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日就是母亲节了
看了好几篇有关母亲的新闻,大多都是些贫苦的家庭,有位母亲为了给在城里卖破烂的儿子节省生活开支和路费,在小住几天后就,就偷偷的回家了,一路都是步行,由于走错了路,一共花了18天才回到家,鞋底都磨破了,一路风餐露宿,一路几乎是乞讨而过,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母亲身上是多么的顺理成章,也多么的让人感动,做他的儿子真是幸福啊。还有一位母亲,重病在床,他的丈夫为了给她治病,也拖着病身外出打工,家里就留下了他们可爱的女儿,今年九岁,这位女儿,至少从六岁起,就肩负起了家庭的负担,平时洗衣服,做饭,为了多挣钱给母亲治病,她还捡起了破烂,每天能挣个一二十,但是面对母亲的高昂治疗费,这只是杯水车薪,但是,小姑娘坚强的说了,我就是捡破烂,也要给妈妈治病。而且,小姑娘学习也很好,这位母亲应该很幸福,也许若干年后,小姑娘长大成人了,也会是一位贤妻良母。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中国还很贫穷,但是母亲的情怀是永远不会变的。
我的母亲很普通,她有着哈尼妇女的朴实和能干,聪慧贤良,坚强,但是也有固执的一面,在我心里她永远是最美的。
小时候家徒四壁,父亲那时候在外工作,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的照顾体弱的我,她省吃俭用,自己舍不得吃穿,留出来的钱支付我每月的医药费,这还不够,她经常还要去街坊邻居和父亲的单位里借钱,这都只因为她有一个多病的儿子,她常常要半夜一个人打着手电筒背着我去医院,走在漆黑崎岖的路上,是她焦急但坚强的背影;为了挣钱,她养猪,这样在医院的时候,常常就不得不离开我,因为要回家给我做饭,还要喂猪,这样的时候我都是自己一个人面对着医生护士,那时候打针也不哭,也不知道疼,护士说我很乖,久而久之大家都认识我和母亲了。这样青春远去,美丽的身影在时光和生活的摧磨下渐渐逝去。回忆起那时候,我没看到母亲初为人母的那种兴奋,她自己常常自责道:那时候条件不好,一定是冬天的时候,被子太薄了,就那么一床棉被,那时候自己年轻不知道冷,但是冷到孩子了……
那会,家里的米和柴火都是外公家里送过来的,所以,到今天,如果会老家不进外公家门的话,外婆会很不高兴“这孩子,可是吃这咱们家田里的米长大的呢,回家了怎么能不住下呢”。母亲初中毕业后,任过职,但是为了我放弃工作了,后来她参加了技校的乡医课程,学习基本的那些疾病处理和各种操作,因为这可以省下很多费用,既能为我看病,还能节省比如输液时候的操作费。
四岁以后,我的身体渐好,母亲才舒了口气,四岁之前,为了我,在医院她陪着我哭,一次手术,她自己晕倒在病房里。外婆讲起这些来,总是情不自禁的落泪,拉着我的手:孙儿啊,你妈为了你,眼泪都流干了啊,你今后可要孝顺你妈啊……初中之前,母亲想起这些来,也是常常落泪,她总盼着孩子们好,能健康,能出息。但是高三之前,我还是那样,尽管比四岁前好多了,但是小病一直是的,每个月都要打针,到后来的时候,我的手背由于常年打针,已经有静脉窦了,每次打针都很痛苦,而且很容易就扎穿了,后来,高三了,母亲看着我,盘算着我就快出去了,这么下去不是个办法啊,狠狠心,也算是碰碰运气让我去做手术。
手术很快,住院期间也是只有母亲一个人陪着我,当病友或者护士问道:怎么就您一个人呢,忙里忙外的。她总是一笑而过:他父亲工作不得闲。手术不大,但是术后及其痛苦,我体重一下掉了十斤,本来就瘦弱的我,这下更瘦了,母亲着实着急,术后只能吃冷凉的流食,在外又不方便,她就买牛奶,在护士站的医药冰柜里存着,我一天只能喝半小袋,每次她都心疼的劝我再喝一口。
大学以后,身体就好多了,也不常打针了,但是吃药是常事。但是母亲总算是能轻松点了。
本以为,上天就这么会眷顾这个家庭的时候,母亲查出贫血了。那次回老家过节,在家里犯病,血糖很低,第二天一早赶着送到医院,医生说送来的还算及时,但是也算是母亲挺得住,要是别人就难说了。
事出有因,一向身体很好的母亲怎么就病了呢。那年高三下学期,母亲得过一次伤寒,由于我已经高三了,要照顾好我的饮食起居,她自己很心急,一开始也没注意,以为是一般的头疼脑热挺一挺就过了,后来不行了,就去住院了,但是在医院只住了一天,就改成了门诊输液,用的氯霉素吧,她想加快病好,就同时口服了氯霉素,没想到过量了。造成了再生性的贫血。那次伤寒病好后,她也没注意,红细胞就一直这样被消耗着,过了一两年就终于显现出来了。
她的一生都围绕着我,每件事情都因为我,有时候我觉得自己是一个负担,如果没有我,她应该会过的很好。但是没有如果,所以一直很听母亲的话,孝顺她,这恩情,下辈子再接着还她吧。
祝天下的母亲都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