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2013-10-10 07:36:15)
标签:

休闲

摄影

欣赏

分类: 燕赵风物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朝阳沟,位于冀南邯郸市西90公里的太行山深处——管陶乡列江村,是豫剧《朝阳沟》剧中主要人物银环、栓保的原型地,也是编剧兼导演杨兰春的故乡。这里三面环山,花木繁茂,泉水清澈,森林覆盖率占90%以上,是一个“天然氧吧”,为4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朝阳沟》是豫剧现代戏的代表作。该戏由著名戏剧家杨兰春创作,围绕高中毕业生银环下乡落户劳动展开矛盾冲突,反映了上世纪50年代末期北方农村的新风貌。1958年5月19日由河南豫剧院三团搬上舞台,立即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观看过该剧,并亲切接见演职员。1963年,《朝阳沟》拍成戏曲艺术片。之后,京剧、评剧、吕剧等众多剧种都纷纷移植。《朝阳沟》至今仍在广为传唱,显示了顽强的艺术生命力。

    《朝阳沟》全剧八场,表现了城市姑娘银环和未婚夫拴保相约,在高中毕业后同赴栓保家乡朝阳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栓保先行,银环因母亲反对,左右为难。后经栓保鼓励来到了农村,但因不适应体力劳动,思想又产生了动摇;得到母亲病重、催她返城的信后,便不顾栓保母子的劝告,离开朝阳沟。途中与老书记相遇,受到教育。归家以后,发现母亲竟是装病骗她回城,当即对母亲提出批评,毅然重返朝阳沟。她母亲也随后来会亲家,并决定在朝阳沟落户。全剧表现出新旧观念的尖锐冲突,反映了知识青年的特定历史足迹,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朝阳沟》戏剧中的人物雕塑。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朝阳沟》戏剧中所描述的栓保、银环、老支书、二大娘等人物的生活居住地旧址。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朝阳沟村有一个名叫姚栓保的男青年随舅舅在山东菏泽读书,高中时与一个名叫杨银环的女同学相爱。毕业后,两人都愿意加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可是家住城市的银环母亲却坚决反对,经过多方努力和现实教育,两人终结良缘,并成为在当地流传甚广的一段时代佳话,后被杨兰春以此生活原型改编成豫剧《朝阳沟》。(左上图为姚栓保和杨银环的合影、左下图和右图为剧照)。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当时的农村家用物品。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在景区内朝阳沟舞台,豫剧演员在演唱《朝阳沟》选段:“朝阳沟好地方,名不虚传……”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景区山青水秀,风景宜人。崖壁上“朝阳沟”三字,为原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邵华所题。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杨兰春被誉为《朝阳沟》之父。他出生于1921年,1945年随大军南下到河南,先后任河南省歌剧团编剧兼导演、河南省豫剧三团团长、河南省文化局核心小组成员等职,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景区内有杨兰春墓园,寄托着家乡人民的思念。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燕赵风物(54):朝阳沟风情
    太行秋色,五彩纷呈,自然秀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