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2017-09-17 16:39:40)
标签:

哈尼族

服饰

期弟

白宏

绿春

分类: 服装研究

话说,四月以后忙得飞起,这个游记差点就要放弃了,时间越久,我那小笔记本上记述的内容我都快忘了对应的都是什么了,再不整理就真成浆糊了。

惠风和畅,春光明媚,今年四月,这次一行有七人,我们去探访的地点位于绿春县大水沟乡的哈尼族服饰。

大水沟乡位于绿春县西部,距县城73公里,北部与墨江哈尼族自治县接壤。因为时间紧张,第一晚在绿春县城集合以后,第二天一大早就驱车去往大水沟乡乡政府驻地,路程看起来不长,但因为都是山区,道路都是盘山路,因此路上耽误时间比较多,好在这段路都是柏油路,不太颠簸。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第一站,期弟服饰

下午一行人到了大水沟村委会龙碧村,这里居住的是哈尼族的QiqdilQeiqdil(期弟,也写作切弟)支系。来这里主要是因为这里有个出名的舞蹈“同尼尼”,既然跳传统舞蹈那就可以看到传统服饰了(我当然是奔着服饰啦)。

由于绿春县不熟,因此对于这里的各个支系了解很少。绿春是我们红河州比较偏远的县市,我满怀期待在这里能看到更多原汁原味和古老的服饰。

行走在龙碧村里,这里的环境还不错,村里道路都硬化了,也有不少水泥房,但是却很少见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村子里看起来人也不多,应该有不少是外出打工了。

 村小组办公的房子紧邻着一小片树林,我们在那里耐心等待跳同尼尼舞蹈的村民出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等待后,我们终于看到了她们,一行人躁动起来,咔嚓咔嚓地拍起照来。她们身穿着无领的大襟坎肩,上面钉着银泡组成的图案和一些月亮牌银饰以及银链子piulziiq hhovqboq针筒什;内着立领大襟长袖的短衫,袖子为条纹拼布,或者是蓝黑色,或者是蓝红黑色,一直延伸到胳膊之上,袖口则有三角形轮廓的花纹装饰;裤子则为净黑色,看起来应该是现成的西裤;后腰下披着peildaoq(半截后衣摆,形同屁帘),腰带系在腰上后,两端垂在后衣摆上,并在腰带的两端绣有图案。

 关于同尼尼的舞蹈名称,我们一行人来之前按照汉字推测以为是“daoqniv niv”(摆胯舞蹈),经过交流得知应当读作“taoqniv niv”,那么意思相应就不是我们原来理解的,而可能应该解释做“(配合)敲击(乐器)而扭动(的舞蹈)”。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妇女们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头饰,从穿着者的年龄差别很明显能感受到这是区分婚否的。询问后证实:方形头帕的是未婚的,包包头的则是已婚的。她们的头饰很别致,里里外外饰品感觉不少,让人一眼无法看出来是如何包裹而成的,我围绕着看了又看,确实没看出来门道,期待在其后的时间里能解开这个谜底。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这时候跳同尼尼的传承人——一位大爷到来了,他头上缠绕黑色的缠布包头,身穿立领对襟长袖的土布短衣(两腰侧开衩),身下是黑色的裤子,一身黑素无纹——其实他小腿上还绑着绑腿,绑腿下端有一片方形的绣片盖在足背上。(这个绑腿是细长的黑色布条,大爷为了防止舞蹈过程中布条松动,在外面由套了个护腿……)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人已聚齐,村民们在林间的空地上开始为我们表演起来,配乐的道具只有一面大鼓,一只铜锣(另外应该还有一对镲,但没用上),锣鼓敲击出简单精神且铿锵有力的鼓点,妇女们在这样的鼓点的陪衬下,开始甩动双臂,跳起同尼尼来。女子们在锣鼓前围成半圆,双臂交替由下往上甩动,一足前伸点地,双腿屈膝动胯,并不时交替点地的双足。这套动作看起来和鼓点一般简单,正在疑惑之时,大爷加入到舞蹈中来,他跳到圆弧中央,开始扭动身体,随着鼓点,抬脚踢腿,转身举手,苍劲有力的舞动起来——原来他才是这同尼尼的主角。随着舞蹈的渐入,妇女们也围成一圈将大爷围在中央。又忽然一闪,大爷来到皮鼓之前,开始与皮鼓舞蹈互动,似乎是人与鼓在通过鼓点和舞蹈在倾诉交流。

 

在表演结束之后,伙伴们开始展开自己的“工作”,或是访谈舞蹈的来历,村寨的历史,或是拍照留念,互相留影。一番交流后,妇女们同意为我们展示她们的服饰。随后我们便来到其中一户妇女的家中。

在去的路上,我们看到其中一位戴头帕的女子回到路边的家中——一间小卖铺,立马将整个头饰脱下,原来她只是梳着不太长的辫子,头饰上另有毛线的假辫子。看到她满头汗珠,也可惜起传统服饰的日薄西山。

 

