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江千户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县东北部的雷公山麓。这里居住的是苗族西氏支系,其由十余个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连成片,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是认识中国苗族漫长历史的首选之地。

西江千户苗寨四面环山,重峦叠嶂,梯田依山蔓延而上,直连云天。苗寨以青石板串联,民居大多以枫木搭建而成,暗红色的枫木依山势层层叠叠向两边铺展开来,晕染出一个民族的独具特色,绚烂多姿的民族风情展现着苗族的发展历史,使得西江千户苗寨成为一座露天式的博物馆,展示着苗族丰满而莹润的历史文化。

廊桥。白水河自南而北穿苗寨而过,将寨子一分为二:河北面是平寨、东引、羊排;南面是水寨、乌嘎、也好、南贵,河水灌溉沿溪的农田,流至挂丁河注入西江。


千户苗寨被中外人类学家和民俗学者认为是保存苗族“原始生态”文化比较完整的地方。西江牯藏节、苗年,闻名四海,如同一座露天博物馆,展览着一部苗族发展的史诗,成为观赏和研究苗族传统文化的大看台。


据统计,在清朝咸丰年间(1729年)西江千户苗寨有600多户,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为1040户。据2005年的统计,西江千户苗寨现共有住户1288户,人口近6000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9.5%。


西江千户苗寨所在地形为典型河流谷地,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苗族同胞在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在苗寨上游地区开辟出了大片的梯田,形成了浓郁的农耕文化与优美的田园风光。


由于受耕地资源的限制,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这里的地形特点,在半山建造独具特色的吊脚楼,上千户吊脚楼随着地形的起伏变化,层峦叠嶂,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这里的苗族居民根据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在每个村寨的坡头都种植了成片的枫树林作为护寨树,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景观之一。

西江苗族是黔东南苗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主要居住的是苗族的“西”氏族。作为全世界最大的苗寨,西江千户苗寨拥有深厚的苗族文化积淀,这里的苗族建筑、服饰、银饰、语言、饮食、传统习俗不但典型,而且保存较好。

西江苗族过去穿长袍,包头巾头帕,颜色都是黑色的,故称“黑苗”,也称“长裙苗”。西江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中部方言的北部次方言,这里现使用的文字是通用的汉语言文字,尽管汉语言是西江苗族与外界交流的必备语言工具,但苗族人之间的交流仍然使用苗语。

西江被誉为“芦笙的故乡”。每年农历六月“吃新节”,十月苗年“芦笙节”,男女老少着节日盛装,齐集芦笙场,踏着欢快的芦笙乐曲翩翩起舞。

苗族美女。西江苗寨热情好客,节日或平日,只要有客人到来,全家老爹都热情接待。主人双手捧来一碗碗香喷喷的米酒,敬客人喝,以示对客人的欢迎。若遇节日请酒迎客,礼节更是十分隆重,以长桌宴来招待客人。

天龙屯堡古镇,位于贵州西部平坝县。“屯堡文化”是明代西南军队屯田制的产物,六百年来这里生活着一群仍固守大明朝传统习俗的江南人后裔,被外界称为“老汉人”,实为中华大地上的奇特一景。

天台山伍龙寺。天龙屯堡地处喀斯特地貌大山深处,有天台山、龙眼山两山脉。伍龙寺是屯堡古寺庙建筑的典范,它雄峙于一峰独秀的天台山上,四周城墙怀抱,是军事功能和宗教功能合一的建筑。


这里是西进云南的咽喉之地,在元代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顺元古驿道上的重要驿站,名“饭笼驿”。明初时,朱元璋调北镇南,在这里大量屯兵,兵来自江浙汉族,本世纪初被当地儒士改名为“天龙屯堡”。


在服饰方面,屯堡妇女保持祖制,依旧是宝蓝色的长衣大袖,精致的花边体现了江南刺绣的神韵;一双尖头的绣花鞋,透着屯堡妇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贵。屯堡妇女的服饰已成为研究明代服饰的活资料。

走进沧桑的屯堡村寨,明显能感到屯堡文化自成一格,它不同于其他汉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少数民族文化,它是在相对封闭环境中明代文化的遗存。屯堡人固执地坚守着大明朝的祖制,在语言、服饰、建筑、宗教信仰等方面,保留着、固守着六百年前的梦。

地戏表演。屯堡人是一个“尚武”的汉族群体,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地戏,地戏顾名思意就是以平地为舞台围场演出的戏剧。地戏源于明代的军傩,它是由征南大军带入黔中的。据说张艺谋拍的《千里走单骑》中盗用了地戏的素材,惹得屯堡人要和张艺谋打官司。

屯堡的免费茶馆。屯堡人的语言多带卷舌音,发音快,透着军人的阳刚之气,它是明代的官话(相当于今天的普通话)。

在贵州常见的民居石片瓦。贵州多山,山石多是大片的页岩,厚薄不一,薄的页岩可用来当瓦,厚的页岩当墙体,房屋通体是石头,也算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