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陆战十大明星兵器系列之七——德国“黑豹”式坦克

标签:
二战陆战十大明星兵器德国黑豹坦克 |
分类: 历史回眸 |
文/大漠单骑
本文为大漠单骑原创首发,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如需转载请务必取得本人同意,或得到本人投稿授权再使用。
二战的始作俑者德国是靠“闪击战”打下大半个欧洲的,而“闪击战”的主角是坦克,二战陆战十大明星兵器应有德国坦克的一席之地,这也因为本榜入选兵器主要从技术角度考量,与意识形态无关。按说德国坦克中虎式坦克名气最大,无奈其数量太少总战绩有限,而且虎式坦克的毛病和它的长处一样突出,是一款性能不甚均衡及可靠的坦克,有浪得虚名之嫌,不符合本榜入选条件;按实战表现看德国3号、4号坦克也十分抢眼,毕竟二战前期席卷欧洲大陆的主力坦克就是它们,但3号、4号坦克性能一般,到二战中后期更无优势可言;综合来看,还是德国的黑豹式坦克更具有“明星”范和上榜实力,因为其不论产量、性能、战场作用、总战绩等方面在德国各型坦克中都是名列前茅的。
德国黑豹式中型坦克基本参数:战斗全重 45.5吨,装备1门口径75毫米火炮/70倍径、2挺7.92毫米机枪、1挺7.92毫米高射机枪,12缸V型水冷汽油发动机、功率650-700马力,最大公路时速55公里,最大越野时速30公里,公路最大行程250公里,爬坡度30度,乘员5人。黑豹的自重不小,严格讲应划归重型坦克,只是与56吨的虎式重型坦克比才显得“苗条”些。黑豹坦克体现了德国精工制造的最高水平,当时德国的机械工业尤其是汽车业可是全球领先的。
可以说黑豹式坦克专门是为应对苏联T34型坦克而打造的。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军装甲兵团在突击苏联西部的作战中碰到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苏军T34中型坦克,其优秀的综合性能让德军感到莫大的压力,在德军坦克中属先进的3号、4号坦克与T34坦克相比已然过时,更别提落后的1号、2号坦克了,而且这些德国货基本都属于轻型坦克(5.4吨—20吨),这在德国上上下下引发“T34危机”。1941年11月,希特勒下令迅速制造一种能够对付苏军T34的新型坦克,下面就赶紧忙乎。1942年5月,德国军工部门和军方对戴姆勒·苯茨公司、曼恩(MNA)公司各自研制的样车开始进行测试,一致认为曼恩公司的设计更好,希特勒也点头认可,并下令从1942年12月开始投入生产,1943年1月黑豹坦克陆续出厂。急欲征服世界的德国对敏捷凶狠的猛兽情有独钟,新型坦克被命名为“黑豹”式中型坦克,也称为5号坦克;而稍早定型的6号坦克被命名为“虎”式重型坦克(用来应对苏军KV-1重型坦克),不过仅生产了1355辆。
黑豹式坦克的设计主要参照苏联T34/76型坦克,缴获苏军完好的坦克成了仿制的实物样本,德国人照葫芦画瓢也算抄袭得有模有样,如采用T34的大功率发动机、宽幅履带以及倾斜装甲等等。由此,黑豹坦克成为德国第一款采用倾斜装甲板的坦克,以至外形都酷似T34坦克,只是放大了一号。但汉斯毕竟是汉斯,玩机械绝对是大拿,黑豹坦克除了具有T34的优势外自身的闪光点也不少:一是火炮威力大,采用75毫米的口径虽不算大,可具有70倍径,属于超长身管,初速达到惊人的1120米/秒,弹道平直,射程和威力超群;二是越野性能强,采用双扭杆独立悬挂装置、交错重叠式负重轮,增强了复杂地形的快速通过能力和平稳性;三是动力充沛,采用迈巴赫HL210/230发动机,功率从初始的650马力提升到700马力,加速、爬坡性能出色;四是率先装备了夜视器材,驾驶员、车长、炮长均有红外线夜视仪用于驾车、观察和瞄准,增强了全天候作战能力。从设计指标看,黑豹式坦克确实不错,但也有不足,主要是侧面装甲较薄,汽油发动机耗油量太大,中弹后易起火等,而测试时间过短也为日后频出故障埋下伏笔。
黑豹坦克由曼恩公司、戴姆勒·苯茨公司、汉诺威公司、亨舍尔公司、德格马公司等多家厂商同时制造,累计产量却只有6042辆,不过二战期间德国各型坦克总产量才27314辆,其中产量最大的4号坦克是8500多辆,黑豹坦克已是排名第二的“大户”了。如果先看了美国、苏联的坦克生产线,再看德国的就足够虐心,与美苏源源不断的坦克生产相比,到德国那差不多就像在费力挤牙膏,越到战争后期越难产。可以说黑豹坦克将苏联T34坦克的诸多硬指标都学去了,唯一没学会也没法学的是生产能力这个软指标(战争期间T34坦克生产了56000辆)。二战德国为何十分依赖“闪击战”?因为其国力也只能支撑短期的“闪击战”,德国相继占领欧洲、北非众多中小国家已是力有不逮,可又贪心不足蛇吞象,偏偏选择拥有广袤国土和丰富资源的苏联开战,最终撑死自己。因为这战争一旦进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德国有限的物资人力资源、狭浅的战略纵深、无安全的大后方等诸多不利因素相叠加,根本无法与体量庞大的对手长期博弈,耗不起的德国注定也赢不了这场战争。
