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师要树立边界意识

(2008-09-09 16:03:00)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师频道

我们有很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习惯于把学生的什么事情都揽在自己身上,结果弄得焦头烂额。他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事实上做不好的事情上去了,浪费精力,浪费感情,其结果是本来能做好的事情也耽搁了。

这是缺乏战略思考的精力分配错误。

为什么会这样呢?

你总会听到这样的解释:“老师太爱学生了,太负责了,太敬业了。”

这种解释我同意,但是我觉得不全面,我们不能只从正面解释这种“大包大揽”现象。我以为,教师这样做,从另一个角度看,是不清醒的表现,是缺乏科学思维方式的表现。他没有“边界意识”,盲目扩大自己的责任。过分内疚,迷信“爱”的力量,见错就管,知其不可为而为之,都是缺乏边界意识的表现。

科学都是讲边界的。你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它都会很清楚地告诉你,这个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不是什么,它会明明白白地划定自己的边界,绝不大包大揽别人的事情。比如,数学就拒绝研究“什么是爱”这样的命题。它不是不承认这个题目存在,而是说,这个问题应该由别人去研究,它在我的学科边界之外。这看起来似乎缺乏“雄心”,其实是一种严谨,否则你跑到我的学科来,我跑到你的学科去,就会造成混乱,谁也深入不下去。当然,也有所谓边缘学科,那是横跨两个以上学科的,但是它一定说得很清楚,我涉及的是哪个学科和哪个学科,它绝不乱跨,绝不“乱爱”。科学总讲“界定”,界定其实就是划定边界。

教师如果具有边界意识,他就会很清醒,很镇静,而不是每天急急挠挠地和学生较劲。他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什么是重点,什么不是重点,什么事我能应对,什么事我只能交给别人去办……也就是说,他知己知彼,工作不盲目,心里不焦虑,他把精力集中在确实能做的事情上,不浪费感情,尽量少做无用功。当他听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校园无小事”这种话的时候,他能明白,这是宣传鼓动口号,不是科学结论;当他遇到确实教育不好的学生的时候,他只会总结经验教训,尽力而为,而不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公平地说,有些孩子的问题确实需要专家来处理,或者由公安机关来介入,人们本不该要求班主任拼小命或拼老命,奋力去解决,正像器官移植那种大手术不能要求县医院完成一样。大家的工作都是有边界的,不能漫无边际,谁也不能提没有科学依据的要求。

所以,树立边界意识,对于教育管理的科学化,对于教师工作的专业化,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都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也呼吁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和界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范围,少提一些漫无边际的、云山雾罩的、胡乱煽情的、经不起推敲的口号,以免误导教师,无端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和心理负担。

再来看一个例子。

这是新华网上关于“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生关系”讨论中,发表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的好心学生不能读懂》:

现在的学生感情冷漠,你把心掏给他们,他们不但不感谢,反而嫌弃。在我的眼里学生就是孩子,需要老师全方位的呵护,但结果却让人心寒。

班上有一个学生的父母感情不好,妻子没有工作,一切依赖丈夫,疑心丈夫有外遇,因为信任就向我倾诉。为了挽救濒临破裂的家庭,给孩子一个安宁的大后方,我把孩子父亲请到学校,跟他谈了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且让他保证不做破坏家庭的事。当时他态度非常诚恳,临走还感谢我对孩子的关心,可不久我在外面遇到了学生父亲和年轻女人很亲密地在一起。我意识到危机随时可能出现,就将此事告诉了孩子的母亲,希望一同阻止危机。然而,孩子的父亲竟然当着我们的面承认了一切,并且提出马上离婚。孩子的母亲精神崩溃了,杀了丈夫,自己也被送进精神病院……孩子一下子成了孤儿,我能不管吗?我向全校师生发出了捐款倡议。当我把钱交给孩子时,他不但不感谢,还把钱甩到一边,恨恨地说:“你已经将我害得家破人亡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毁我?”

