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一)什么是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什么新兴的学习方式。从历史上看,自18 世纪以来,探究学习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并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学习方式。值得关注的是,虽然探究性学习在近几年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主流学习方式,可有部分教师却对这种学习方式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教师将探究等同于科学探究,或者将探究性学习 看成发现学习的同一词,从而使探究性学习局限于科学学科;另一方面,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就是探究学习,从而将探究性学习不恰当地扩大,并将它与启发式教学等同起来。北京师范大学李亦菲博士认为,探究性学习是学生从问题或任务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以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体验为目的的学习方式。
(二)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为什么要选用探究性学习方式。
1、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教育上的人本思想也就是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2、认知心理原理。
当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从根本上讲是对数学的认知过程,即把教材的知识结构纳入到学生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进行传递,而是由学生主动地建构。因此,现代教学教育理论非常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究。
3、弗氏的“再创造”理论。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强调: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就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而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并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角色,充分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
4、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小学数学学习过程是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的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彻底改变教师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开展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效力。
5、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中引入“探究性学习”的理念是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幸福语文 戴老师教育博客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