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法海寺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翠微山南麓,始建于明朝正统四年,占地面积20000多平方米,为明英宗皇帝的亲信太监李童主持修建。相传李童在梦中受仙人的指点,说在京西翠微山麓有一仙境可为佛门圣地,就率宫人前来寻找,果然在模式口村北找到蟠龙山麓和古刹龙泉寺。在龙泉寺东边的翠微山麓,有一块宝地三面群山环抱。李童请示明英宗后,十分信奉佛教的明英宗下旨在这里修建法海寺。寺建成后,明英宗亲题“敕建法海禅寺”。法海寺的寺名“法海”,在《佛学大辞典》上解释为“佛法广大难测,譬之以海”。寺内有大雄宝殿、伽兰祖师二堂、四天王殿、护法金刚殿、药师殿、选佛场、钟鼓楼、藏经楼、云堂等建筑。
大雄宝殿面阔五间,黄琉璃瓦庑殿顶,殿中的明代壁画在中国现存壁画艺术中占据重要地位。
大雄宝殿前有两株古白皮松,树龄均在千年以上,堪称活着的“文物”。西边一株树干周长5.56米,东边一株树干周长4.22米。两株古松高近百尺,挺拔伟岸,雄峙一方,枝分三杈,颇有银龙飞天之势。
法海寺内的古碑,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法海寺大钟,高1.75米,外沿直径1.21米,重1068公斤,用青铜精铸而成,为大明正统上年铸造。钟钮为一对玲珑剔透的龙头——蒲牢,龙生九子,蒲牢是其中之一。蒲牢4爪之下,铸有20片菩提树叶组成的叶环,犹如伞盖;在每片菩提树叶侧下方铸有菩萨,共20尊。菩提叶下铸有12行梵文偈咒:汉字题名25组,梵文经文共约1500字。钟腰铸“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1447年)四月良日铸造”18字。钟腰下铸有助缘人氏1154名,共3400余字;字形工整,刚劲古朴。众助缘人名之下,铸有海浪,钟口铸饰莲花瓣。钟体内壁铸有25组汉字题名的梵文经文《波罗蜜多心经》、《金刚经》等,共18行,2070字。下圈铸藏文经偈,内壁唇口按“文王八卦方位”顺序铸有八卦卦符。大钟上共铸有6970字,至今保存完好,无锈蚀,钟声圆润浑厚,声音悠扬。
-
水月观音画像。 文殊菩萨画像。
法海寺壁画分布在大雄宝殿北墙门的两侧、中佛像座龛背後和十八罗汉身後两面山墙上,壁面积达236.7平方米,与敦隍、永乐宫壁画相比各有千秋,并可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相媲美。从壁画艺术、规模、完整程度和壁画制作工艺、绘画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方法等多方面综合论证,堪称我国明代壁画之最。壁画所绘帝王气宇轩昂,神态威严。妇女仪容丰满、美丽、温柔。至於天王、金刚和力士,不仅绘出了勇猛威武的神态,而且还充分表现了皈依释迦如来佛的无限诚心。壁画的人物服饰和装束华丽多彩、千姿百态,妇女梳各种样式发髻,戴各式首师、璎珞、钏镯和花朵,男人穿戴不同式样冠帻、衣衫和盔甲,衣服上绘团凤、龟背、团鹤、宝相花、菊花和凤戏牡丹等图案,童子则梳发辫,活泼天真。通过画工细致入微的绘画技巧,使人们易于分出他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充分体现了画工们非凡的艺术才华。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