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2017-01-16 21:36:26)
标签:

哈尼族

服饰

纺织

传统

手工

分类: 服装研究
(1月19日补充:北服民族服饰博物馆公众号也发布这篇文章,并做了资料补充,非常感谢。http://mp.weixin.qq.com/s/2oaGsRHmZDltuILlLrRZSg
谢谢北服的贺教授和刘老师,你们对民族服饰制作技艺的关注和辛勤的研究让我也有了学习的榜样,此次尽我绵薄之力,成拙文一篇。感谢老师们的补充,让我看到了更多~!还特意把视频合起来了(我不会弄……)。
       古老的技艺需要有新鲜的血液来传承,而传承的方式我希望除了记录还能通过网络这样的渠道[耶][耶][耶],以业余之身,记录这样专业的知识,难免有诸多不足之处,希望大伙指正。同胞们,为留住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而加油~)



      哈尼族的Palhhaq(腰机织带)是哈尼族传统生活中必备的织绣品之一,也是传统生活中妇女必备的技艺,因其所需工具简单,可随身携带编织,而在广大哈尼族地区都有流传。今天中午二姑婆到家里串门,然后午间就找我母亲帮忙要牵经准备织织带(palhhaq),我也有幸随同围观了一下过程,并将其过程大概记录了下来。

大致过程分为:

       1、加捻(Caqkeel poq):事前需要对所需要的彩线进行加捻。按照原来线的加捻方向用锭子(lavqhhoq)进行加捻,线材基本是S捻(黑色线为Z捻除外)。这里一共用到了七种色彩的线:黑、白、绿、紫、黄、红、蓝,材质为开司米毛线。

      2、打桩(Dalcei ziiq):在打桩前,需要找一长树枝,长度为一身杖(ciiq lhol)(人直立站定,双手竖直向上高举,从指间到脚底的距离即为一身杖,姑婆的一身杖大约在180cm左右)。
      一共需要打下四个木桩(dalcei),木桩由削得表面光滑的竹棍或者木棍组成,包含:圆木棍一根,最后用作卷经棍;竹片两根,临时固定经线使用;二分叉木棍一根,用于分经。
      这几根木棍的位置为:圆木棍(卷经轴)和竹片1(卷布轴)相距约15厘米平行打下,二分叉木棍(lavqnov 分经棍)在竹片前约15厘米处打下。另竹片2(为经线中点)需要在相距竹片1的5身杖处打下,如此一来,每条经线长度应该在10身杖(约长18米左右)。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几个木棍的位置,左下为圆木棍,右下为竹片1,竹片1之上为分叉木棍,最远处为竹片2)

      3、牵经引线(Palhhaq caqkeel se):首先将黑色线一根固定在竹片1(卷布轴)上,S形绕过二分叉木棍(分经棍)后,绕过竹片2,再到圆木棍(卷经轴)处多绕一圈固定,然后返回到竹片2处,接着到二分叉木棍处,于上一条经线成交错状(Z形)绕过后,绕到竹片1上,周而复始。这其中,由于是单股经线操作,所以经线的色彩排列是需要多次交替转换而成的。大致的数据是:黑3、白1、黑1、白1、黑2、白1、黑1、白1、黑2、紫8、绿7、黄6、红7、蓝8、黄7、红7、绿7、紫8、黑2、白1、黑1、白1、黑2、白1、黑1、白1、黑3。共计约91根经线。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4、整理、绕线(Caqkeel sov、Caqkeel lev):经线牵完以后,需要对经线进行整理,整理的方式是,顺着竹片1(卷布轴)、二分叉木棍(分经棍)处,按照分成的两份经线,用手顺着经线往下梳理,使得经线长短大概一致,一直要梳理到经线尾端(圆木棍处),反复梳理三次。然后,拔起圆木棍,将经线按照8字形缠绕于木棍上(卷经轴),一人缠绕时,另一人需要拉紧经线,防止经线长短不一,缠绕到距离二分叉木棍处80cm停止,在经线团上挽一活扣拉紧固定。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5、分经做提综杆/线综(Lavqnuvq ):经过上面的过程,终于接近织造的环节了。但还差做提综杆/线综的一个步骤。织造者平坐于地上,双腿平直前伸,身体与双腿呈90度直立,双脚蹬住圆木棍(卷经轴)两端,经线另一头的竹片(卷布轴)则绑在腰间的带子上,将经线撑平。双手手指于二分叉木棍(分经棍)处,按照分出的两层经面对经线做上下位置的调换(即原来位于下层的经线挑到上层,原来上层的经线压到下层)。调换完成后,选取双股白色棉线由新的梭口中穿过,每拨过一根上层经线则将白色棉线挑出兜住经线,并将白色棉线绕到手指上(距离经面约6cm左右)捏住,依次将所有上层经线都挑完。最后将手指头上的白色棉线统一都固定在一根短小的木棍上,白色棉线制作的提综杆/线综即完成。此道提综杆/线综与二分叉木棍(分经棍)形成了交错的两道投纬口,是织造之前必须完成的工作。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分经线,准备做提综杆)