要说这希特勒的偏执是出了名的,光想着“吃鸡”不想着付钱,唯武器论的他对黑豹坦克的作用以及首次参战期望值甚高,以致捡了芝麻丢了西瓜。1943年7月爆发的规模宏大的库尔斯克战役,这本是德军精心准备的战略决战,即“堡垒”作战计划,胜败关乎苏德战争的走向。可希特勒一再命令已完全做好准备的德军延后发起进攻的时间,就是为了等待从生产线下来的250辆黑豹D1型坦克运往前线。这反而让苏军有了充裕的时间掌握德军的战略意图以及做好决战准备,最后还是苏军先发制人突然进攻,使德军部署的进攻完全失去了突然性以及最有利的时机。
库尔斯克战役是黑豹坦克成规模的首次参战,其实战表现对德军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黑豹坦克的作战性能确实优秀,尤其是70倍径的超长身管火炮以及先进的火控系统,射程远、打得准、射速高、穿甲能力强,1000米开外就能轻松击穿苏军T34坦克装甲,在2500米开外还能击毁T34坦克,而苏军T34/76型坦克的76.2毫米火炮(41.2倍径)在同样距离上却打不动黑豹坦克。加上德军坦克手训练有素,在坦克对战中明显占上风,德军一个黑豹坦克大队(每大队96辆黑豹)参战仅7天,就击毁苏军坦克268辆,黑豹坦克与苏军坦克的战损交换比在1:7以上。忧的是黑豹坦克的可靠性不高,频出机械故障,不是发动机烧了,就是减速器坏了,有约半数坦克没上战场先趴窝了。德军由于急需新型坦克,从开始下令研制黑豹坦克到批量生产仅一年时间,没有经过必要严格的测试环节就仓促上阵了,违背客观规律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库尔斯克战役最终是苏军获胜,虽然苏军坦克的损失大大多于德军,但苏军坦克的数量是德军的近三倍,苏军坦克集群采取高速接敌打近战的战术,抑制黑豹坦克的射程优势,以多打少最终依靠坦克的绝对数量压倒了德军,到战役结束德军的250辆黑豹坦克只剩下了43辆,黑豹坦克的“处子秀”只能打50分。
在库尔斯克战役之后,德国军工系统亡羊补牢,针对黑豹坦克暴露出的问题一一进行改进:换装HL230发动机,加大马力,增加可靠性;加强发动机及燃油系统部位的防护,减少中弹后起火的可能性;增加正面装甲厚度,车体两侧安装装甲裙板等等,改进后的坦克定名为D2型,生产了600辆。之后又改进变速箱、转动装置,强化负重轮结构等,定名为A型,生产了2200辆,较多的用于东线战场和诺曼底战役。对黑豹坦克的改进一直在持续,到1944年3月又推出G型,G型是黑豹坦克中产量最大的,生产了3126辆,其主要改进是增加了“三防”设备;加强了顶部、侧面装甲;重新设计了车体舱门、火炮防盾、排气装置等。1945年5月希特勒行将灭亡之前,黑豹坦克又搞出F型,换装了新型炮塔,增加了装甲厚度,可只造了20辆战争就结束了(当时更新型的黑豹2型坦克也已造出样车)。这样黑豹坦克将实战当成测试不断地改进调整,其性能日臻完善,可靠性也大大提高。过往对黑豹坦克的吐槽,其实主要是指库尔斯克战役时期的D1型,1944年之后的黑豹坦克已是改头换面,与那时不可同日而语。
对一款兵器优劣的评价,尽量不要先入为主或带主观色彩,过分夸大或过分贬低都是不客观的。比如为了突出黑豹坦克如何了得,就选取某个战例或某个王牌坦克手、一战或累计击毁多少敌方坦克加以说明。可如此难免会以偏概全,因为类似优秀的战例或王牌坦克手,苏联也有,美国也有,就是用同样的武器,不同的人可以用到极致,也可以用到极烂。所以看一款坦克,一定要看其技术指标以及综合性能,包括性价比、出勤率等因素,还不妨听听敌方如何评价。
1943年7月,美英联军自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这是二战中美军地面部队首次进入欧洲战场,山姆大叔和老约翰很快见识了德国黑豹坦克的厉害,在太平洋战场和印缅战场所向无敌的美制M4谢尔曼中型坦克算是碰上硬茬了,且看美国人英国人怎样评价黑豹坦克。美军M10反坦克歼击车连长:“这是我们刚登陆以来遇到的最大的麻烦了,它的坦克装甲实在太厚,我们在1500米外拿它的后装甲都没办法,只好用英国人的17磅76.2毫米反坦克炮来打它,不料这也拿它没什么办法。”英军M4A2坦克团长:“虽然我们取得了西西里的胜利,可是我们的坦克损失惨重,而德国人的损失很小,而且他们逃回了意大利本土,他们的1辆黑豹坦克把我们的4辆M4A2都击毁了,这简直是太可怕了。”美军曾将缴获的一辆黑豹坦克送回后方的研究基地,在靶场上美军M4谢尔曼坦克的75毫米短身管火炮竟然无法击穿黑豹坦克的正面装甲,即使在近距离上射击,炮弹也往往被倾斜装甲弹飞。这就促使美国在M4坦克改进型号中更新长身管的75毫米火炮或105毫米火炮。
苏联人也赶紧在库尔斯克战役后针对黑豹坦克推出火力和防护力更强大的T34/85型坦克,可即使这样T34的85毫米火炮(54倍径)仍然对抗不过黑豹出自著名的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的75毫米火炮。实战中黑豹G型坦克可以在800米距离上击穿T-34/85型坦克的前装甲,而T-34/85型坦克只能在500米的距离上才能击穿黑豹G型坦克的前装甲。好在苏联人的重型坦克数量也着实不少,与庞大的T34坦克集群搭配起来,德国“虎、豹”再凶猛也是难敌“群狼”,东线战场的德军坦克最终淹没在苏联红军滚滚向前的坦克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