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
课堂纪律的意义
一、纪律作为目标的意义
如果问为什么需要课堂纪律,几乎所有的老师都说:“没有好的纪律,教学就难以进行。”这话有道理,但并不全面。其实,纪律本身也是目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两个问题:在人的未来生活中,我们是否需要成为一个有纪律意识并遵守纪律——进而成为有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制度的人?而纪律意识和遵守纪律的习惯是不是天生的?
想清楚以后,我们就明白了让学生在纪律的环境中过有秩序、有纪律的生活多么重要,纪律本身就是目标。由于我们仅仅把纪律当成手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观念意识和遵守纪律的习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所以长大以后,不闯红灯、过马路走斑马线、候车排队等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也就成了问题。
一般来说,纪律有三种基本含义:(1)纪律是指惩罚;(2)纪律是指通过施加外来约束达到纠正行为目的的手段;(3)纪律是指对自身行为起作用的内在约束力。这三层意思概括出了纪律的基本内涵,同时也反映出良好纪律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外在的强迫纪律逐步过渡到内在自律的过程。作为目的,学校纪律追求什么呢?我想,首先需要让学生意识到:学习、生活和工作过程中都需要纪律、需要约束、需要规则;在纪律的环境中,群体活动会更有秩序,更加高效;每一个人都需要遵守纪律,并为自己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承担责任。其次,要引导学生通过协商,共同约定等方式参与规则制订,参与制度建设。第三,通过纪律管理使学生养成尊重纪律的意识和习惯。
因为纪律不仅仅是教学的手段,它本身就是目的,所以,纪律教育就不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就不能有“只要我的课堂上不出问题,教学能够进行,纪律问题就和我无关”的思想。每一个学校工作的老师都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统一认识,要求一致,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校纪律环境。
【阅读链接】
“课堂上允许猜拳吗?”
在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一节识字教学中,老师组织学生进行“猜字”游戏(注:一位学生指出黑板上的生字,让另外一位同学猜,猜的时候时需要大声读出来。而班上其余的同学担任裁判,目的在于通过猜字巩固认识生字的成果)。
两位同学到讲台后,都要求承担“指字”的任务而不愿意担任“猜字”的角色,这时两位同学望着老师,希望老师把指字的任务给自己,老师说:“你们自己商量。”两个一商量:
“猜拳!”
“石头剪子布!”
问题解决了。
……
在“猜拳”时,同去听课的同事忍不住笑出了声。课后,大家问:“课堂上能让学生猜拳吗?”
对课堂是否允许学生猜拳不能一概而论,但笔者对这堂课上教师允许学生通过猜拳解决矛盾持积极肯定意见:
猜拳是小孩在游戏过程中处理矛盾和争执的一种方法,小学生是带着游戏的经验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的,游戏的经验还是他们处理学校生活中遇到争执时的主要经验,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就应该尊重他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猜拳本身的积极意义,还在于这种方法提供了规则意识,小孩在交往中有了矛盾和冲突时,“猜拳”提供一种比较公平的处理方法:大家协商,订立规则,在规则中竞争和比赛,竞争失败者接受规则处罚。这种意识的培养和确立,可以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和社会生活中形成“合同”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进而言之,规则意识有利于促进民主化进程,有利于提供实施“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群众基础。
历史上,戈尔和布什的美国总统选举一波三折,最后,美国高等法院宣布布什获胜,而记者们却认为应该是戈尔当选。听说戈尔曾发表了这样一个声明:我不同意高等法院的裁定,但我尊重高等法院的裁定。美国人认为,民主的前途仰仗于球场上的训练,也就是说,少年时代团队性的体育活动,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纪律作为手段的意义
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决而温和的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从手段上看,加强课堂纪律管理是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先决条件。
曾经听一位老师上数学课,内容是二年级的“5的乘法”,授课前老师希望我观察和讨论“有多少学生在积极思考,认真听课”。这个观课任务一出来,我就把自己观课的位置从最后两排学生中间移到教室的前面——只有面向学生,才能真正观察“有多少”学生的思考和参与。课堂中我发现:
在老师组织学生复习“4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时,学生参与积极热情。新课”5的乘法”是通过用小棒摆小伞“一把小伞根小棒”开始的,开始摆小棒的时候,学生热情更加高涨。拼摆小棒结束,老师就要从小棒过渡到符号和口诀了。这时,老师就提了两次要求:“大家把小棒收起来,不要再动小棒了。”然后,老师就开始后面的教学活动。在后面的教学活动中,我注意到:有的学生在继续摆小伞;有的在摆其他东西;有两位同学的小棒几次掉在桌下,于是要弯腰捡起来;还有一位同学的小棒是竹签(乡村学校),他后面的半节课在用小刀将比较粗的竹签一分为二,以增加小棒的根数……这些现象表明,新课的质量很不理想。我与授课老师交流“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时说:“还是纪律管理重视不够,工夫不到家。首先,对于二年级的小朋友,光有‘大家把小棒收起来,不要再动小棒了’的要求远远不够,需要检查,等大家收拾好了在进行后面的活动。其次,只关注了自己的教,没有关注学生的学,有那么多学生没有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中,老师还不进行组织组织教学,不进行纪律管理;这时,应该运用树立榜样的方法和批评等方式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调控。”
还听说这样一个研究:某位小学教师长期教低段语文,在学生学会查字典以后,就要提醒学生以后上语文课要带字典,放在课桌上。有一天,他突然想:“我天天要求学生带字典,到底带字典有没有作用?”于是他就开始不动声色地对两个班坚持带字典和不带字典的同学进行观察。经过一年时间的观察比较,这位老师得出了一个结论:坚持带字典的同学学习成绩提高更快。
从“带不带字典”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提出这样一个推论: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业成绩。当然“带不带字典”本身是习惯问题而不是纪律问题。但习惯需要培养,很多好习惯是在纪律的支持下形成的。
出处:http://wosiwozai.52blog.net/logs/2183391.html
海阔天空(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