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朝末年官员对服制的看法
(2008-10-09 20:59:36)
标签:
文化 |
分类: 服装研究 |
找搭护的时候,偶然发现的,原帖系扬眉剑舞所发
*********************************************************************************************************
孝宗八年, 上與筵臣, 語及我朝衣服之制曰: ‘前朝鄭夢周還自中原, 始傳紗帽、團領之制。 蓋中原, 雖戰陣,
亦以冠帶從事。
而我國笠制, 極其駭異, 出入門戶, 動輒罣礙。 至於表袖, 亦太長闊, 不便行步。 曾見《大明會典》, 武士衣袖, 僅容其拳, 良以戎服,
取其輕捷也。’
鄭太和曰: ‘壬辰後, 嘗欲依中國之制, 上下皆戴小帽子,
而竟未能行’云矣。
敎曰: ‘道袍亦自壬辰後始有之。 我朝帖裏, 與胡人帖裏, 同其制。 古有胡耳掩, 狹小輕銳,
而今無之。’
大抵此等, 初無定制, 只因一時俗尙, 輾轉變易也。 至哉聖訓也! 臣竊莊誦而銘諸心者久矣。
臣於年前, 伏讀聖旨下者, 有曰‘朝服、祭服、喪服外, 如直領道袍凡廣袖之類, 皆令除之,
只著窄袖長袍, 有官者加戰服。’ 繼又下戰服, 稱以褡護之令。 臣竊以爲我殿下處分,
寔出於祛繁就簡, 而亦所以繼述先朝未卒之志事也。 臣不勝欽仰攅祝。
曾未幾何, 更令搢紳、士庶宴服, 任其從便, 臣實滋惑, 繼以憂歎焉。 今此盛擧, 旣是援古矯俗, 則固當勿撓而行之,
可也。若難於拂衆, 則繳還而寢之, 亦可也。 不然, 置之可不可之間。 臣固知大聖人柔道御國之謨, 亶出尋常萬萬,
而豈不有損於乾剛夬正之道哉?
第伏念我朝衣制, 以臣見之, 未知其有合於古制者, 臣請略陳之。
《史記》, ‘衛滿亡命, 魁結變夷服而東出。’ 椎髻者, 是蠻夷服也。
《明史》, ‘太祖微行至新觀, 見道士結網巾, 取以頒示。’ 網巾者,
是道士服也。
幅巾則出於菩薩而轉于道士, 至宋而爲儒著;
道袍則始於道士而轉于僧徒, 至於我東而爲正服。
氅衣者, 仁祖朝丙子後, 斥而廢棄者, 挽近爲上服, 衣被一國焉。 廣袖周衣, 純廟朝庚辰間, 禁以服妖者, 仍復冒行,
到今遍于八省焉。
直領則就官服, 而斜其領者也;
中衣則從道袍, 而去其袵者也。
所謂鶴氅衣, 亦不見於經史, 行衣之名, 尤爲無據矣。
至若童子辮髮、婦女服色, 尙沿北之舊, 而莫之正者也。
然則其他瑣細服飾之無一師古, 推可知矣。 且以章服言之, 朝服, 三古法服也。 上衣下裳, 蓋取乾坤, 而今也則純朱焉。
朝冠、祭冠, 原來同制, 而今也則分用焉。 帶制, 大夫士判然各異,
而今也聯於後綬而無徵焉。 且若曲裾一制, 施於何處? 後綬兩環, 用於何時?
甚或如白衫變爲靑衫, 蔽膝變爲蔽胸之類, 失制而襲謬者, 難遍以疏擧。
團領者, 上領也。 司馬溫公曰: ‘上領者, 本出胡服。’ 朱子曰: ‘上領衫, **因唐,
唐因隋, 隋因周, 周因元魏、元魏者, 拓跋魏也。 苟求其原, 未可曰一出於正也。’
東人言, 衣制必稱明制, 而不能求實, 炯疑虛喝者多矣。 《明史》與《會典》, 俱非祕書。 先正臣趙憲東還之疏,
亦甚綜詳。其論中朝衣冠之制曰: ‘自上達下, 不尙浮大,
而袖闊俱一尺。祛口文則九寸, 而武則僅容出拳。’ 此卽文忠公鄭夢周東來所傳洪武定制也。 尺是省尺, 非今布帛尺也,
則何嘗如東衣之浮大者也? 文忠公遺像, 現在嵩陽書院; 文靖公李穡之像, 亦在京城壽進坊, 盤領窄袖, 班班可覩 洪武舊制也。 雖然,
是豈大明所創也? 李供奉、杜工部、韓昌黎、白香山諸像, 尙傳至今, 而擧皆盤領也。
李衛公《故物記》曰: ‘素錦袍, 一其襟袂促小, 紫文綾襖䄃, 一促製小袖袍。’ 且尹和靖曰: ‘伊川常愛衣, 早或博竭紬襖,
其袖亦如常人所戴紗巾, 望之如鍾形。 今之習伊川學者, 大袖方領, 未知何謂。 陸宣公、楊龜山眞像, 刻傳本集卷首, 而是亦盤領也?
推此而唐、宋舊制, 槪可見矣。
臣愚以爲, 褡護戰服, 雖非三代法服, 猶爲唐、宋遺制, 則較諸時衣之無據, 相去奚啻千里哉?
然褡護之於戰服, 不但制度之差殊, 亦不無原始之稍古。
以戰服而改稱褡護, 則是無其實, 而借其名, 曷若直用褡護無已,
而必欲行古之制?
三古法服之不絶如綫者, 有一焉, 深衣是耳。 大抵深衣者, 尊卑、男女、文武、吉凶通用之正服, 而諸儒圖說, 數百其家。 然而因古度,
今折衷取捨, 豈無便宜適用之制哉?’ 溫公曰: ‘要須十二幅, 下倍於上, 不必拘於尺寸之數。’ 楊信齋論鉤邊曰: ‘先生晩年,
去舊說而不用。’ 先生, 卽朱子也。 據此則不害爲隨宜損益也。 深衣, 經文曰: ‘規者行擧手以爲容’, 此謂袂形非圓, 擧手揖讓,
其容乃圓也。 《尙書大傳》曰: ‘拱則抱鼓。’ 拱者, 擧手之謂也, 抱鼓者, 規之謂也。 且《禮書》云: ‘主人受胙, 實于左袂,
掛袂于季指, 袂若形圓, 豈至掛指也?’ 然則深衣, 亦可窄袖也。 又何必褡護爲哉?
自古在昔聖王制度, 以文章表貴賤則有之, 未聞異其制度也。 且考文議禮, 時王所制也, 文質損益, 無所不可。 近日流俗, 狃於習見,
難於更張, 毋頒朝令, 輒閼而不行, 可勝歎哉? 臣愚以爲, 無論上下、吉凶、公私服, 不如專行深衣之爲簡正也。 以緣之色而辨資級,
以帶之制而別文武, 則庶合於古聖爲文章表貴賤之意也。 曷不休哉? 曷不盛歟? 臣於群書, 未暇廣引, 而只此所論, 亦皆著見於經傳者,
非臣無稽之臆說也。 伏願聖明深究乎制作之本、細察乎因革之宜,
以臣所言褡護、深衣之制, 特詢廟堂, 博採輿議。 如謂其不考於古、不便于時, 則臣雖萬被妄言之誅,
亦所甘心。
后一篇:手工:麒麟补子及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