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属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佛光新村。寺庙历史悠久,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
佛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年)。唐朝时,法兴禅师在寺内兴建高达三十二米的弥勒大阁,僧徒众多,声名大振。唐武宗会昌五年(公元
845年),佛光寺被 毁,仅一座祖师塔幸存。公元
847年,唐宣宗李忱继位,佛教再兴,佛光寺得以重建。之后,宋、金、明、清,均对佛光寺进行了修葺。
佛光寺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朝大中十一年,即公元
857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居第二位。殿内的唐代雕塑、唐代壁画、唐代题记,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很高。
大殿被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建筑第一国宝”。
东大殿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3.96米。同时,大殿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
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佛、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
东大殿的墙壁上,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
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的塑像和壁画,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
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是初祖禅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也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弥为珍贵。
南禅寺在五台县阳白乡李家村附近小银河一侧的河岸土崖上,庙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梁,林木繁茂,溪水青山,极为幽静。寺的创建年代不详,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
(782年),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木构遗物。寺院并不大,占地约3000多平方米,南北长60米,东西宽51米,分两个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东西配殿及南过门殿等。
大佛殿为寺院主体建筑,面宽和进深均为三间,单檐歇山顶建筑,用十二根檐柱支撑殿顶,四周檐柱柱头微微内倾,使得层层伸出的斗拱翘起,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据大殿横梁上题记可知,此殿重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构古建筑。殿内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两旁是文殊、普贤二位菩萨,其余为大弟子阿难和迦叶及护法天王等群像,主次分明,错落有致,不论是结跏趺坐于正中的佛主,或是骑狮的文殊菩萨和乘象的普贤菩萨,抑或是凝神肃立的阿难和迦叶,还是威猛雄壮的护法天王,个个神态自若,表情逼真,若动若静,栩栩如生。
(因古寺大殿内不允许摄影,文中佛像及壁画均摄于寺庙介绍画册、卡片及网络)。
附:中国现在仅存的四座唐代建筑:
一、南禅寺。南禅寺大佛殿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木结构建筑,创建于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屋顶鸱尾秀拔,举折平缓,斗栱为五铺作双抄单拱偷心造,唐代作风明显。
二、佛光寺。寺内正殿即东大殿,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佛光寺的建筑、雕塑、壁画、题记,被人们称为“四绝”。
三、天台庵。位于山西省平顺县城东北25公里处王曲村口的坛形孤山上,始建于唐末天祜四年(公元907年)。天台庵大殿规模不大,但结构简练,没有繁杂装饰之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广仁王庙。在山西省芮城县城北4公里古魏城城垣遗址内,它与永乐宫、古魏城、五龙泉、万仙泉形成了一个天然的文物群。正殿为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建造,五开间四架椽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单檐歇山顶,殿内无柱,梁架全部露明,结构简练,古朴雄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