 


      6、织造(Palhhaq):经面上面的工序,可以开始织造了。打纬刀(dalpavq)是用毛竹自制的长约30--40cm的砍刀状的工具,纬线选用的一团自纺自染的青黑色棉线。在投纬前,需要准备三根细木棍,在前三次投纬上,依次投入三根细木棍,然后方才将青黑色纬线投入织造。织造时,从二分叉棍(分经棍)处向两侧排开经线(防止互相缠绞在一起),然后从二分叉棍(分经棍)前的梭口处,横平的插入打纬刀,然后直立起打纬刀引向身前,使得经面自然分开为两层,并通过提综杆,至身前打纬,投入纬线;然后提起线棕,形成与前番不同的交错梭口,横插入打纬刀,并直立起打纬刀引向身前,使得经面自然分开为两层,通过打纬刀的滑动,在身前投入纬线,并打纬。如此反复,即完成织造的过程了。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打纬的工具,打纬刀,有些打纬刀甚至会刻画花纹并彩绘染色)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录制了两段视频,一个是牵经的过程,一个是织带的过程:(感兴趣可点开观看,都很短,一分钟左右)
 
      以上就是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的大致工序流程。

      这种纺织形式被学者称为踞织,使用的工具即腰织机。在云南省范围内,李家山青铜器博物馆所藏,江川李家山M69号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纺织场面铜贮贝器上,就可以看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云南地区的妇女们围坐在一起编绦子,用腰机织布的场景。可见这一古老的技艺的源流是非常的久远的。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纺织场面铜贮贝器,由新浪微博 SY慢慢走 拍摄)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的Palhhaq(腰机织带)为平纹彩经织物,随支系不同,宽窄、色彩搭配都有区别,日常生活中主要用于头饰、腰带、篾帽带、背包带、三弦带、裹肚(palhhaq duldeil)等等地方,在传统婚丧中亦有使用,在新娘出嫁时候,用于新娘所戴篾帽上的帽带以及嫁妆中棉被的捆绑,在丧礼中,也围于逝者殓服腰部最外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这一项古老的技艺也逐渐萎缩,目前主要都是年龄较大的妇女才会去编织了。以此文记之,提供给爱好者,希望此传统技艺能有所传承。
 

哈尼族Palhhaq织带及其工具图片资料: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友人阿蒲收藏,制作精美的分经棍)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友人阿蒲收藏的一把精美的打纬刀,曾经是小伙送给心爱的姑娘最好的礼物)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歌手用于三弦系带上的palhhaq(何志科摄))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亦车女子篾帽上的帽带)

哈尼族Palhhaq(腰机织带)制作过程围观简述

(哈尼族女包头上的织带(阿蒲摄))
 
 
over~~~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