎也是化用《易·传》而来。
不难明白,“视—鸟兽之文-舆地之宜”当是古语的常用句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