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龙江民族历史文化脉动

(2020-04-18 20:02:07)

黑龙江民族历史文化脉动

          

         作者  李恒水

畅游在黑龙江广袤无垠的黑土地上六千多年不断裂的历史痕迹随处可见。

这六千多年的历史痕迹,是黑龙江流域各时期各民族,用鲜血浸透的重重的印痕!是用金戈刻下的血腥符号!那些荒凉的历史遗迹,看似残破不堪的黄土堆,它们都曾经经历了爱恨情仇与春和景明;更曾经经历过金戈铁马和地动山摇的疆场厮杀!他们以金戈为笔,用鲜血为墨,书写着一幕幕惨绝人寰地战争场面。

这些残缺不全的历史遗迹,为我们研究黑龙江流域数千年的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黑龙江流域自古以来土地丰腴,物产富庶。丰腴的沃壤养育了古老民族从蒙昧走向文明。从单一的生活环境,发展为多元的生存空间,从原始社会进入到阶级社会的全部过程。

黑龙江流域富庶的黑土地,数千年来孕育出橐离文化;渤海文化;金源文化;宁古塔流人文化。

黑龙江流域的民族先后建立了魏国、辽国、金国、蒙古国、大清国。他们五次入主中原,在中国的历史长河里掀起了滔天的波浪,而又被滚滚的波涛所淹没。他们用无数血肉铸就的金碧辉煌的宫殿,而今留下的只是一堆堆黄土和残垣。

这些古老的民族历史遗迹,向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文化奇葩,和浓墨重彩的政权更迭画面。为后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与研究课题。

橐离国大约在远古的夏商时期,从荒寂的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形成强大的奴隶制政权。对黑龙江流域的历史进程,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黑龙江流域各民族的融合、进步与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橐离文化的发源地,在松花江北岸的巴彦县王脖子山,和松花江南岸宾县卜家口子村。

由于橐离国王要杀王子东明,迫使东明南渡掩水,致使黑龙江的历史文化更加起伏跌宕,丰富多彩,并且改变了历史上社会的格局。

东汉文学家王充在其<<论衡>>里对橐离国的记载:“北夷橐离国王侍婢有妊,王欲杀之。婢对曰:“有气大如鸡子,从天而下,我故有妊。”后产子,捐于猪溷中,猪以口气嘘之,不死;复徙置马栏中,欲使马藉杀之,马复以口气嘘之,不死。王疑以为天子,令其母收取奴畜之,名东明,令牧牛马。东明善射,王恐夺其国也,欲杀之。东明走,南至掩水,以弓击水,鱼鳖浮为桥。东明得渡,鱼鳖解散,追兵不得渡,因都王夫馀,故北夷有夫馀国焉。东明之母初妊时,见气从天下,及生,弃之。长大,王欲杀之,以弓击水,鱼鳖为桥。天命不当死,故有猪马之救;命当都王夫馀,故有鱼鳖为桥之助也。”

东明渡过掩水(松花江)后,在宾县的卜家口子屯居住。人们称这个地方叫橐离沟,也叫索离沟。

这篇文章向我们揭示出在远古时期,橐离国已经有了养殖业和种植业,而且还有军队。这就说明,当时的橐离国是很强大的。他的农耕文化及畜牧业和养殖业也是很发达的。

又过几年,东明决定向西迁徙。他带领橐离沟的部民,来到现在的吉林省扶余县建立了扶余国。以后又把国都迁徙到吉林农安县。

黑龙江省肇源县茂兴镇白金宝村,白金宝遗址就是扶余国典型文化遗存的代表。由于扶余国的影响才有了东扶余、竹本扶余。

东明的后裔又陆续建立了高句丽国,百济国。扶余国存在五百多年,后来被勿吉所驱逐,又被高句丽消灭。

扶余国的建立,对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以及朝鲜半岛的文化、文明、历史发展起到了推动力的作用。

