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时期都市报版面设计评析——以《大河报》三

标签:
新闻版面评析大河报汶川地震杂谈 |
分类: 我是新闻人! |
汶川地震,举国哀悼。在地震过去一周后的5月19日到21日,国家决定将这三天定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因此,这一时期,全国的各家报纸的头版都以黑白色为主色调。《大河报》也不例外。这三天的《大河报》头版的设计代表了普通的都市报的设计理念,以此作为代表进行评析。
一、版面的编排
1、版式
在版式设计上,三天的头版版式都不尽相同:
19日的头版采取了穿插与排列的混合式,采用围框的形式,将图片用白色的线条圈起来,其他部分则是不规则的多边形,与排列的图片进行咬合;
20日的头版使用了不规则对称的结构,将整个报头移至报眼位置,与位于报纸左上角的标题遥相呼应,虽然两者的大小不尽相同,但是也构成了一定的对称结构;
21日的头版采取了规则的对称结构布局,一个通栏标题,一幅通栏图片和下方的公告,完全对称,结构规整。
2、图像:
在图像的选择上,由于都市报自身面向广大市民的属性,在头版使用大幅图像是其吸引读者的常见手段。《大河报》这三天的头版都是大规模使用了图像。
19日的头版选择了的由该报记者自己拍摄的一张图片,旁边的解释说明了这幅图像反映的是被河南消防官兵救出的幸存者的现场。这个选择反映了《大河报》作为地方性的都市报纸,在材料的选择上注重地方性原则。
20日的头版选择了一张郑州市民在哀悼日当晚进行哀悼活动的图片。从《大河报》内部杂志《大河报人》中,编辑对于这个头版图片的选择做了如下解释:这张图片是记者在19日晚从现场发回的,在确定使用到头版上后,美编和总编经过协商,将图片的多余部分都裁剪掉,只留下目前看到的部分,经过放大处理,占据整个版面,突出了哀悼者之哀伤的心情,衬托出一种肃穆的气氛;
21日的头版选择的图片是有该报派往四川的特派记者所拍摄的河南省先期捐赠的帐篷已在灾区投入使用的照片。其选择与该版的主题相仿,一方面反映了灾区的重建工作正在进行,一方面也与下文的“紧急征集救灾帐篷和木板房的公告”相呼应,起到较好的宣传作用。同时,由于此时地震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星期,目前工作的重点已经从“救人”转到了“安置”上,对于都市报而言,此时的任务是发动市民为灾区人民捐献爱心,并且安定市民因为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而受创的心灵。所以,选择这样一幅较温和的图片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3、色彩
哀悼日期间,全国各大报纸都将报头变黑,整体的设计也以黑白色调为主。《大河报》也不例外。三天的头版都采取了黑白色调,标题使用了反白处理,除了19日的报头的背景还是白色的之外,20日和21日的报头都是在黑底之上做了灰色的处理。
4、留白
留白的作用是增强视觉效果。在这三日的包面中,利用了大量的留白。
19日的头版,在右侧的文字栏上,两端文字之间有很大一块留白,但是由于版面上方的通栏标题的文字过多,而且在文字栏部分的大段文字都集中在上方,整个版面显得有些头重脚轻;
20日的头版改变不少,版面上方的左右对称的报头和图片标题之间,利用对于图片的桥面剪裁,在这里留有大量空白,而下方使用举着蜡烛的手,整体看来非常协调;
21日的头版比较规整,比较显著的留白出现在通栏标题上,寥寥四个字,其左右部分留了空白,突出了“援助之力”这一主题。
二、版面的布局结构
1、开局
开局是指版面分割的类型。
19日的头版采取了不等分的二分法,除了上方的大通栏横标题之外,图片和文字部分采取了左4右2的分法,大幅图片占到整个版面的4份,而文字部分占到版面的2份;
20日的报纸采取了三分法,虽然是2:2:2:的方式,但是由于右侧的是报头及相关报道,字体较小,与左侧的大标题相比,较为不明显。因此在感官上,第一感觉就是“恸未央”的反白标题,视觉效果显著。
21日的形式是最为强势的通栏形式,上下三个的通栏,强势但略有一些呆板。图片的线条使用了灰色的反线,力图在不多的色彩中凸显出图片。
2、标题的编排
19日的头版上的标题是多行标题,采用了均列式的布局形式,引题和辅题均匀分布在主标题周围,由于使用了黑底,所以标题采取了反白处理;从题目的内容上看,比较平淡,基本上是根据新华社的通稿进行适度的变更就直接用上去了。
20日的标题是由《大河报》的总编辑亲自题的,单行式的竖题,简洁有力,引人注目。而这一标题与整个版面的图片等内容配合的很好,视觉效果明显。
21日的标题是采用了单行的横题,“援助之力”,很有力度,简洁概括了下方的图片和公告所表示的含义。
3、文字的编排
由于报纸主打图片带给视觉的强大冲击力,三天的头版上并没太多的文字,其编排在整个版面上的作用并不是很重要。这三天的文字的编排都处于相对不太重要的地位,其文字数量也较少。
19日的文字是一些导读内容,只占用了一个分栏的一半的位置;
20日的文字是关于全国哀悼日的报道和实时遇难人数的报道;
21日的文字是关于紧急征集救灾帐篷和木板房的公告,由于比较重要而列在头版上,采用横标题,题文的对应关系较强,为了强调其内容,还专门设计了灰底以突出显示文字部分。
三、版面整体趋势
通过研究在三天的哀悼日中《大河报》的头版版面,我们可以看到都市报在这一期间整体头版布局的规律。
首先是在版面设计的进步上,可以看出,《大河报》在版面设计上存在着进步。19日的版面无论是从标题的拟定还是整体版面的布局上来看,都没有什么出彩之处;而到了20日和21日的报纸上,就可以看到,无论是图像的选择还是题目的拟定,都比较用心,给人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在版面文字和图像的选择上,《大河报》三日的图片充满了“河南元素”,都是由该报特派记者从现场发回的报道,体现了都市报针对其主要受众——当地市民而选择报道侧重点的特性。由于《大河报》是在全河南省发行的报纸,所以其受众面就集中在河南在抗震救灾的作用上。同时,都市报为了稳定当地市民的精神,除了第一天的报纸在图片的选择上选择了直面灾民的图片(而且是获救的图片)之外,其他的图片选择都很克制,没有选择反映灾区惨状的图片,以营造一种肃穆的气氛,同时稳定市民情绪,让市民在平静的心情中哀悼亡者,同时思考自己可以为亡者做些什么,以达到报纸的宣传目的。
最后,由于都市报的自身定位所在,《大河报》在这三天的头版上并没有太大的创新之处,主要目的还是在于向市民通报救灾工作的进展。而在三天报纸的报道趋势上,《大河报》也经历了从哀伤、哀悼到希望的过程,特别是21日的“援助之力”,为市民展现出地震过去一周之后,灾区重建的希望,带给为了灾难哀伤不已的人们以希望。这也是都市报的责任所在,也是笔者认为《大河报》在这三天的报道中很出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