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昨夜朱楼梦,今朝水国吟”该怎么解?

(2015-07-15 08:04:53)
标签:

洪升长生殿

红楼梦

红学

时评

杂谈

      有篇鬼派的帖子,据说点击量已经过15万。然而这么高的点击量,回帖却不足600,究竟灌了多少水进去也瞒不过明眼人去。

http://s5/mw690/001ovezazy6TErlsHS454&690

        该鬼徒开场也倒蛮实诚:题目有标题党之嫌,但是这年头,语不惊人无人问,为了拉人气,也只有腆着脸拼了。何况这年月本来读经典的早已不多了,不弄点噱头出来,谁稀罕搭理你啊!

        那这位鬼徒到底是不是在忽悠人、推鬼书、赚噱头呢?从今天起,不才便来拜读拜读他鬼扯谈,也顺便给他把把脉。

 

          红楼指的古代那些朱门大户、侯门公府人家,因为其家里的楼房啊大门啊,都刷了朱漆,是红唐唐的,所以才叫红楼,或叫朱门。

        这鬼徒起篇引了这么一段,大家觉得如何?

          朱门倒是很靠谱,毕竟老杜的“朱门酒肉臭”也是千古绝唱。可是红楼也这样解,就难免生拉硬靠了。

          小杜的“多少楼台烟雨中”为何不用“朱楼红楼”呢?

       “小楼一夜听春雨”、“小楼昨夜又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山外青山楼外楼”、“独倚望江楼”、“伫倚危楼风细细”、“此地空余黄鹤楼”、“山雨欲来风满楼”、“无言独上西楼”、“何处相思明月楼”、“楼高不见章台路”、“明月楼高休独倚”……这么多的名句不见一处“朱楼”“红楼”,就连苏轼用的也是“转朱阁”而没用“朱楼”。

         再看看故宫里有几处总说红楼?圆明园颐和园又有几处常言红楼?

           所以,古人看楼应重其高而不重不色。再者通体红色的楼房也不美观。

         那么《红楼梦》的作者还要用“红楼”呢?

         红,不只是红色这一种普通意象,还可以指繁华。又比如“大红大紫”“红火”,显然都不能当做“红色”来看。

         而且“红楼”在书中的出现在“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处,结合“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之言,典型的“人生如梦”之寓,取着繁华褪尽之意,照应着书中败落的大基调。

            故而,该鬼徒引用过来,不过是“将错就错”,借撑门面而已。

            

          此徒又虚化出一段狄公和元芳的对话,搞了一段无稽穿越。这样的文学创作虽然比较能迎合当今尘世的浮躁空乏,但却对《红楼梦》这样一部巅峰作品无疑是一种“恶搞”。

            狄阁老:(微笑道)朱,就是红;红,就是朱。
           显然与前面引用“朱楼红楼”之文一样,还是表面俗解。

           

           而他将“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的解读为“朱=朱明,水=大清”也并不高明。

           且看此诗第三句“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显然是爱情,与悼明骂清不大沾边儿;末句“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又道出了作者的一番特殊情怀,也即曾经的那段值得缅怀值得钦敬的爱情故事不应该被遗忘。

           这首诗中只有第二句“岛云蒸大海,岚气接丛林”较为费解,好似前后不通,静心想想却会发现,其实这一句是解释“水国”的。毕竟做这诗的那位洋美人住在西海沿子上的“真真国”,一个岛国。

          当然这样一解释,也就隐掉了“水国”的真实所寓。且看宝琴之言“我八岁时节,跟我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谁知有个真真国的女孩子,才十五岁”,就连这么个洋美人儿也是和园中姐妹一般的年纪,显然不能匆匆看过。

          书中一切人事如果皆指向玄杨,那么这杨美人自然也不例外。她十五岁做“今宵水国吟”其实是在隐写玄宗悔泪满面杨贵妃血泪盈盈,也即“水国=泪海=悔泪=血泪”,“十五”为天宝十五年马嵬兵变之隐。

          这样来看“昨夜朱楼梦”,显然也是在写曾经繁华曾经的辉煌都已经成为黄粱一梦、远去不再了。这句中之情岂是“朱明大清”之解所能比拟的?