扶余国灭亡后,继之而起的是渤海国。

渤海国的族属是肃慎的后裔靺鞨。靺鞨有七个部落,其中粟末靺鞨最强大,隶属于高句丽。

粟末靺鞨部落生活在粟末水畔。粟末水就是松花江,宋朝时期称为宋瓦江。宋瓦与松花是谐音,所以,女真人也称其为松花江。

隋朝时期,粟末部落经常与高句丽发生地界之争。由于粟末部没有高句丽强大,并经常受到高句丽的威胁,所以在酋长突地稽的率领下,向西南迁徙。他们到达辽西后,居无定址,隋朝把他们安置在营州(辽宁朝阳)。

公元668年,高句丽被唐朝消灭。武则天篡位后营州动乱,为了安定边疆,武则天封粟末部酋长乞乞买仲像为震国公。乞乞买仲像看到营州动乱,决定率部东迁回归故乡。公元697年,乞乞买仲像在东迁途中逝世,由其子大祚荣带领部族继续向东北迁徙。

朝廷得知粟末部迁徙的消息后,立刻派出军队追击。大祚荣联合高句丽残余和突厥人在天门岭大破唐朝军队。并率领部众于公元698年,在吉林省敦化县东牟山建立震国。

公元713年,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的第二年。为了安抚边疆少数民族免生骚乱,唐玄宗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封所居地为忽汗州,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

震国遂改称渤海国,国都设在上京龙泉府,就是现在的牡丹江市宁安县渤海镇。因为受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影响,渤海国越来越强大,被称为海东盛国。从此以后,他们不称靺鞨而称渤海。

发展到第十代王,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县,胜兵数万。拥有咸州以北(开原)及朝鲜半岛与西伯利亚地区。

渤海国受唐朝文化、文明的影响,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二大都市。日本先后派来12次使团,到渤海国学习礼仪,建筑、服饰等各方面的文化文明,使其影响力远播海内外。

渤海国传到第十五代王,于公元926年,被北方的大辽国消灭。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了五代十国,新一轮南北混乱开始。他也标志着又一次的民族融合与发展的开始。

渤海国灭亡后,又一部落在龙江大地崛起,他是靺鞨的后裔女真人。

女真名字是由靺鞨族过度而来。分生女真、熟女真与东海女真。其中生女真完颜部落的发展过程,充满了传奇与辉煌。

大约在公元930年,有位叫函普的女真人,从高句丽旧地来到牡丹江流域的三姓,在完颜部落定居。因为处理屯子之间的打斗讼事合理有功,被推举为酋长。

传到函普的曾孙四世绥可,部落开始向西南迁徙。他们经过筚路蓝缕的艰难跋涉,来到了按出虎水海古河畔。就是现在的阿城区料甸乡海古村。绥可带领他们耕垦树艺,始筑栋宇,烧炭炼铁。

铁的使用,让生女真完颜部落带动了黑龙江流域其他民族的发展与进步。使完颜部落开始了历史发展繁盛的新开端。

完颜部落从五世祖石鲁开始附属于大辽国,石鲁受封为节度使。传到完颜阿骨打当部落酋长时,他带领部众东拼西杀统一了其他部落,于公元1115年建立金国,国都设立在阿城区白城子。

金国在阿城历四世,三十八年。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迁都燕京。

金国从第二代帝王吴乞买开始,马踏中原,横扫赵氏江山。1125年消灭大辽,活捉天祚帝;1127年消灭北宋,掳钦徽二帝。1214年,金宣宗将国都迁至开封。公元1234年金国被元朝消灭,享国119年。

生女真完颜部完成了从原始氏族制向阶级社会的转化。完颜阿骨打是女真族的大英雄,金国的缔造者;函普是完颜部落的始祖。

金国灭亡四百多年后,他的后裔再次崛起,演绎了清王朝的辉煌与衰落,留下了宁古塔这个艰辛与苍凉的地名文化印痕。

明朝洪武年间,居住在黑龙江依兰地区的生女真斡朵里部和胡里改部,不堪忍受野人女真兀狄哈部的欺凌和掠夺,在酋长猛哥帖木儿等兄弟六人的带领下,决定全族向南迁徙。

他们经过艰难的跋涉来到海林县旧街。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又继续迁徙到建州,就是现在俄罗斯境内的克拉斯诺雅尔。然后,他们再迁徙到赫图阿拉(辽宁新宾县),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大事业。这样,牡丹江市海林县旧街(满城村)就留下了“宁古塔”这个地名。

