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图片旅游杂谈 |
分类: 山川揽胜 |

春天在贵州旅行,蜿蜒崎岖的道路两侧山峰伟岸,绿荫苍翠,鲜花盛开,使人赏心悦目。但要说那座山最美?当属梵净山。该山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的江口、印江、松桃交界处,海拔2493米,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屈指可数的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与五台山、普陀山、峨眉山、九华山齐名。
原始自然是梵净山的景观特征,云瀑、禅雾、幻影、佛光四大天象奇观,为梵净山添上了神秘的色彩。标志性景点有红云金顶、月镜山、万米睡佛、蘑菇石、万卷经书、九龙池、凤凰山等。
梵净山植物种类众多,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
著名诗人王心鉴《过梵净山》一诗:“近山褪俗念,唯有竹声喧。栖心皈净土,推云步梵天。禅雾入幽谷,佛光上苍岩。海内循道者,多来续仙缘。”即印证了梵净山风景优美,让人忘却尘世烦恼的魅力景色。
宋代,佛教已正式传入梵净山。北宋初年,在该山西麓的思邛县兴建了贵州省较早的一座寺院——西岩寺。《印江县志》云:“西岩寺……宋时建。”《思南府志》云:“西岩寺,在(印江)县西五里,宋时建。”西岩寺建于北宋太祖赵匡胤乾德三年,历代多次重修,是贵州境内一座有1000年历史的著名古寺,实为梵净山佛教的祖庭。

明初,明朝政府在梵净山地区开采朱砂与金矿,派有官员督办。由于梵净山风光神奇,佛教于是兴盛起来,成为僧众向往的“梵天净土”,故正式得名“梵净山”,民间则称“大佛山”。明初在梵净山重修西岩寺外,还修建了天马寺等寺庙。明永乐十一年,思南土司、思州土司为争夺朱砂发生战争,明政府改土归流,在梵净山环山地区设立思南、铜仁、松桃、石阡四府。
明万历年间,梵净山因有“古佛道场”而被称为“古迹名山”。贵州巡抚郭子章撰《黔记》载梵净山云:“贵州山以梵净山为第一,可比天台。”明末浙江诗人谢国梗抗清失败后,隐居梵净山,便自号“天台逸人”。
蘑菇石,其名字就如形象一样,上大下小,酷似蘑菇。高约十米,亭亭玉立,看似一触即倾,其实岿然不动。蘑菇石是造物主举世无双的一座魔幻现实主义经典雕塑,是许多画家、摄影家都以它为题材,创作出了数不胜数的艺术杰作,已作为梵净山的形象大使。
梵净山红云金顶石峰高达九十四米,挺拔峻峭,象一个巨大的擎天石柱拔地而起。它与月镜山南北相望,形成两峰对峙之势。金顶石峰下临深壑,如玉笋插天。其顶部常有云雾缭绕,在阳光辉映之下,云彩灿烂绚丽,人们因此称之为“红云金顶”,谐“鸿运金顶”之音。红云金顶石峰上有一条巨大的裂隙将金顶从顶部向下分裂为两半,上半部一分为二,由天桥连接两端,两边各建一庙,一边供奉释迦佛,一边供奉弥勒佛。
梵净山老金顶,需攀爬铁索、沿悬崖边盘旋而上。上有燃灯殿,供奉燃灯佛。这里奇峰耸立、万山千壑、逶迤磅礴,果然寺遗址等景点尽收眼底。
山顶云雾飘渺,远山近景若隐若现,甚为壮观。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