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灿烂的历史文明中,钟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精美的中国古钟,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非凡智慧。

人们对古钟的熟知,多数是在名刹古寺里。高悬的铜钟,是庄严的质器,使寺庙更加威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洪钟发长夜”、“余响绕千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陶醉了无数爱钟人的情怀。

从形体上分类,中国古钟有两类:一类是圆形钟,这类钟的横截面是圆形的,朝钟、更钟、佛事钟属于此类。另一类是扁形钟,其横截面为两段圆弧,似两片瓦合成,也称瓦型钟,中国古乐钟属于此类。

从功能上分类,中国古钟有四类:用于礼乐的乐钟,为炫耀宫廷威严用的朝钟,用于报时的更钟,宗教用的佛事钟。

佛事钟又包括佛钟和道钟。东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形成。随着寺庙增多,作为法器的佛事钟也越来越多,成为中国古钟的主流,相传南朝时期,京城近五百寺,寺寺有钟。

佛事钟用于祈寿、感化、超度众生,钟声深沉、洪亮、绵长,震撼人心,加入锡的青铜制钟比黄铜和铁制钟声音青脆。钟的下部和钟唇加厚外张,使声音向外辐射能力更强。所以,大凡具有宗教感染力的佛事钟声,都是由形大体重、钟唇厚而外张的青铜钟发出的。

大凡朝钟都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有关,在朝钟的背后也可以采集到许多充满善恶兴衰的故事。

乾隆铜钟,铸于清乾隆时期(1736~1796年),体高210.7厘米,钮高43.5厘米,口径157厘米,重3108千克。青铜材质。钟钮为双龙头蒲牢钮,钟体自肩下逐渐外敞,钟肩饰莲瓣花纹二十朵,莲瓣内亦有纹饰,是一座极为精美的艺术品。钟身上22条龙,形态优美刚劲,跃跃欲出。更令人叫绝的是,此钟故意不铸一字,但人们可以从钟的隐意中断定它制作的年代。钟身上除龙之外,还有钟唇上的八个卦画,竟然全是乾卦,于是乾龙——乾隆,不言自明。
保明寺铜钟(1533年)。
周朝初期,出现了挂在架上的编钟,从而迅速推动了这种乐器的进步。到了周中期,编钟进入鼎盛,成为一种礼乐器,在文化、礼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随着“礼崩乐坏”,使得制作复杂、价格昂贵的编钟在战国后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永乐大钟,是中国佛事钟之最,被推誉为“钟王”。明燕王朱棣夺取皇位后,御铸大钟以宣功德,以镇京城。其年号为永乐,故称此钟为永乐大钟。大钟有三绝:其一,形大体重,在世界大钟群中,铸造最早,制作最精良,大钟通高5.56米,钟唇外径3.3米,重约46吨;其二,钟身内外,铸满经文,共有佛教经咒23万字,经文字体典雅,是明初馆阁体书法的佳作,笔笔工整,字字隽秀,无一错漏;其三,钟声除具有一般佛钟的感染力之外,还具有美妙的音响效果,钟声延音可达三分钟之久。
永乐大钟以悠久的历史、高超的书法艺术、精美的铸造工艺驰名中外,在世界钟林中占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中国古代的钟文化,正被现代人继承、发扬,闪烁着新的光辉。
梵 钟。


本文古钟影像摄于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大钟寺原名觉生寺,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总占地三万平方米,寺庙格局严谨,气势雄伟,曾是皇家祈雨、举行佛事活动的重要场所。寺院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对称,由南向北建筑依次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后殿、藏经楼、大钟楼与东西翼楼等主体建筑。博物馆藏古钟类文物品种齐全,有乐钟、朝钟、佛钟、道钟等古钟类文物400多件,其中一级文物6件,古钟222口。年代最远的为西周编钟,近的为民国道钟,造型各异,端庄古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