 

           接下来,这鬼徒又抛出“贾宝玉怡红公子,看到'红'就喜欢,其实是看到'朱明'的就喜欢”的鬼论来。真是如此么?真差出千里去了!

           此书为闺阁立传,宝玉却是此书的中心,大家说宝玉和这闺阁之间是什么关系?当然,宝玉=闺阁。

           然而为了让诸艳围绕在宝玉身边,作者不得不把宝玉画为男身,那么如何才能让他跟“闺阁”之间关联起来呢?当然就是一再暗示宝玉实为女儿了!所以宝玉才爱红、爱吃胭脂。

           可惜长久以来大都把宝玉的这点毛病解释为好色好淫,岂不太俗眼了些?

           当然不才之论也会被拒之千里之外,好在书中这类隐写还有很多。宝钗的“不爱花啊粉的”和湘云的爱着男装等也都是一样的隐写之术。

          

           明朝灭亡多惨烈啊,前有李自成张献忠作乱,后有满清大屠杀,加之天灾瘟疫,尤其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被农民军追杀了,又被满清刨根。

           明朝的灭亡真的惨烈么?

           脑补一下明朝那点事儿:英宗时期宦官王振擅权却为明代以后的政治生活留下了阴影,从英宗至明灭亡,明政府多次出现宦官专政的事例,成为明朝政治的一大特点。用得上“惨烈”么?所以这是典型的夸张解读!

              再看他着落来着落去着落出了“尤其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上面来了,这还是悼明么?俨然是在“挟朱明天子以令诸侯接受其悼明鬼说”嘛!

              何况明朝后世之君:英宗9岁即位38岁死;景宗30岁死;宪宗好方术,溺于女色;孝宗36岁死;武宗好逸乐,贪女色,是明朝有名的荒唐皇帝,因荒淫过度,死时31岁;世宗前期颇有一些作为,但后期荒淫无度,政治腐败,多次爆发农民起义,因服丹药中毒死;穆宗死时36岁;神宗亲政后,深居宫中,荒淫享乐,政治腐败;光宗贪财好色、淫欲过度,即位当天就病倒了,后因服用丹砂过度而亡,时年39岁;熹宗政治腐败,在位时任用宦官魏忠贤,致使后金乘机攻占沈阳,死时年23岁;崇祯性多疑,刚愎自用,景山自缢身亡,时年35岁。

            显然没有一个成器的,根本没有悼的必要。再者康永乾也算是盛世,也没有骂的必要,此等鬼说无疑是借狭隘至极的民族主义宣扬自己的红楼谬论

   

          作者不得已,以他那如椽巨笔,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真真假假地玩起了文字游戏。

        这也太小视作者了。作者之隐只不过是取奇并非怕事:

          http://s10/mw690/001ovezazy6TEAR2GcV09&690
        

           一边写一边哭,写书人在哭,批书人在哭,观书人也在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最后书写完了,眼泪也哭干了。

          典型地连作者和批书人的真实关系还没有理清楚。此书乃石头所刻回忆录、悔恨录,所以作者=石头,批书人=真作者=解梦人。这才是“自执金矛又执戈,自相戕戮自张罗。茜纱公子情无限,脂砚先生恨几多”之批的真实所指。

           字字看来皆是血”是因为书中句句都通着杨贵妃的舍身大义;

        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是在暗言批书人脂砚斋=作书人,衬显书写得太感人;

         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俨然是游戏笔墨,依然衬显此书写得感人。

 

             谁知道八十回后,依然被朝廷封杀,使得后人更加难以发掘出《红楼梦》的真相。

          这位鬼徒根本未识金镶玉,没看透红楼梦八十回的完整性,更远远没有品出作者“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的无上妙术。

          作者用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千皴万染之法将马嵬兵变写了一遍又一遍,其间人人互通互补,终于仿《女仙外史》奇妙地为杨贵妃做了一部《忠义传》,并借“”鉴世。

          此等妙处,岂是鬼党这些居心叵测之人所能看到的呢!其心不够干净,自然眼中所观之物也不够高洁!哗众取宠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