在我们探访的妇女家中,她和她的婆婆很大方的将家里的服饰都拿出来展示给我们看,并在我们要求下,拿出草席,让我们一件件翻看。传统的期弟女装,上衣应该是一件及地的立领大襟长袖衫peilciil,衣身黑素无纹,袖子为条纹拼布,袖口有三角形贴布绣(哈尼语称为moqseiq lavqboq alyeiv马蹄袖口花)。外罩一件无领的坎肩peilqil,上面钉着银泡组成的图案和一些月亮牌银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画面上方的即为长衣,右下角的是未婚少女的头帕,紧挨着头帕的是衬帽,连着衬帽的是银泡头带(缀着彩色流苏的)和毛线的假辫子。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这件是坎肩。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头饰由:衬帽,辫子,银泡头带,帕子(wuvqhuv huvdaq)或者包头(guvqteil wuvqhuv),包头带(huvpavq)组成。衬帽为方形布片缝合成,上方收缩,下半部钉缀银泡形成较大的三角纹。辫子:以前的辫子为真发和棉、毛假发混合,现在的辫子主要由彩色毛线编织成,基本已不和真发混合编织,而且颜色也不再是黑色,而是各种颜色混合。银泡头带:在长约80厘米宽5厘米(目测)的白色土布条上,钉缀上五排银泡(原来应该是独立的五排或者六排银泡,即不是全都钉一条布料上的),其中还间杂着两组由三个银葫芦组成的银铃铛navqxil xilbeiq,末端是鲜艳的红、蓝、绿、黄、白五色毛线组成的长流苏(目测长约五六十厘米)。帕子为一块长方形的黑色土布(目测约30×60厘米),两端约有10厘米宽的十字挑花组成的花纹。包头为一块六十多厘米见方的正方形的黑色土布,四边缘以红、蓝两色细布条包边,四个角都缝缀有一撮红色的流苏(在更老的包头上的每个角有三撮以红色为主的杂色流苏),其中相邻的两个角上有刺绣和银泡钉缀的方格形图案。如果包头,包头外还有一条与包头同宽的包头带,包头带宽约8厘米,长度略少于包头头围(本来应该是等同的),包头带为黑色布料制成,上面以十字挑花绣有连续的菱形的图案(也有其他二方连续图案),其间点缀着银泡,头带两边为皮金包边装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下面的方形布片就是包头(guvqteil wuvqhuv)。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包头上的花纹。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画面最下的一条就是包头带(huvpavq)。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这是帕子(wuvqhuv huvdaq)。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Peildaoq是现代妇女一种简化的穿法,因及地的长衣在平时生活、劳作时候多有不便,因此平常生活里大多穿的是短衣,但是为了保留传统服饰的形式,又在短衣下,后腰以下系Peildaoq,这样在后身看起来依旧有长衣的形式。Peildaoq以黑色布料缝制,左右以及下端都有刺绣装饰周边,内部空缺的地方则留给了腰带的两个带端。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腰带,由整幅宽的土布对折而成,长度约同身高,两端处有十多厘米到二十厘米宽的挑花刺绣图案装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在我们的请求下,主人家为我们演示了两种头饰的穿戴方法。

头帕穿戴:戴好衬帽后,将辫子从左前往右盘绕在头顶,露出衬帽下缘,辫子微端藏在盘绕的辫子下。然后用一条黑绳从右往左上下缠绕固定好辫子。接下来盖上头帕,头帕前段要齐眉,然后将银泡头带从左前方绕到头帕上再绕到右后方,接着将银泡头带的尾端流苏从头帕下方缠绕到脑后的头帕下藏好。一个看起来蛮复杂的头饰就这么三两下就弄好了。

 

包头穿戴:包头事先要由方形对角折叠成三角形,然后从底边以宽约七八厘米的宽度往上翻折几道,最后要露出包头帕的角花来。戴好衬帽后,将辫子从左前往右盘绕在头顶,露出衬帽下缘,辫子微端藏在盘绕的辫子下。(同头帕穿戴)。接下来将银泡头带从左前方绕到辫子上再绕到右后方,接着将银泡头带的尾端流苏从银泡带下方缠绕到脑后的头帕下藏好,在正前面,辫子正好夹在银泡带和流苏之间。然后将头帕横向摆放,背面朝上,将折叠好的包头正面朝上叠在头帕上,再将包头和头帕都放到头上,前端要遮住发辫,将包头两个角往后围拢(同时折叠下头帕的两头),包头角上的流苏则塞到包头内,起到固定包头的作用。接下来将包头带围拢在包头上。将耳环lavqciil缀链中间撩起塞到包头顶内。穿戴就结束了。

 

 

这么一比较,可见,已婚后的包头穿戴明显比头帕要复杂很多,而且将头帕垫在包头下,本身就有一种以服饰的叠加表现角色转变的意味在里头,因此头帕在期弟的哈尼语里称为wuvqhuv huvdaq,也即包头衬垫的意思

 