我真的越来越不明白现在的学生了,他们的心离我很远,无法靠近。每年做班主任我都很投入,但却从没有得到过学生的好评,是学生难教育还是我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我以为,这位老师(李XX,13年教龄的班主任)虽然是好心,但是不懂得班主任工作的边界,导致教育行动越位,帮助变成了干涉。家长有外遇,这是人家的私事。教师扮演道德警察,实在太莽撞了,超出了教师的职责范围。事实也证明,教师的干预并没有解决人家的家庭危机,反而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出了人命。此后,教师不但不反思自己的失误,反而责备孩子冷漠,合适吗?孩子的反应事出有因。做工作应该投入,但不是这么个“投入”法,这属于“介入”了。

李老师只会埋怨学生不能读懂自己的好心,请问:李老师读懂孩子父亲母亲的心了吗?读懂孩子的心了吗?一个也没读懂。所以,恕我直言,李老师是一个相当主观、相当自我的人。要先学会读懂别人,再要求别人读懂自己。爱不能强加于人。

这个例子说明,如果我们不能对班主任讲清楚他的职责范围,而一味鼓吹笼统的“爱”,他们中的有些人会乱来的。

界定班主任职责范围非常重要

前面说过,我希望教育行政部门认真研究和界定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范围,我觉得这很重要。社会不能把教育的担子全压在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身上,这不但不公平,而且实际上效果并不好。

关于班主任工作的边界,我有以下几点具体意见。

1.学生的学习成绩,不能片面问责班主任

教育常识甚至社会生活常识都在告诉我们,影响一个孩子学习成绩的因素很多,而且成绩如何首先是他自己的事情,因此,给班主任布置学生学习成绩指标是没有道理、没有科学依据的。上级只应该检查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行为是否规范、教育工作是否敬业,而不应下达什么及格率、优秀率指标。如果出于教师评价的需要,确实要看学生成绩(因为学生成绩与教师工作能力确有一定相关性),那也要经过专家论证,绝不可以由某位官员主观敲定。只要教师努力,只要教师水平高,学生升学率就高,或者反过来说,学生升学率高,就一定证明教师有水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果真如此,重点学校为什么还有“生源大战”?为什么要抢好学生?说明谁心里其实都明白,事情不完全决定于教师。

2.问题学生应分三级处理

我主张把问题学生分成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的问题生当然要由班主任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教师就应该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解决,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比如:品德型的重度问题生应该送工读学校(建议立法,不能完全由学生及家长自愿),心理型重度问题生应该去看心理医生,习惯型重度问题生应该进特许学校(一种公办的特殊学校,教师经过专门培训),个性非常特殊、很难适应普通学校的孩子也应送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有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总之,该谁管谁就应该管,不能让班主任包揽一切,不应让普通班主任去勉为其难地做专家的事情。这个问题后面讨论问题生教育的时候还要说。

3.问题家长的工作,社区和公安机关应该介入

问题学生的后面往往有问题家长和问题家庭。我主张把问题家长也分成轻度、中度和重度,重度的家长应该主要由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公安机关做工作,一般班主任对付不了他们。

经过这样的剥离,班主任的工作范围和边界就比较清楚了,这样他们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真正的工作重点上,集中在班级多数学生身上,才可以少做无用功。这才符合科学精神。

4.学科的课堂纪律和学生成绩,不能片面要求班主任负责

学科的课堂纪律主要应该由科任教师负责,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如此。有些科任教师动不动就找班主任:“看你们班的学生考的这成绩!”或者课上发生不大的事情,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的,也动辄请班主任到场,或者把学生轰出教室去找班主任。这不但给班主任增加了不合理负担,而且会降低科任教师威信,妨碍科任教师专业能力的提高。学校应该出台有关规定,给科任教师做工作,尽量防止这类事情。

5.非关班级管理的事务,不能随便交给班主任

有些事是该学校总务处办的,比如报到、买保险、订杂志之类的事情,不应该交给班主任办。什么都交给班主任,班主任真成“二家长”了,而且这对教育学生也不利。一切都找班主任,会造成学生的垂直思维。很多学生长大以后缺乏横向联系能力,眼界狭窄,遇事只会找顶头上司,与这种过分的垂直管理有关。中小学学生横向联系能力最强的反而是一些问题生,可惜他们的横向联系起的多是负面作用,这是不正常的。相比美国学生每日不断地横向流动(教师不动学生动),我们的管理模式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摘自《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王晓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字略有删改。)

董玉磊111   杏坛漫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