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太庙在故宫东侧,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
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嘉靖、万历和清顺治年间曾多次重修,主要建筑为三进大殿及配殿。殿宇均为黄琉璃瓦顶,宏伟壮丽,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式台基环绕,月台御道正面依次刻有龙文石、狮纹石和海兽石。
前殿是皇帝举行大祀之处,殿内的大梁为沉香木,其余用金丝楠木,地铺“金砖”,天花板及四柱均贴有赤金叶。
精美的石雕。
华丽的鸱吻。
明成祖手植柏,高13.5米,树干径围5.5米。枝叶繁茂,茁壮挺拔,独领群柏之首。相传为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按“左祖右社”规制建成太庙后,在此处亲手所植,以告慰先祖社稷安定,并抒发治国安邦宏愿。
太庙“神柏”,为太庙始建时,明成祖手植的第一棵树。太庙始成,遍植新柏,连种三次都没有成活,乃因土质不宜。一个工匠建议,将太庙的薄土与皇城东北角的沃土对换,并请朱棣首栽此树,果然成活,人们都说是皇帝福荫所致,邃称为“神柏”。后代皇帝、亲贵祭祖至此须下轿、下马,以示尊重。
太庙内古树众多,仅古柏树就有700多棵。古人认为柏树可以沟通天人,营造肃穆气氛。翠柏常青,象征江山永固。
太庙依据古代王都"左祖右社"的规划,与故宫、社稷坛同时建造,是紫禁城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突出祭祖的主旨,四周围以三道红墙及层层松柏,衬托起金碧辉煌,错落有序的建筑,营造出一种神秘肃穆的气氛。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式布局,琉璃门、汉白玉石拱桥、戟门、三大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井亭、神厨、神库、配殿依次排列于两侧。
亭殿是皇帝举行大祭活动的场所,三层汉白玉须弥座台基,殿内地铺"金砖",梁柱为名贵的金丝楠木,气势雄伟,比故宫的太和殿高2米,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象征。寝殿是供奉帝后神位之处,祧庙是供奉皇帝远祖神位之处。
太庙是我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皇家祭祖建筑群,是古代最重要的宗庙建筑,堪称"天下第一庙"。
新中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提议,政务院批准此地辟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毛泽东主席亲书匾额,成为首都职工的学校和乐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