因为时近傍晚,我们虽然万分不舍,但是饥肠辘辘,也只得告别主人家,驱车回到乡上。继续明天的行程。

 

第二站,白宏服饰

次日一早,吃过早饭后,我们一行人继续驱车前往大水沟乡的大果马村委会坝鲁村,去探访我们期待中的白宏Beqhovq)支系的服饰。

 

一行人在村里医生的带领下,来到了她的家里,在这里,我们等待着穿着白宏服饰的妇女们的到来。同时,我们与主人家的大妈闲聊,希望她能拿出些传统服饰给我们看看,很可惜,我们几人轮番上阵,也没能打动老人家……

 

在等待过程中,村里担任祭祀的老人(moqpil)来到,于是小伙伴们先开展起探寻村寨历史的工作和老人闲聊起来。

 

在一番等待之后,村里的妇女主任带领着五位妇女一共六位穿着白宏服饰的妇女来到院落中,一时间又是一阵咔嚓咔嚓的拍照声。她们的服饰虽然和我家乡的白宏服饰不同,但是讲话和性格都像极了(不愧是一个支系的),都是比较能说会道又开朗的。

 她们的服饰是短衣短裤。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头饰为黑色布条包头(wuvqtov),内有衬帽(wuvqcoq),上衣(alhoq)为无领的圆开领对襟长袖黑色短衣,对襟两边为十一对机制币式纽扣,项上挂着一个方形的银泡绣片(puldaq),其下缀着一朵八瓣形的银牌(neekaq)。衣身两侧开衩,衣身边缘都用简单的刺绣装饰,袖口为蓝色贴边,钉有两道花边或者刺绣,衣身看起来朴素无纹。脖子上挂着几串银链什件(pulcahhovqboq)。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裤子(haqcyuq)也为黑色,在靠近大腿根处有一道刺绣边,经观察发现,这些裤子本来应该是长裤,只是往上翻折为短裤,裤管处以刺绣将裤腿缝合为一,从而形成了短裤的样式。

 腰带(pilcyuq)为长条布条,两端为尖角形,系在腰上后尾端垂在身后,在腰带尾端下还衬着一块打着百褶的布片,称为haqpil。关于这块百褶布片的制作,经询问解答,是将布片打湿以后平铺在木板上,以手一道道折叠出来的(我还是很难想象怎么这么整齐的)。而关于这块布片的来历,我觉得很可能是裙子的痕迹保留?(很早以前应该是穿的百褶短裙吧)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小腿上套着绑腿,形状展开为梯形,围裹在小腿上,靠近下半部用两对纽扣固定,上端(小腿肚上)以一道紫色或者蓝绿色的流苏(由八股单色料珠串成,尾端为彩色合捻流苏)围裹固定。

 

在我们的邀请下,其中一位妇女为我们演示了如何包布条包头。(需要说明的是,汉语虽然都是包头,但是在哈尼语里,有wuvqtovwuvqhuv之分,前者是长条形的布条包裹而成,露着头顶,后者则多由大块的方形布片折叠后包裹而成,一般不露头顶。)

 

在这里,白宏妇女们的发辫还由真发和假发混合编织而成,假发由棉、毛线捻合后用蓝靛染成深青黑色而成,辫子是普通的三股辫,但是辫得比较长而松。发辫辫好后,就用一条自织的彩带(palhhaq)从发根到发梢螺旋缠绕,末端缀着料珠的流苏(由串起来的料珠和紫蓝白杂色的合捻线流苏组成)。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首先头戴衬帽(大多数也不戴),然后将发辫从左前往右后绕,发梢和流苏要垂缀在左肩。然后将长约140厘米左右的布条包头中段放在额头前,两端在脑后交叉后,先将发梢流苏向上搭在头顶,接着将包头两端再往额前交叉缠绕,右手一端压住左手一端,将右手端藏在左边包头内,整理好包头松紧和形状,然后将放在头顶的流苏放下,垂在左肩。包头就完成了。

 丁酉阳春游记——走访绿春哈尼族织绣服饰


因为下午还有探访兰花的行程,还有小伙伴着急回去,这些白宏姐姐阿姨们又着急去务农,我们只能在中午饭后就匆匆结束了行程。

这次比较遗憾的是,没能看到同服装类型的,但是刺绣更多的白宏服饰(包头也有区别),只能等待以后有机会再去了(但愿有机会吧)。

 


后记:

本来以为绿春地处比较偏远,传统服饰在日常生活里会保存的更加原始些,但是经过这次探访发现,现代化的进程比我想象中快很多很多,农村里穿着民族服饰的妇女已经不多了。而且受到县城的哈欧支系服饰工厂加工化的影响,有部分妇女更多的会穿着这些机器制作的非本支系的服饰,这无形当中也加速了服饰单一化的进程,吞噬了原本多姿多彩的服饰文化,对服饰剪裁、刺绣等手工制作的技艺也是个很严峻的威胁。


最后要特别感谢下箫公子,感谢他为我们精心安排的此次行程,以及盛情款待,让他费心了。


ove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