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有空,观看了两集《大国重器》,感觉不错,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不错,并且题材新颖,一改过去只关注历史文化的惯性思维,给我们一耳目一新的视觉享受。为电视同行叫好,为电视同行自豪。
了解一部作品,最直接的路径是导演的创作手记,就像我年前创作《大美中国》一样,边创作,边写创作手记,对观众了解作品是很有帮助的。以下是《大国重器》总导演刘宝恒先生的创作手记,与诸位同行共赏。
《大国重器》【创作手记】 作者:刘宝恒
“不一样”的召唤
2012年7月初,六集纪录片《大国重器》经过几番磨砺,终于准备开拍。当我历尽辛苦请到国内的几位纪录片资深导演加盟节目组时,我的一句“我们要做一个不一样的片子”,激发了几位导演的冲动和想象力,这句话象一根魔绳把他(她)们和《大国重器》节目,牢牢的捆在了一起,从此,不离不弃。
“不一样”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就是一件让我们难上加难的事儿。于是,当下国内外的优秀纪录片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样本。
最终我们达成共识:首先,这是一部以记录当下中国装备制造正在发生的人的故事和机器制造的故事,也就是“记录现实的纪录片”,不是回顾历史的文献片,也不是宣传式的行业专题片;其次,影像风格要大开大合,雄浑壮阔与精到细微有机结合;第三,以每集三个装备制造重大项目顺序展示为每一集片子的结构方式,方便和充分的展示工业制造之美。第四,采用国际流行叙事方式和语言风格,不溢美,不喊口号,诚实表达,娓娓道来,将全球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及装备制造大背景与人物故事、制造细节完美融合。第五,镜头拍摄要以细致动感人所未见的视角,弘扬中国产业工人的奉献和创造精神,讲述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第六,让制造业的内行看人物故事的“热闹”,让外行的普通观众看些制造的“门道”,揭秘、探秘、解密,让每个人都感兴趣。
从2012年的盛夏七月到2013年的腊月隆冬,几位导演沐风栉雨,殚精竭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走进中国20多个省市的近30家装备制造企业,拍摄了近300个小时的影像素材,采访了上百个人物及专家,这些用心血凝聚的每一个镜头最终成为一部“不一样”片子《大国重器》的根基。
2013年的春节过后,最困难的解说词写作及其剪辑,成为这部片子难以想象的磨砺,并形成对导演的终极考验。
作为总导演,2012年两个月的前期采访,奠定了篇章结构的大体思路,确定了歌颂中国装备制造的创新成就,歌颂中国工人的伟大创造,充分展示制造细节的总主题。之后,着手进一步确定片子的结构方式,片头的主题阐释、片尾的制造展现、亲自执笔引子的解说词写作,片花的主题词设计及写作、宣传片的主题把握及解说词写作、制作等,并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不断琢磨,精雕细刻,最终呈现了一套不一样的整体风格。
对于每一集的导演,结构的搭建,故事的表现,镜头的剪辑,内容的取舍,还有最难的解说词写作,都前所未有的困惑着他(她)们。因为,工业制造题材真的陌生,陌生到写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解说词,每一个数据,每一个情感或国家意志的表达,每一个上下勾连的小细节和大背景的融合,都遍查资料,都费尽心思,每一句有味道有内涵的解说词,都让我们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之后,击节而咏,破茧而出。现在,整个六集的解说词,每一句几乎都是大家智慧的凝结,每一句都深深刻在我,及其导演的脑海,因为,每一句都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锤炼,有的已经成为剧组人们津津乐道的名言。
整整八个月,吃住在剧组,每天晨昏颠倒,每天争论不休,每天都有共识,每天都有警句,每天都有精彩。2013年盛夏七月,总导演亲自完成了国内几位著名专家的采访后,在所有导演和剧组统筹贾祯等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六集《大国重器》终于日渐成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