宁古塔是女真语,宁古翻译成汉语是“六”,塔翻译成汉语是“个”。

宁古塔到了清朝初年,成为朝廷重要犯人的流放地。也是黑龙江将军衙门的治所,管理黑龙江、吉林、朝鲜。

凡是犯死罪的官员、文人墨客,侥幸赦免死罪后,都被流放到宁古塔。因为宁古塔是边塞的苦寒之地。

这些犯人被押解到宁古塔,有的被分配到披甲人处做奴隶,有的分配到驿站当差,有的到军队戍边服苦役。

诗人吴伟业送吴兆骞的<<悲歌赠吴季子>>诗里形容宁古塔流人:“山非山兮水非水,生非生兮死非死”。这二句生动地说明了边塞一隅,苦寒之地环境的恶劣,流人生不如死的服役情景及生活状况。

顺治十四年,江南才子吴兆骞受江南科考案牵连,被流放到宁古塔。在宁古塔流放期间,著有<<秋笳集>>诗集。同年流放宁古塔的还有方拱乾,也是受科考案株连。在流戍期间著有<<绝域记略>>一书。书中发出无奈地感叹:“宁古塔不知何方舆?历代不知何所属?数千里外无寸碣可稽,无故志可问。”‘

通过记略中这几句话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宁古塔毫无印象。从来没听说过,更无从可考。吴兆骞到达宁古塔的第二年,给京都的父母写了一封<<上父母书>>,信中写到:宁古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

顺治十七年,兵部尚书张缙彦因文字案也被流放到宁古塔。随之而来的还有吕留良的家属。

康熙四年,张缙彦组织了以吴兆骞、姚其章、钱虞仲、钱威、钱方叔、钱丹季等人成立的诗社,取名七子诗会。康熙十一年,张缙彦在宁古塔逝世,留下了<<宁古塔山水记>>和<<域外集>>二部书。

康熙元年,抗清复明的志士杨越及妻子被发配宁古塔。他们的到来,使黑龙江的文化教育和餐饮业得到了促进和发展。

杨越夫妇刚被押解到宁古塔时,生活物品没有着落,就把带来的衣物丝绸等换取食物。后来杨越的妻子开了一家糕饼铺。在她的影响下,宁古塔先后建立了三十多家铺店。江南的烹饪技术在宁古塔得到了传承与发扬。杨越办了书屋,附近的孩子都可以来学习。在杨越的促动下,黑龙江将军开办了一座官办学堂。

公元一六八二年农历三月二十五,即康熙二十一年。圣祖玄烨到长白山祭拜山神,走到吉林境内,发现路边有二位差役押解着一位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带着枷锁的犯人。康熙问这是怎么回事,随行官员说这是发配宁古塔的犯人。康熙看到北方冰天雪地,犯人冻的哆哆嗦嗦苦寒难耐。又得知宁古塔寒冷异常七月落雪,肃杀悲凉,犯人痛苦不堪,马上传旨,以后凡是发配宁古塔的犯人改发辽宁阳明堡。

宁古塔因为大量的犯人被流放于此,所以才使黑龙江方方面面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尤其是文学、书法、绘画、园艺以及种植业养殖业和餐饮业的发展,更是空前的繁荣。

清朝封禁了几十年的柳条边政策,随着历史的进步而即将废除。

黑龙江这片荒芜缺少人烟的土地,随着京旗返乡置业与屯垦戍边政策的落实,而将逐渐的兴旺。

黑龙江这本沉积厚重的历史文化、文明将要迎来新的曙光。

…………喧嚣的都市尘封了历史的风烟。滚滚的车流掩盖住了昔日战马的嘶鸣。

那一堆堆黄土,那一段段的残垣断壁,哽咽着向我们述说他们曾经的辉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