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成葫芦形的荷包,在看过的研究人员的文章里都称为“槟榔袋”(故宫旧藏荷包等活计文物),因为研究人员能接触到实物,所以一直以来都是比较相信的。
但是随着接触日增,发现民间的称谓与此却大相径庭,多称为“烟荷包”。民间称谓是有沿袭的传统的,况且这些荷包距离现在也就一百多年左右时间,大体不应该过于离谱。带着这样的疑惑,在平时看资料的时候就特别留心。
但是这种留心有时候收获会是很小的,犹如大海捞针一般,想要得到确切的答案却不容易。近日看到清代戏曲人物画《百草山》中王大娘手中拿着的道具,可与以前看到过的清末老照片对应起来,都是烟杆上栓着一个葫芦形的抽绳荷包(或无抽绳,直接是葫芦形的)。可点击图片查看原图(大图哦)
另有《竹枝词》云:“为盛烟叶淡巴菰,做得荷包各式殊。未识何人传妙制,家家依样画葫芦。”
淡巴菰是烟草的中文音译词,而盛放烟叶的荷包即是葫芦形。另有一说,做成葫芦形是因为葫芦在古代往往作为盛放丹药或者药丸的容器,因此便用了葫芦形的荷包盛放烟叶。正所谓“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从实用角度讲,葫芦形的上口比较小,正好只能容纳烟锅子进入,而葫芦下半部空间较大,可以盛放比较多的烟丝,烟锅子直接从葫芦嘴深入到葫芦肚中装好烟丝,再抽出来,烟丝也不会散落。另外葫芦荷包的上部左右也有开口,即便于装入烟丝,烟锅子也可以从侧口伸入装烟丝。而如果穿了抽绳,便于束紧荷包,防止烟丝散落或者受潮。
但是,这并不能直接证明槟榔袋的称谓就是不对的,要证明这样的葫芦荷包不是用来装槟榔的则还需要更直接的证据来证明。因为接触不到被定为槟榔带的那些荷包实物内是否装过槟榔,还是装过烟丝,有些荷包甚至是崭新的,还未来得及装纳物件,这就更难证明了。所以,还应当保留槟榔袋的称谓,留待日后慢慢查找到证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